「好事」聯姻 跨越環境生態、翻轉教育、資訊闢謠的對談/2019 NPOst 年會後報導( NPOwer 公益行動家)

NPOst提供

文/ NPOst 特約記者 洪玉盈

活動名稱:撐起一個地球的好事:公益的數位動員/2019 NPOst 年會

日期:10/18(五)

時間:09:30-17:30(09:00 開放入場)

地點:新光人壽新板金融大樓

主題: NPOwer 公益行動家

10/18 舉辦 2019 NPOst 年會上, 6 位由專業評審、網友票選選出的 NPOwer 公益行動家--路殺社Cofacts 真的假的逆風劇團元沛農坊城市浪人DFC Taiwan ,以短講與對談方式,從所關注的多元議題看社會脈動,分享做「好事」的熱情因何而生,以及如何使「好事」持續蔓延。

以公民科學 跨越時空、喚醒生態意識/路殺社

或許許多人認為,人的車禍都處理不完了,何以顧及動物?然而動物的「路殺」,除了潛藏的物種消逝危機,也對用路人具有安全上的威脅。現職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研究員的林德恩認為,路殺的不可掌握性和道路發展過快有關,他於臉書成立公民科學社團「路殺社」,讓關注相同議題的人跨越地理空間限制,公民協力做「好事」。

路殺社成立 8 年以來,擁有將近 17,000 名粉絲,打卡上傳超過 10 萬張動物路殺照片。這些龐大的資料累積,除了能統計出動物路殺的熱點,作為道路警示、動物保育之用;也延伸出環境重金屬毒害監測、梳理毒蛇血清配置等作用,協助諸多政策施行。

圖/NPOst拍攝

林德恩以蛇為釋例,毒蛇血清資源有限,為求將有限資源放在「對的位置」,「從路殺社統計的毒蛇分佈,我們可以推理出,抗毒蛇血清應集中在哪。」他短講中也指出,因多起路殺意外而引發關注的石虎議題,也在今年 5 月有了一項成果,在石虎的路殺熱點,啟動 AI 辨識預防路殺的「石虎紅綠燈」。 

令人振奮的是,今年  9 月,這些來自多元背景的公民參與,經由專家學者們多方交叉比對出「全台百大路殺(動物車禍)熱點路段」之後,已與民間新創公司合作,將之應用於汽機車語音助理 Omnie CUE (全方位道路情報通)當中。林德恩更進一步的將此說帖交給臺灣 Google 公司,希望這些技術能運用於 Google 導航系統,讓更多人響應。

從謠言辯證 培養多元思考的生活素養/Cofacts 真的假的

謠言查證機器人「Cofacts 真的假的」,同樣來自公民參與——公民闢的謠,由公民來查證。共同創辦人郭冠宏說到,這個「協作型事實查核系統」的使用方法十分簡單:當收到 Line 「新知」資訊時,先別急著分享,可以長按訊息,轉傳給 Cofacts 的 line bot ,它將查證回應,此訊息是真是假。

Cofacts 的查核團隊由一大群編輯志工組成,採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開放有意願的人參與編輯,郭冠宏表示:「 Cofacts 的用意並非提供一個真諦或權威性的答案,而是更多元的吃訊參考。」

掃描右下QR Code ,加入[真的假的]工人智慧的行列。圖/取自cofacts真的假的臉書

此外,當 Cofacts 與其他國家交流理念與技術時,郭冠宏發現,「有些國家不認為新聞和訊息需要查證,也有些是積極查證,但禁止涉及政治相關議題的。」他慶幸自己身在一個自由寶島, Cofacts 除了開放介面讓使用者查詢謠言的樣態和生命週期之外,也分享程式碼、資料紀錄與投影片等,讓其他查核團體自由運用及延伸。

最後,郭冠宏藉引維基百科在「中立的觀點」討論中,提到的一句話作為提醒:「避免將觀點奉為事實。」同時,他也引用 g0v 零時政府的座右銘:「不要問為何沒有人做這個,先承認你就是『沒有人』。」號召大家加入 Cofacts 「工人智慧」的編輯志工行列。

