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志業的擴張迷思:組織規模與社會影響力,未必是正相關/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4

圖/qimono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編按:

「當我們只有 5 個人的時候,是否就能思考如何影響 50000 人?」

令人期待的 2018 NPOst 年會來臨!今年試圖在遍地開花的「創新」氛圍中,討論非營利組織如何在「計畫之初」就設計出「將影響力快速規模化」的方案。「規模化」並不僅限於組織擴張,任何形式的影響力拓展都能成為目標,例如推動修法、鼓動其他組織參與,甚至提供整個計畫的「複製」系統,開放外界進場如法炮製等。(參考:「創新」已經太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高品質的複製/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為此,今年 NPOst 年會特地邀請到全球百大 NGO  國際關懷協會(CARE)的首席創新長達‧范德貝克(Dar Vanderbeck)女士蒞臨,暢談她的「規模 X 設計加速計畫」(Scale X Design Accelerator)。本篇更摘譯整理自史丹佛社會創新評論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以此在年會前預先討論「非營利組織影響力規模化」之概念,及其與商業企業規模化之差異。

如果你不小心錯過早鳥票(或鐵粉票),沒關係,學生票、團體票正熱烈販售中喔!

 

文/Alice Gugelev 、Andrew Stern   摘譯/Valerie Hung

位於紐約市的互助基金會(The Reciprocity Foundation,長期深入聚焦協助紐約市的無家青年改善生活。對互助基金會來說,幫助 90 位青年以實質且永續的方式改變他們的生活,會比蜻蜓點水般接洽數千個青年更有意義。他們擔心一旦擴大,組織的影響力與永續程度將被稀釋。這也是許多非營利組織最終得要面對的問題:「如何在組織擴張與深耕社會議題之間找到平衡點?

近年來,互助基金會選擇和大型社會服務機構合作,將營運模式教給對方的成員,並透過對方的網站宣傳計畫。互助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Taz Tagore 指出:「如此一來,就能在不增設辦公空間、不擴大預算與人事的前提下低調規模化.這種合作模式讓互助基金會在擴大影響力的同時,仍保持對議題的高度關注。」

一個組織的實質影響力跟其規模大小並非完全正相關,而組織擴張需要的資金也常受限於結構性問題。因此,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比起自問:「我們要如何持續擴大現有服務及規模化?」,不如思考「我們組織的最終階段是什麼?」這裡的最終階段(endgame),指的是非營利組織將核心技能發揮到極致,進而在特定社會議題的解決方案中扮演某種重要的角色

圖/Matt Collamer @ Unsplash

社會資本鴻溝非營利組織規模化的難題

如果非營利組織以規模化為目標,成功機會十分渺茫。至今,美國登記在冊的非營利組織中,超過半數每年募款不到 10 萬美元,僅有 7% 能募到 100 萬美元以上的款項。也就是說,只有少數非營利組織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資金規模

市面上的基金會經常在非營利組織草創階段伸出援手,但很難擠出更多補助金去支撐他們後續的發展。以美國 1970 年到  2003 年間,年度預算超過 5000 萬美元的 144 個非營利組織為例,只有 2 家的主要資金來源為基金會,其他則有 1/3 的組織主要仰賴可營利的專案,1/3 依靠政府補助,而商業貸款(美國非營利組織的另一種資金來源)通常不會考慮和剛起步的非營利組織合作。

在營利事業的世界,不乏有天使投資人或創投基金來填補組織的資金缺口,但在非營利事業中,組織往往得面對「社會資本鴻溝」(social capital chasm,是一道橫跨在非營利組織與規模化(年度預算超過 1000 萬美元)之間的巨大缺口。

事實上,新世代的非營利組織領導人嘗試發展各種營利模式,宣稱這樣能改善組織的募款狀況,雖然要下結論還太早,但現階段的數據成果看來不太樂觀。我們分析了 39 間於 2000 年至 2007 年間創立,接受美國頂尖投資團隊投資且發展性備受好評的非營利組織,從數據發現 5 年後(2012 年),其中有 2/3 分的團隊年度預算為 200 萬美元,只有 1/5 的團隊年度預算成長到 1000 萬美元。

社會資本鴻溝如何形成?

