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性別角色:創業是現代女性多元角色的一種「選擇」/陽光伏特家創辦人陳惠萍

陳惠萍。圖/陳惠萍 fb

編按:

陳惠萍,一位出身社會學博士的女性社會企業家,她與團隊共同打造全臺第一個綠色能源群募平臺「陽光伏特家」(綠點能創),透過「有錢出錢,有屋頂出屋頂」的方式,達到「綠益共享」的能源轉型目標,甚至還可以做公益。

然而,這次不只要談能源創業,還要聚焦「性別」議題,陳惠萍以女性創業者的角度,回應創業路上面臨的種種「性別小哉問」,點明了女性創業家在臺灣社會的處境與位置,更有著她的期許。

 

文/陳惠萍   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

Q1. 妳為什麼想要創業?

成立「陽光伏特家」(綠點能創)可說是是結合我碩士研究與博士論文的一種行動實踐。

我的碩士論文主題的是探討臺灣身心障礙者的社會處境。後來,因緣際會下,在博士班階段我轉向科技與社會研究領域,開始關注臺灣太陽光電在地使用概況,這也成為我的博士論文題目。而在研究過程中我發現到:在全球太陽光電市場上,臺灣雖然以全球第 2 大太陽電池的生產國家著稱,但是國內應用卻相對稀少

陽光伏特家/介紹篇

此外,在科技與社會的研究領域當中,我則特別關注常民使用者。也因此,我發現,國內太陽光電發展歷程當中,不僅家戶或一般民眾難以參與太陽光電應用,社會弱勢族群更難有機會參與綠能,共享利益。過去,許多社會學觀察也發現,科技災難或環境危害的後果,往往不均等的落在弱勢族群身上。

因此,在促進全民參與綠能的做法上,我不僅希望透過綠益共享的模式,讓太陽能發電的好處可由全民參與與共享;我更期許透過綠能公益的做法,把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的資源,放在最需要而且最弱勢的的族群身上,讓綠能科技的發展產生更多社會價值

Q2. 考慮創業時,性別差異使妳產生什麼疑慮?

對我而言,創業看起來像是一種偶然的機遇。或許這正是因為身為女性,「創業」未曾出現於我的角色期待或生涯規劃當中。那究竟又為何我會走上創業這條路呢?我認為有幾個層次因素。首先,在個人層次,出身傳統家庭的我,原本即非全然順服於傳統性別印象的女性。或許,一向對性別結構反骨的我,自小即習慣著跳脫框構,進入社會學的訓練也成為加強批判與行動反思的溫床。

不過,性別會成為我在考慮創業時的疑慮嗎?我曾經以為不是。但是,性別是否隱晦的讓我認為自己不適合創業,這樣的自我質疑或許是有的。跳脫框架的勇氣,我認為是來自於我所受的社會學訓練過程,以及許多令我敬佩的系所師長與同儕。他們賦予我生命中很大的勇氣滋養,也好像讓社會學者更容易跳脫舒適圈或無懼於尋找另類實踐。

圖/Eutah Mizushima @ Unsplash

其次,創業於我而言,比較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手段之一,而不是某種人生的志向。在我撰寫論文博士論文的過程中,我了解到現有的太陽光電市場中缺乏積極的「中介角色」可以銜結更多民眾參與市場。因此,成立一個社會企業(或者「創業」)只是我當時所構想的眾多創新手段之一。當時,我也想過是否申請夢想計畫、或是成立協會/非營利組織,但是,在偶然準備參加臺大一項創業競賽的活動過程中,我發現「社會企業」的組織型態非常符合我的理念:擁有改變世界的決心,同掌握自給自足的商業模式,因此能讓想要改變的力量得以持續。

簡單來說,創業對我來說是一種選擇,的確過程中我也需要考量更多家庭的期待(或反對)與責任,不否認這壓力是存在的。不過,或許因為我從小到大就一直在自我行動中與傳統家庭的性別框架抗辯,雖然我的父親總是說「女孩子幹嘛讀那麼多書?」我好像也是就這麼任性的一直走自己想要的道路,就這樣讀到博士。

Q3. 女性創業家在氣候變遷議題中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

在追求科技發展與數字成長之外,我看重科技過程中的不平等與弱勢議題,並且連結能源正義。但我並不認為這是因為身為女性的因素使然,或許是源自於我所受到的社會學的訓練涵養。如同我很喜愛的村上春樹這句話:「在高牆與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的這一方」。因此,除了追求太陽光電設置容量的數字成長,我更在意這項科技是否能夠與臺灣人民以及弱勢帶來更好的社會價值。

近年在氣候變遷議題下,弱勢社群處境也日漸受到重視,此觀點強調,氣候變遷所衍生的災難及風險往往不均衡分配,且特別容易衝擊特定弱勢群體。這些易受氣候變遷衝擊的弱勢群屬,在國際層級上可能是發展中國家或海島小國,在國家結構下,則可能是老人、兒童、婦女或原住民等較無調適能力的社會族群。在此脈絡底下,綠能發展及需求逐漸被視為一種基本權利,而綠能公益的行動主旨便是希望把資源帶到弱勢角落,讓所有人都能共享綠色電力所帶來的好處。