結合體製內外的資源 讓非行少年飛翔/逆風劇團

逆風劇團是臺灣第一個由高關懷少年組成的劇團,共同創辦人成瑋盛甫登台,說起年少輕狂的自己,猶如戲夢人生,戲劇讓他從歧途步入新的開始;戲劇與陪伴的力量,帶著他與孩子們度過許多艱難的時光。

創團 3 年多以來,因經費有限,大夥只能流浪街頭排戲,直到今年獲得一筆獎金,才得以成立一個做為長期陪伴的據點。透過每週日的藝術培訓,逆風劇團以團員己身的故事為文本,自製戲碼,期待觀眾走出戲院後,能給予非行少年們更多飛翔的勇氣。 

夢想列車巡迴計畫。圖/取自逆風劇團臉書

4 年來,劇團接納了近百位來自各個安置機構的孩子,其中有八成都能回到正軌,甚至主動提出「團長,我們可不可以來做公益」。成瑋盛提到,劇團一開始到老人中心與長輩互動時曾遭拒絕,從最初的劇團表演開始,現在已延伸出青銀共創的模式。 

今年,劇團完成 10 場反毒劇、 6 場年度大戲、 20 場演講,「環島夢想計畫」也在今年 9 月正式啟程, 2 個月內走訪全台 10 間安置機構、偏鄉國小和部落,透過 24 場戲劇培力工作坊,引導非行少年建立自信,最終的目標是能串聯並整合各界資源,達到未來社區自主永續的可能。

成瑋盛說,單一體制內或體制外能做的有限,政府的資源也難以深入暗處,逆風劇團希望結合兩者,讓大家看見孩子們的改變。 

有系統的整合技術 打造地方永續經營/元沛農坊

一個工科畢業的博士踏入地方創生,在花蓮玉里稻田間,用米彩繪出熊的模樣,要說的不是「玉里有熊」這件事,元沛農坊與台灣黑熊保護協會合作,創辦人許又仁勾勒起背後的價值,從社會創新的角度思考,「如何讓稻田可以觀賞又好吃,符合動物棲地的條件,同時,讓台灣黑熊保會協會的運作自主永續。」

圖/NPOst拍攝

當社會企業的資源有限時,如何促進整體最大利益為關鍵,使其公益性得以延續。而當議題涉及農業、食安領域時,首要考量的就是「友善環境」。經營這塊田地,元沛農坊成功運用「光和菌」的技術之外,這塊田還動用無人機耕種。

第一期稻作的米,元沛農坊賣給堅持使用友善環境材料的社會企業「 1982 法式冰淇淋」釀成米酒,做出獲得「亞太 AA 美食獎」的 3 星獎冰淇淋。許又仁強調:「我們之所以能解決玉里稻米滯銷的問題,並樹立一個永續經營的概念,以系統化的思考串連技術,是其中的關鍵。」 

透過自我探索、社會參與 找到自己的熱情所在/城市浪人

張希慈回想起大學剛畢業時,她與學妹聊天,問及畢業後的夢想,她哭著回答:「從沒想過,這是第一次被問。」這讓她開始思考,大學生對生活缺乏夢想的因素與教育的關聯,「我們很容易看見教育的問題,但優質的教育追求的是什麼?」這個提問,開啟城市浪人的初步想像。

城市浪人共同創辦人張希慈現場詢問年會的與會者:你清楚知道自己熱愛的事物是什麼嗎?你去做了嗎?過程中有所困難就放棄嗎?是否因為投入行動而成為更好的人?是否因為你的行動,讓世界的某個部分變得更好?

