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北望遠鏡】社會衝突不好嗎?緬甸難民營的哲學思考:衝突就像地震,未必是壞事!

圖/Felix Serre @ unsplash

編按:

由專業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坐鎮回答各種 NPO/NGO 相關提問的專欄【阿北私會所】轉眼就 2 歲了!今年開始,褚阿北與 NPOst 決定轉身探頭,向外觀察,從阿北在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顧問工作的日常中,帶回國際間在社會服務領域裡,各種好玩、有趣的潮流與做法。這個從 2018 年開始的新專欄【阿北望遠鏡】要分享的,可能是一個小小的設計,也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野心,甚至是一個失敗的計畫或爭議的概念,但無論如何,都希望成為臺灣 NPO/NGO 工作者一種新鮮的思考。

ps. 雖然如此,【阿北私會所】精神不死,如果你還是有 NPO/NGO 相關的問題,還是歡迎舉手發問 喔!阿北心腸軟又愛罵人,一定不會棄之不顧的!

 

「這個社會,怎麼會變這樣?」我們常會充滿感歎的說出這句話,說不定你今天才剛說過一次。

我們在新聞上聽到臺灣大學為了遴選校長沸沸揚揚,在網路上看到海龜的鼻子被吸管卡住而伴隨著鮮血被硬拔出來,動物保護團體為了被獵人違法放置捕獸夾夾傷的流浪動物叫屈,未成年的少男為了女友而殺死情敵……或者有人因為網路霸凌而自殺、外勞受到雇主性侵、狠心的父母虐待幼兒致死、平日信任的慈善團體爆發財務不清的醜聞、幫助弱勢的社工被服務機構強迫「回捐」薪資,自己反倒成了弱勢……

不少上了年紀的人,還會補上一句:「以前我們小時候,都不會這樣。」

但是我知道,這一定不是真的。

圖/Kris Mikael Krister @ unsplash

衝突就像地震,未必是壞事

與其說社會有問題,還不如說,我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想社會問題!

任何時代,任何地方,都會有人抱怨這個社會很亂,人心不古、道德淪喪,或是世界很瘋狂,充滿了衝突、戰爭,但我們不妨試著從另一個可能相當極端的角度來想想:社會上不時發生的衝撞,說不定就像地震一樣,也可以是好事

臺灣位在地震帶上,所以每次只要發生有感地震,就會引發民眾憂慮,因為地震深度淺,感覺就會震很大,覺得恐怖。但是地震專家總會一次又一次的強調,臺灣大多數地震原本就屬淺層地震,甚至極淺層地震,能量一點一點釋放是好事,民眾不需太恐慌,都沒地震才需擔心。

衝突的本質,就像地震

圖/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Visual Hunt, CC BY-NC-ND

所以我在針對緬甸境內、境外難民營裡的孩子,或是受到戰火波及而被迫離開家園的流離失所者設計哲學思考課時,都會問他們這幾個問題:

「你們覺得戰爭好,還是不好?」所有的小朋友都說:戰爭不好。

「戰爭不好,但戰爭的本質是衝突,衝突也一定不好嗎?」我會接著問。所有人又都舉手了,說衝突不好。

因為在政治正確的大環境下,我們都不使用「戰場」(war zone)這個詞,而使用較為中性的「衝突地區」(conflict area)來形容戰區,但說穿了其實是同一件事。所以在戰爭洗禮下長大的孩子,對於「衝突」的印象,就等於「戰爭」。

「但你們在家裡,會不會也有『衝突』呢?」我問第 3 個問題,「像爸爸、媽媽之間的想法不一樣,或是你跟爸爸、媽媽的意見不一樣的時候,是否也有衝突呢?」

孩子們大多都能夠同意這樣的連結,因為無論是不是在戰爭中長大的孩子,沒有任何一個家庭中是沒有衝突的。

「就算家裡沒有衝突,是不是來學校,有時候跟同學之間也會有衝突呢?」

幫助極度討厭戰爭的孩子認識衝突的本質,對他們認識這個未來他們必須面對的社會──就算沒有戰爭,也會充滿衝突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他們會對世界極度失望,甚至因此被激化,變成不滿社會現狀的激進份子,走入激進組織,投入更激烈的戰場。

我們都知道,許多經常面臨「一點點衝突」的家庭,拜此之賜,會有更多機會能持續溝通,成為一個知道該怎麼彼此溝通的家庭。

圖/Z H @ unsplash

一個隨時有一點點衝突的社會,會強迫立場不同的族群對話,無論是宗教、性別、世代,還是不同的利益團體之間,變成一個努力學會如何對話的多元社會

就像很多很多小小的淺層地震一樣,如果我們能夠信任這些輕微的小地震,不覺得恐懼,相信輕微的地震不但不會傷害我們,反而可以一點一點的釋放地殼壓力,避免巨大的地震產生,那麼地震當然可以是好事。

就像某種程度的衝突在家庭、在社會中都可以是好事一樣,哪一個家庭不是戰場?哪一個社會沒有衝突?但是這些小小的衝突跟爭端,就能夠一點一點的釋放社會壓力,避免未來更巨大的戰爭發生。

「所以,認為衝突可以是好事的請舉手。」我問了第 4 個問題,看到許多小手慢慢舉起,原本緊繃的臉上綻放出放鬆的笑容,我知道我做了該做的事。

「和平一定比戰爭好嗎?」這個當初引導我離開緬甸,到法國去上哲學課的問題,慢慢的,我們在戰場上,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參考: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好好的 NGO 不做,為什麼需要去上哲學課?

圖/Stijn Swinnen @ unsplash

走入衝突,是改變的開端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川普確認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我身邊支持民主黨的人們紛紛用不可思議的口氣說:「美國怎麼會變成這樣?」

但年紀比我們大上好一截的老朋友,也是波士頓大學的教授賴瑞,則雲淡風輕的提醒──

「美國當然沒有變。選舉前跟選舉後,美國境內都是同樣這些人組成的,你怎麼會說美國變了呢?

這個說法,對我來說有如當頭棒喝。

圖/Hulisi Kayacı @ unsplash

任何社會,當然都有社會問題。但覺得世界突然從好變得不好、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卻一定不可能是真的。以前的社會真的不曾發生虐童案嗎?還是因為以前的你太無知、活在自己的世界,或資訊傳播不普及,所以你渾然不覺?支持脫歐的老一輩英國人,一心想著回到過去的英國,那些白人每天送報紙送牛奶到家門口的美好時光,但是把外國人通通趕走、孤立於國際社會的英國,就會變成一個人間天堂嗎?

美國社會,也有美國社會的衝突,英國社會也有英國社會的衝突,臺灣,當然也有臺灣自己的衝突。地球上每一個社會單元,都有或大或小不同的社會衝突。但是各式各樣的小衝突不見得不好,持續不斷的小衝突,幫助我們的良知意識隨時保持警醒,無論衝突的來源是暴力、戰爭、捕獸夾、海洋垃圾、勞資糾紛、種族歧視,還是選校長,這些各式各樣的小衝突可以幫社會「擋災」,因為這些小衝撞能帶來對社會正義的重視與全球倫理的修正,是人類避免整體走入巨大錯誤的重要機會。

這個社會,真的沒有變不好,而是你變了。你變得更有社會意識、重視正義,甚至願意挺身而出,走入衝突之中,而這就是社會正在變好的證據。


延伸閱讀: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好好的 NGO 不做,為什麼需要去上哲學課?

【阿北望遠鏡】工作真的都被移工搶走?美國聯合農業公會體驗運動讓你自己找答案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哲學可以應用在 NPO/NGO 的日常工作上嗎?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