非營利事業與營利事業間存在幾個結構性的差異,導致很難出現一個協助非營利組織持續成長的「社會資本市場」(social capital market)。它們分別是:

1. 缺乏所有權或股權:非營利組織無法提供包含公司股權在內的延期報酬方案(deferred compensation package),因此很難在組織草創階段找到擅長拓展組織規模的管理人才。對組織創辦人而言,也沒有獎勵機制吸引他們擴大組織或進行組織併購。事實上,當 2 家公益組織整併時,資深經理人通常是獲得的少,失去的多。

2. 資金與服務不一致:一般企業只要開發好產品或服務就能提升收益,也就是說,創造商業影響力的能力與賺錢能力是同一回事。但對社會部門來說,開發產品(建立社會影響力)與創造營收是 2 回事,更別說使用產品的族群(如個案、弱勢族群等)往往不是支持組織收益的族群,這讓事情變得更棘手。

3. 對「擴大組織」的偏見:許多人對大型非營利組織抱有官僚作風與疊床架屋的負面印象,批評他們「資源配置沒有效率」,且只希望把資金運用在公益服務上。這種風氣多少導致社會部門間形成一條潛規則:「85% 以上的資金應該用在專案,而不是組織營運(含人事行政、經營管理等費用)」,進而嚴重縮減了組織投資在制度設計、流程優化與技術開發等有益於組織規模化的項目。

4. 歪斜的援助資金結構:比起全面支援非營利組織所有的計畫,資助者更傾向贊助那些能在預定時間內達到特定目標的計畫,尤其是企業創立的基金會,能吸引他們贊助的計畫通常與企業本身相關。例如國際鄉村改造學校(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ural Reconstruction)很容易為「在校園安裝太陽能板」爭取到一次性補助,卻很難為培訓教師或經營學校等長期計劃募得資金。每年,非營利組織光是為了達成年度募捐目標就傷透腦筋,同時花費眾多心力在爭取小額補助,導致沒剩下什麼力氣推動組織成長。

從規模化到產生影響力

由於上述的結構性問題,大部分的非營利組織別提完全規模化,就連達到突破性規模化階段都有困難。因此,非營利組織領導人與其繼續把焦點放在組織如何規模化,不如思考組織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社會影響力

現在,密切關注社會影響力已成為非營利組織的共同特徵。組織領導人除了定期宣達使命和願景,也常討論組織的預期影響力(intended impact)及變革理論,這些宣言已成為「運作良好的非營利組織」的公認象徵。許多預期影響力宣言會指出特定的時間、特定數量的受益人、明確的地點與明確的議題。例如,紐約的哈林兒童區(Harlem Children’s Zone)團隊宣布,未來 10 年將關注居住在計畫範圍內的 至 18 歲孩童,盡可能協助更多孩童成長為獨立健康的成人。

非營利組織透過宣告預期影響力,能變得更專注且有效率,但這些宣言通常缺乏 2 個關鍵因素。第一是他們通常無法說明非營利組織所對抗的問題之全貌,因此很難認清楚什麼是組織能完成的,什麼又是社會問題實際需要的。例如,對商業界來說,每年成長 15% 可說是不錯的佳績,但對非營利組織來說,每年成長 15% 根本不夠,至少要成長 500% 甚至 1000% 才能夠真正改變問題。

第 2 點,這些預期影響力宣言往往沒有具體說明,組織將做出那些貢獻來解決社會問題,例如是通過特許模式來複製擴大計畫?又或是遊說政府機關接管特定服務呢?

簡言之,非營利組織除了定義其使命、願景及想實現的社會影響力,還應該進一步思考他們最終要創造出什麼樣的改變預期自身在特定的社會議題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這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最終階段」(Endgame)。

接下篇:非營利組織的 6 大「最終階段」:不必擴張組織規模,也能將影響力最大化/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5


作者(2015 年原文介紹)

Alice Gugelev

國際發展育成中心(Global Development Incubator,簡稱 GDI)旗下的 GDI 社會企業加速器(GDI Social Enterprise Accelerator)專案中任職總監,此單位致力於協助有潛力進行大規模社會改變的組織及倡議團體。Alice Gugelev 也是 Muskoka Foundation 的創辦人,此基金會鼓勵旅行者到全球開發中社區擔任志工,為當地注入正面的改變。

Andrew Stern

國際發展育成中心(Global Development Incubator,簡稱 GDI)執行總監,同時也是致力於預防母子垂直感染愛滋病的慈善機構 mothers2mothers 的總監與前董事會聯合主席。


原文「What’s Your Endgame?」刊載於《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 Winter 2015》,NPOst 編譯整理。


延伸閱讀:

「創新」已經太多!真正能改變世界的大規模影響,來自於高品質的複製/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1

世界百大 NGO 談發展計畫:如何縮短「創新」、「影響力」與「規模」之間的鴻溝?/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2

專屬於 NGO 的規模 X 設計加速器:快速拓展「創新」的影響力/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3

非營利組織的 6 大「最終階段」:不必擴張組織規模,也能將影響力最大化/2018 NPOst 年會前導報導 5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