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都是人,與你我一樣不好不壞、時好時壞、又好又壞的人/《這裡沒有神》推薦序

編按:

時報出版於今(2018)年 9 月出版《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作者李阿明是一名資深攝影記者,曾擔任自由時報、聯合晚報、時報週刊等媒體的攝影記者。

退休後,李阿明到高雄擔任遠洋漁船的顧船工(俗稱「爸爸桑」),長達 4 年的時間,他每天 24 小時與各國漁工緊密的待在一起,同時也用他最擅長的鏡頭語言說故事,將 4 年多的漁船生活濃縮成一張張紀實影像,說著漁工天天在慘無人道的環境下,挨著等級制度的暴力、利益至上的剝削等故事。

本篇為收錄於此書的 2 篇推薦序,分別由 NPOst 專欄作家、人氣暢銷書籍《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與臺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祕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張正所撰寫,他們與李阿明一樣, 希望這些珍貴畫面所引發的不是獵奇心態,而是更多的看見與同理。

 

文/林立青 NPOst 專欄作家 &人氣暢銷書籍《做工的人》作者、張正  臺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秘書長 &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林立青:最赤裸的漁港筆記,呈現現實社會樣貌

他像是一個歷劫歸來的老人,坐在漁港邊,獨自喃喃的說著自己的故事。

臺灣近年來開始有大規模針對漁業的報導和書寫引發關注,首先是報導者的「血淚漁場」,接著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李麗華得到人權英雄獎,這都引發臺灣社會對於漁工處境的關心以及討論。

但在我看來依然不足:除了報導者有針對漁船上船長進行訪談,我幾乎無從得知臺籍漁工、印籍漁工以及菲籍漁工他們的生活以及心聲,官員說的管制方式及數據終歸只是執法施政的技術,學者給的量化質化也不可能真正代表第一線勞動者的感受。

可是我始終認為,理解第一線勞動者,才有可能真正解決這些「人的問題」,如果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的生活環境,也沒有基層勞動者能為自己發聲,那麼我們只會看到補破洞的政策而已。

圖/Riddhiman Bhowmik @ unsplash

李阿明大哥的文從一個漁場的「爸爸桑」開始書寫,寫的是整個漁業的想法及價值觀,從送來的餐點如何分配,到以「幹你娘」作為工作人員打招呼的方式,他們的薪水多少,整個文字粗獷直接、生猛有力,甚至令我想到早期工地裡沒請到保全時,那些所謂「顧寮人」的生活。

這部作品的價值就在這裡:阿明像是個忠實紀錄的老人,把所有在漁船周遭生活所看到的一切記錄下來,那裡沒有官方所需要避諱的話題,從性交易到互相鬥毆,誤打警察的傳言成為故意要打的真實書寫曝光在書上,你看這本書不會看到法規,畢竟在他的世界裡根本沒有法律這種事,「凍魚的冷凍艙,正常凍魚體外,偶爾也凍人體,返港時檢警勘驗」,就算寫到警察,也不用法律來說,而是用執法的權力去描述「基層都如此,任誰敢對抗警察,誰就會被歌功頌德為英雄,但真正碰到警察時又變回一個俗辣。」

令人感到驚異的,或許不是他文字的直白,而是他在直白文字下誠實說出的各種潛規則已經到了「理所當然」的地步:強姦仙人跳是透過黑白兩道喬事,並且「黑吃黑」搞出案外案,漁工團結起來在靠港時盜賣漁獲,顧船人又應該如何刀切豆腐兩面光的保全自己。甚至有「虧空職守?再說啦!漁船億來億去,船老闆不差這點小錢,有的船公司會裝不知道,量別太多、魚別是高單價的就好。有錢大家賺,和氣生財!」

圖/Paulo Mateus Oliveira Guerra @ unsplash

在漁工之中,也有令阿明難受的場景:一個智能障礙的女子,用著遠低於一般人的價碼賣身,結果這「三百 A」價碼卻取代了她的名字,我讀至此時,感到難受而無力。

讀完這本書以後,難以言喻我的感受:這和我看到的世界相似,卻又用了更直接更白話的方式說出,像是一個歲暮老人,自顧自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交在我手上,裡面沒有要討論或要和他人爭辯,只有赤裸裸的,真實的呈現出現實社會的樣貌。