若要說女性在氣候變遷議題中有什麼特別的優勢,我認為可以從氣候變遷調適的幾個面向加以檢視。

首先,女性往往是家庭與社區生活的核心角色,同時串連起地方社會的人際網絡連結。因此,在許多國家的太陽能推動經驗中,女性在科技的鄉間推動往往具有某種優勢,像是印度赤腳學院(Barefoot College)透過培訓貧窮社區的婦女成為太陽能工程師,讓她們回到村莊為其他家庭安裝、維護太陽能,此過程中,太陽能科技可以更容易透過女性原本的鄰居鄰里情誼及管道,向左鄰右舍傳遞新的技術與服務。

韓國首爾市「省下一座核電廠」的計畫中,也可以看見社區女性的行動力量,福島核災後,許多首爾家庭主婦站出來倡議社區綠能與節能運動,這些地方媽媽們不只成立「能源超市」販賣節能/綠能產品,也打造在地能源教育基地、提供節電服務捲動更多群眾;國內新北市政府環保局的「媽省理工」居家節電輔導計畫,也採取類似的模式,透過在地的女性力量深入鄰里宣導能源教育;此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除了由一群戰鬥媽媽站出來捍衛食安土地,近年也成立社區能源教育基地,集結更多地方婆媽的力量一起推動臺灣能源轉型。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參與 2018 年 3 月廢核遊行。圖/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fb

回頭想想,女性角色在因應氣候變遷議題上的角色優勢,或許就像我的指導教授吳嘉苓老師曾經說過的這句話:「歐巴桑救臺灣」,因為愛孩子、愛家、還有愛管閒事(不願置身事外)的態度,因此讓女性永續創業家更懂得權衡科技發展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意義,而此也與追求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容易契合。身為一個愛地球的傻瓜媽媽,我也很認真的相信為孩子留下更好的環境將是比追求經濟成長更重要的事。

另一方面,從女性創業的角度來看,綠點能創成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打造綠能的群募平臺,讓每個人都可以簡單參與綠能,進而推動綠能的普及化。在平臺上,民眾可以選擇「綠益共享」的投資模式購買一片太陽能板,用最低的參與門檻共享太陽能電廠投資的好處;此外,也可以透過「綠能公益模式」,用捐款的力量為國內弱勢團體募資建置太陽光電系統並賣電,幫助社福團體在 20 年售電期間獲得長期穩定的幫助。(參考:你我的日常,是他們的奢侈:企業 X 綠能 X 社福,精障者的太陽能保護傘

在此推動過程中,我們必須與許多社福單位、環保團體及一般民眾進行理念倡議,而我的性別角色與學術背景或許正好在此社會連結的過程中交會成某種行動優勢(或說是某種親和力吧)。

Q4. 創業過程中,有因性別差異而生的困境嗎?

我們是一個異質結合的團隊,最早有 5 個共同創辦人,不過我一直是團隊中的唯一女性。因此,在性別比例上似乎也更容易突顯出我的性別角色。某次雜誌報導的經驗中,編輯希望將所有受訪的綠領創業家的頭像放在封面,結果最後他們選擇以我代表團隊,主要的原因就是:其他綠色創業家都是男性,而我是唯一的女性。

然而,創業過程經驗中我感受到的一個有趣對比則是,男性創業者全力以赴拼事業往往不會是問題(無論單身或已婚),但是女性創業則往往很容易被詢問:「家庭(或愛情)與事業如何兼顧?」言外之意,是否意味著,對女性創業者而言,個人成就重點往往不是事業如何登峰,而是你能否兼顧兩者。而在許多女性創業家的故事中,許多人都有相似的困境。包括出差的時間安排,往往必須以家庭、小孩為優先;而過於認真工作,得到的可能也不是全然支持,而是花在事業上過多心力的指責。

此外,在能源領域的確存在某種性別戰局,某些擁護核能的論述經常會以「文組」、「女性」做為批判不講求科學證據或不理性行動的歸因。但我通常會回到推動綠能參與的核心原點—希望每個人都有機會追求自己想要的能源未來。這也呼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確保人人都可取得負擔得起、可靠的和永續的現代能源」。在此脈絡底下,綠能發展及需求應被視為一種基本權利。而此,我也希望追求想要的綠能也應是無涉性別、階級或種族,而僅僅是身為一個「人」的權益與選擇。

圖/Michelle Spencer @ Unsplash

Q5. 妳希望社會用什麼態度面對女性創業家?

女性,擁有這世界上一半人口的才能,因此我希望社會能夠鼓勵更多女性擁有跨領域的學習機會,並讓所有人都能選擇所欲的自我實現方式。簡單來說,女性創業家是現代女性多元角色的其中一種「選擇」,而讓更多女性無懼擁有這樣的選擇,或許就是社會對女性創業家最好的支持。

我也希望,讓女性無論在人生的任何一個階段,都能勇敢為自己追求夢想,而無須禁錮在傳統家庭的女性角色。此外,讓兩性平等的在創業團隊中攜手合作,我認為也是展現支持女性創業的一種美好。最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創業女性的選擇背後,往往也意味著其必須擁有重要且相對完善的社會支持網絡,或許是家庭的、友伴的、學校的、以及企業與政府的資源。未來,很希望每個人都能夠一起成為女性撐起勇敢的力量。


延伸閱讀:

「找回臺灣常民的使用者力量!」用價值推展公益的綠點能創

能源轉型勢在必行:應兼顧環境永續與社會公義/SDGS-7、13(可負擔的乾淨能源與氣候變遷)

SDGs 專欄/綠色和平蔡絲婷:綠電先行,刻不容緩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