圖/NPOst拍攝

張希慈表示,城市浪人曾以這 5 個敘述,普查臺灣各大專院校的學生,完全符合者有 5  %。「如何讓其他 95 %的人,透過參與找到自己熱情的所在。」是城市浪人所關心的事。

2013 年城市浪人設計「流浪挑戰賽」,規則為 3 個人一組,在 3 個禮拜中挑戰 30 項不同的任務。藉由寫下人生清單、在街頭給予陌生人擁抱、 0 元旅行、街友送餐、到非營利組織當志工等任務,讓大專院校生在自我探索與社會參與當中,學習與人溝通並認識自己。

那年春天,共有 183 人自行付費參賽,在兩週內完成 800 多個任務,往後的參加人次逐年倍增,累積至今年已有9,600 多位,足跡遍及美國、中國、日本、馬來西亞、印度和香港。 

「素養」勝於「知識」 讓孩童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DFC Taiwan童心創意翻轉臺灣

如果說,城市浪人致力的是讓大學生找到自我價值、投入更多的好事,那麼, DFC ( Design For Change )所努力的就是,讓孩童在面對挑戰時,能說出「我做得到」。

DFC 臺灣發起人許芯瑋,原是師大附中英文老師,她在進入教育現場前,自我期許不成為用成績評斷孩子的老師,並讓學生懂得學以致用。後來她發現,許多孩子只為考試而學習,所學的知識又與社會需求有所落差。

2010 年,許芯瑋從印度河濱學校創辦人瑟吉校長(Kiran Bir Sethi)在 TED India 大會分享 DFC 中獲得啟發,在河濱學校裡,孩子都被給予充足的時間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他們說:「我們不是為了考試而念書,我們是為了改變世界而學習。」

圖/NPOst拍攝

DFC 主張--全世界孩子都應經驗感受、想像、實踐、分享 4 個步驟的歷程。許芯瑋將理念帶回臺灣將近十年,她說:「透過實作刺激孩子的學習動機,拉進學用落差,並且提供老師一個簡易的教學『鷹架』。」

全台已有 138 所學校參與過 DFC 實作,累計 345 位老師,每年帶著 4,000 多位學生、解決 904 個問題。今年,推行全臺的種子學校計畫中,加入的學校已從 4 所邁向 6 所,種子教師的計畫也將啟程,許芯瑋對教育樂觀以待,「在 DFC 的推廣中,『師陪』是最例行的事,當老師以身作則,心態對了,解方就會往對的地方走。」

會後問答 議題延伸與公益永續

每人 15 分鐘的分享結束後,看似各自專注在不同領域,但部分又有所重疊的 6 位 NPOwer 公益行動家對談,每個人皆提及議題延伸與永續的重要性。

許芯瑋自我期許著,將花 5 年的時間請益專家學者成立學校,她也回應與會者對於性別議題的提問,她認為,應開放孩子從疑問中自尋答案。關於路殺社的資訊應用,林德恩則預告共用平台機制上路後,將提供路殺社的資源,讓各公益團體各取所需。

圖/NPOst拍攝

Cofacts 真的假的如何維生,引發他人好奇,但郭冠宏辛酸回應,長期以來,仰賴編輯志工之外,經費來源就是公民科技獎助金和另外兼職獲取,他說求解生存之道,是他來參與此盛會的目的之一。

談到 NGO 的人才培育,許又仁強調,給予一個完整的系統觀,是激發學習的重點。張希慈則提及,許多青年一生難以體驗務農,這對某些人來說,格外具有吸引力,她笑說,這也是她永續支持元沛農坊的主因。

面對服務的對象,成瑋盛認為,要打破與高關懷少年的隔閡,取決於「你用甚麼態度看待他們」,藉由「一起做的陪伴」,能讓他們擁有歸宿感。 最後,大家一同在臺上合影,作為年會完美的 ending ! 


延伸閱讀

真的假的 Cofacts —— 建立 Line 機器人對抗假資訊焦慮/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1

「以死明志」的公民科學行動——路殺社為動物說話/ 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2

IoT、無人機來管田 元沛農坊用科學算出永續農法/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3

國際串連、數位導入,「城市浪人」協助青年人成長,也讓自己跨出舒適圈/2019 NPOwer 公益行動家 4

逆風劇團──做好事的幫派 非行少年演自己的故事/NPOwer 公益行動家 5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