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善牧基金會籌備了近 1 年的時間,5 月初出版《幸福食光──新住民姐妹的酸甜人生》一書。善牧利用一頓飯的美好時光,參與了 13 位臺灣新住民姐妹的真實生活。
飯桌上,不僅有新住民姐妹的拿手好菜,還有她們的夢想、故事、責任與鄉愁,讀進每一則故事,就像品嚐一道道新住民姐妹的料理,善牧希望可以創造同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連結,與更多的理解,而非標籤。
文 /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採訪那天,家伶剛搬家,屋裡仍是空蕩蕩的。家伶在一旁切菜,兒子乖巧的跟在一旁學習,她開心的告訴我們:「寶貝想考中餐丙級證照,吵著跟我學做菜。」當天家伶讓兒子小試身手,做了一道他拿手的炒鴨肉,我嘗了一口,味道棒極了。
開過河粉店、當過廚師的家伶,家裡廚房卻只有電磁爐,我好奇問她,用這種「無火」的機器煮飯習慣嗎?她苦笑著說:「我曾遇過 2 次瓦斯氣爆,兒子怕我出事,搬家後我就改用電磁爐做菜了。」
跟在家伶身邊,小黑一直默默的聽,一點不像是叛逆期的青少年,我問他,暑假怎麼不跟朋友出去玩?他說:「出門會花錢,留在家裡就好。」簡單的回答,藏著一顆不捨媽媽的心。
5 月天氣逐漸轉熱,我跟家伶敲拜訪時間時,她低聲問我哪裡能租到便宜的房子。原來她剛與前夫辦好離婚手續,母子倆急需找一個住的地方。她說,她一直想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但孩子卻告訴她:「媽媽如果你不幸福,我寧可你離婚。」在孩子的鼓勵下,她帶著兒子離開。
離婚後,沒有固定工作,房租、學費、生活開支接踵而來。家伶說:「雖然有人覺得是迷信,但我去廟裡拜拜時,就接到電話,找到這間房子。」新家環境簡單,家裡的椅子,是在自助餐工作時,看到老闆要淘汰時要來的。雖然有的東西不多,卻是母子倆安定生活的第一步。
拍攝當天,正值一年最熱的時節,家伶擔心我們熱,電風扇一直對著我們,又熱情的煮了一大盤的海鮮河粉,告訴我們:「家裡沒有冰箱,海鮮又容易壞,大家要幫忙吃完喔。」見家伶這麼辛苦,身體又不好,我勸她別太逞強,她說:「生活再辛苦,還是比在越南好。」
曾經嚮往的島嶼,只剩下日以繼夜的工作
家伶出生於越南前江省,是家中的長女,也是唯一的女兒。從小獨立的她,一直在外工作幫忙家裡的經濟,她說:「以前在胡志明市工作的時候,5 個女孩子一起租房子,一同擠在一張大床上,連翻身都沒辦法。」有回下大雨,水淹及膝,家當全泡在水裡,那晚回家,5 個女生只能枯坐門口,無奈的等待天亮。
正因個性獨立,家伶決定嫁到臺灣時,也沒跟家人商量。「當時家人知道後,全部的人都反對」,即便如此,她也沒有退縮,學了一個月的中文後,就來到臺灣。她說:「我還記得第一天晚上到臺灣,在機上看見小港的夜景,覺得好美。」然而迎接她的,卻不是美麗、燦爛的生活,而是日以繼夜的工作。
「夫家經營清粥小菜生意,來臺隔天,我就開始幫忙,」沒日沒夜的工作,卻得不到認同。「在那個家壓力很大,沒有休閒,只有工作和照顧小孩。」有什麼委屈都只能往肚子裡吞,父親知道她的個性,曾數次來臺,企圖要帶她回越南,「88 水災那年,新聞報導隔天,我爸就飛來臺灣看我。」儘管家人希望她回去,為了孩子,她選擇留下。