這樣一本書的問世,或許正好處在臺灣漁業飽受批評的時刻,阿明的文字犀利而直接,毫無顧忌的呈現出第一線漁港人員的所見所聞,我始終認為這樣的文字,是臺灣社會現在該去看,該去理解並且深入討論的。

他的故事,每個人或許都應該停下來聽一聽。

2015 年 8 月,移工盟漁工記者會。圖/Lennon Ying-Dah Wong @ Flickr, CC BY-NC-ND 2.0

張正:阿明哥眼中的漁港,沒有神,都是人

如果要去當外籍移工,漁工是墊底的選項。

一般移工做「3D」工作:骯髒(Dirty),危險(Dangerous),辛苦(Difficult)。而外籍漁工多一個「D」,Distance,距離。這距離不僅是離開家鄉的距離,還包括離開陸地、離開文明的距離。

在遠離陸地的汪洋大海中,不管多少噸的漁船都狹小逼仄。船上各色人等一邊以肉身與大海搏鬥,一邊還得與同船出海的人搏鬥。而大海之險,未必險過人心。於是,傳聞中一次次的海上喋血,彷彿就可以理解了。

但是那些血腥的細節,以及導致血腥結局的理由,我們這些岸上的人仍不清楚。無奈漁港和漁船是那麼難以親近的所在,一般臺灣人與外籍漁工之間,又隔著一道迷霧似的語言障礙。該怎麼辦?

圖/Aleksey Malinovski @ unsplash

此時,阿明哥撥開層層迷霧橫空出世!他一手拎著相機,一手拎著酒,嘴裡還叼著菸。江湖上傳聞,早年是媒體工作者的阿明哥,如今與外籍漁工們稱兄道弟,手握數以萬計的漁工照片。

可想而知,媒體記者紛紛熱情滿滿、風塵僕僕前往高雄,想要透過阿明哥獲取外籍漁工的第一手資料。對此,阿明哥的感想很直白:「林貝又要接客,午告雖!(有夠倒霉)從沒聽過打算長期駐點的,就只想透過漁港人,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最大效益。」

讀完這本書才知道,阿明哥之所以能拍到那麼多照片,是因為他中年無業、閒來無事,意外成了「顧船的」,而且一顧就是 3 年多。其實 3 年前,阿明哥也是玩票性質的晃去港邊拍外籍漁工。拍著拍著,被「顧船的」前輩阿壽嗆:「拍什麼漁工?偶爾來走動走動就能深入?」、「有種!來當顧船的。上船跟漁工睡,24 小時長期相處,才態感同身受,才知道什麼叫漁工!」

「顧船的」又被稱作「爸爸桑」,工作性質類似保全人員,必須 24 小時全天守著船,周旋在船公司、外籍漁工以及港邊的三教九流之間。「顧船的」通常是老男人,一天工資 1000 元,連續顧 10、20 天,天數愈長的職缺愈搶手。

圖/redrik Öhlander @ unsplash

這個工時超長但沒有真正任務的工作(船上有啥異狀通知船公司即可),讓阿明哥名正言順混進了漁港這片人類學田野,充分揮灑他的記者魂。我原本以為書中只會看到外籍漁工,但是阿明哥以流暢又粗野的臉書體文字,領著讀者看到更多出入漁港的底層角色:原住民船員、中國大陸船員、船公司「現場的」、港邊賣春女、賣便當的「素珠自助餐」、偷搬漁獲的海蟑螂發財車⋯⋯

這些或善良、或貪婪、或豪爽、或傻呼呼的角色,在海陸之交、野蠻與文明並存的漁港,菸一根一根抽,酒一瓶一瓶乾,交織出一幅色彩濃烈的港口風景。自稱「好事不會做,壞事又做不好」的阿明哥近距離拍照、書寫,不談關懷弱勢(這會讓他倒胃口),不說高深理論,不理會非黑即白的正與邪、是與非,只藉由充斥髒話的滿篇細節,描繪超展開的人性。

是的,阿明哥眼中的漁港,沒有神,都是人,那些與你我仝款(與你我一樣),不好不壞、時好時壞、又好又壞的人。


延伸閱讀:

「整個臺灣都在賭」,《如此人生》如何還原勞動者的完整人生?/林立青新書推薦序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受虐漁工與 NGO 的道德迷思:如果當時再多做一點,我能改變世界嗎?

抹黑一個移工有多容易?勞團:「難道診斷證明很容易造假嗎?」/專訪桃園群眾服務協會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