在臺灣承襲媽媽的味道
到臺灣,只學一個月的中文終究是不夠的。到善牧學中文讓家伶總算有機會踏出家門,「那時有課我就上,最後才有機會學注音,社工發現,笑我怎麼跟別人不一樣。」學完中文,家伶參加中餐丙級證照課程,家人都不看好她,「有位親戚說他 2 次都沒有考上,我一個外國人怎麼可能考得上。」
靠著新住民姐妹騎車載她上課,回家繼續工作到清晨,家伶長期睡眠不足,最終還是在考前累倒了。「醫生勸我不要去考,告訴我再撐下去連命都會沒了」,但家伶不想放棄,撐著病弱的身體依舊去了考場,「一題紅蘿蔔絲炒青江菜,我少看了絲,切成片,心想死定了,考不上了,一個人躲起來哭。」直到公布考取名單,她才相信自己做到了。
5 年前,家伶終於有機會自己開店,「那時我的越南小吃店生意很好,我捨不得休息,過年也照常營業」,結果身體無法負荷,一倒就再也起不來,無奈之下,只好將店收起來。談起河粉,家伶有點得意的說:「我到現在還沒有吃到其他好吃的河粉店。」心中盼望著有一天,自己的店能重新張。
家伶說:「我會炒河粉是因為媽媽,」小時候在鄉下,沒有電話、電腦,為了幫弟弟辦轉學,她坐車出城,10 多天都還沒有回家。媽媽擔心她遭遇不測,到廟中燒香拜拜,直到 2 週後她安全返家,媽媽便殺了家裡僅有的一隻鴨,還當初許的願。「媽媽把肉處裡好後,剩下的內臟拿來炒河粉,也是那一次我學會了炒河粉。」家伶遺憾的說:「我媽媽是廚師,以前忙著工作不曾學過她的手藝,現在想學也學不到了。」
新住民姐妹相挺、貼心兒相伴
走出家門,家伶的生命開始有了各種機會。「社工鼓勵我參加勞工局微電影試鏡,沒想到我竟然被選上。」這一試,也開啟她的演戲之路,在朋友的介紹下,家伶接演了微電影、電視劇,「一開始連說話都會打結,一直 NG。」家伶說,心疼工作人員的辛苦,她炒了河粉與涼拌木瓜絲給劇組加菜,反而給導演靈感,為她加戲。
「演戲很好玩,原本以為自己沒辦法演哭戲,結果一次就成功。」就像是挑戰極限,家伶一步步發現自己的潛能,但演戲終究不是一個穩定的工作,每次接戲,只能獨留孩子一個人在家,心疼孩子,家伶這幾年推掉不少表演的機會。
看媽媽拚命工作,小黑就像個小大人,從小就懂得照顧媽媽。「他讀一年級時,看我工作回家,馬上將電視轉到我常看的頻道,對我說『媽媽你辛苦了』。」談到兒子,總有說不完的貼心事,「發燒時他會幫我量體溫,隨時注意我有沒有吃藥。」小黑還會搶著幫忙做飯,做完會跟她撒嬌:「我現在可以體會媽媽煮飯的辛苦,煮完,手真的會很痠呢!」
生命總會找到它的出口。新住民姐妹之間的支持力量,幫助家伶看見更多希望。「以前身體不舒服無法工作被婆婆誤會,住在附近的好姐妹觀妹得知,跑來我家,為我挺身而出,跟婆婆講道理。」好姐妹對她的好,她一直感恩在心,家伶說:「她知道我在家裡沒辦法煮家鄉味,只要她有煮,總會留一碗給我;有回生病,她還特地煮我愛吃的魚,送到我家門口。」
姐妹相挺、兒子相伴,對家伶來說就是幸福。只要能和家人一起吃飯,不管吃什麼都像是山珍海味。吃著炒河粉,家伶知道,有一天兒子會學會這個味道,將家的味道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以故事創造連結:13 位新住民姐妹的酸甜人生/《幸福食光》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