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得再美,也只是公佈欄」你家的官網也跟不上時代嗎?/網絡社會學專欄
編按:
許多 NPO/NGO 一聽到創新、社群經營、資訊技術、網絡工具等就下意識的抗拒,然外在環境雖瞬息萬變,但萬變不離其宗,技術與知識再如何來勢洶洶,皆無法脫離「社會脈絡」而孤立存在。「網絡社會學」專欄看似在介紹不同的社群網絡平臺如何建立、工具如何應用、資訊化的工作方式如何進行,然其真正欲說明的,實則是資訊思維與技術如何與社會工作相結合,重新找回人本服務的主體性。
每個社福團體都會想到建立一個代表自己的網站, 也就是俗稱的「官網」(official Site)。其實「官方網站」這個詞,很容易讓人感覺這個網站只是一個精美但充滿宣告意義的「官方說法」,非常不適合需要與社會大眾和服務對象持續對話的 NPO/NGO。
目前無論是政府還是 NPO/NGO 的網站,都十分坐實了「官網」這個詞所給人的嚴密包裝與權威印象。即使一開始花費巨資採購,請專家操刀,由設計師做出形象華麗而看似功能強大的網站,一旦使用者進場點閱,卻又很容易發現華麗的頁面並不符合機構的工作屬性。
例如,一個倡議原住民文化的網站,網頁上的人物與環境圖像的處理十分優雅,卻多了些歐洲莊園生活的氛圍;或是關懷弱勢的 NPO,雖然首頁圖片溫暖厚實,卻散發出濃郁的有機麵包坊意味。
設計師交稿的那一刻,網站就凍結了?
網站視覺設計的表現,如果只是凍結在設計師製作完成、交稿的那一刻,沒有與時俱進的變化,很容易變成孤立的靜態廣告牌,而原先計劃要傳達的意義,也會被快速變化的網絡體驗沖刷改變。
試想,有沒有可能提供一個「自主營運」的網站 ,讓社福團體可以透過網站與民眾「接觸」?不是張貼公告,也不是設計師的精美作品,而是讓組織日常工作的動態、關注的議題與事件,以及服務本身,都可以透過網站遞送與連結,成為在使用中持續進化的網站。
例如,一個關懷弱勢族群的 NPO,不應該僅停留在各種訊息公告,或是只在臉書上貼文、直播會議實況,就認為是完成了「與社群互動」。而是要用網絡將這些分散在各地,但命運緊密相關的社群連結起來,在需求與協助上建立正向的社會關係,讓這個小社會共同在大世界中,找到更好的命運航道。
以英國的這家「照護者」網站為例。在視覺設計上,它或許不如其他網站「精美」,但其頁面架構與風格,足以支持它的經營者,在每日工作中清晰的傳播理念,以網絡服務其社群──照顧者,並且呼喚各種可能的合作行動。其中的各個頁面也呈現出工作動態更新,讓人感覺到旺盛的生命活力。
網站應該作為組織營運的基地,而不是展示公告的高牆,這種充滿行動力的 NPO 網站在歐美已經比比皆是,為何國內大多的 NPO/NGO 網站,都還停留在公告最新消息或報名表的層次?即使是較具規模的網站也一樣,頂多只是公告與報名表的種類更多而已。
自主營運,滾動式進化
或許 NPO/NGO 因為網站技術的專業隔閡,而無法要求廠商建置可以自主營運的網站;或許也有人同時疑惑著,組織本身如何可能不依賴專家的設計包裝,能在工作中時時把內容推播出去?
但是,互動時代的網客,並不會坐在觀眾席上乖乖的收看閱聽,而是在主動提出要求與取得服務的過程中,完成對一個網站的認識。如果沒有這個滿足需求的服務過程,設計得再精美也只是與訪客無關的自畫像,而一個無法呼應最新生活脈動的網頁,無論視覺設計如何動感,還是顯得保守過時。 因此,網站的傳播效果,是在訪客的使用經驗中滾動累積出來的,並非像廣告視覺設計一般,一次放送到位。
NPO/NGO 的代表網站,當然要運用各種資訊功能(而非人工的貼文),讓訪客有如置身社會工作現場般,不斷感受到該組織的社會行動,即使視覺上略顯粗拙,也遠勝於完美包裝的圖像姿態。
這些跨領域的資訊技術應用,雖然牽涉到版面視覺的管理,傳播方式的組合等,讓許多 NPO/NGO 裹足不前,但目前的網絡應用發展,早已經可以將這些跨領域專業,整合成單一的工作流程,讓相關的跨領域元素隨著流程自動支援貫入,也讓網站主人可以聚焦於本身專業的發揮,去嘗試除了公告與報名之外的無限可能。
開源軟體助你輕鬆打造高功能網站
在我們協助 NPO/NGO 網絡化的過程中,常會讓完全沒有資訊技術與視覺設計經驗的社工專業人員,自行製作推出自己專案的網站,而且配合專案的發展與活動的推行,持續調整各種網頁內容及功能服務。
這樣的網站不是套用版型的單向視覺放送,而是包含了視訊會議、遠距論壇、群組對話、活動日曆、資料庫查尋以及資源地圖等服務機制。建造出讓專案人員和相關參與者以及服務對象,彼此可以進行多向接觸的「流動社區」。
我們的方法是:使用開源軟體(註 1) → 提供積木式的排版工具 → 將各種資訊功能作成積木 → 讓專案人員一再試用修正 → 最後做出逐步引導操作的線上課程。
上述的 5 個元素既是流程也是區塊,組成所謂「軟架構」的網站系統。這種軟架構網站即使在開站之後,仍能以最大的彈性,讓專案人員一面摸索推展營運目標,一面調整網站的功能與面貌,以支持營運的變動。
積木工具簡單易學,有許多版面框架可選,其中的各種排版物件都兼具資訊功能與版面視覺效果,因此工作人員在推敲版面的視覺設計時,也能同時組合功能服務。
而線上課程既可作為逐步操作的影音手冊,也可作為員工的基本教育訓練,或在人事變動時,作為知識資產來點交,解決過往所謂「網站長期維護」的人力問題。
建議 NPO/NGO 使用開源軟體,並非僅僅為了節省經費,而是因為開源軟體只要社群夠大,就能隨著社會脈動而更新,讓使用者迅速跟著時代潮流升級,不會有程式系統老舊敗壞的問題。
其次,提供開源軟體服務的社群規模已十分龐大,相關知識與技術也十分普遍,日後若有需要修改程式,很容易找到線上微費計件的技術服務。
同時,組織在工作過程中所有最珍貴的資料與數據,若以開源軟體的格式存取,在長久累積之後,也不會因為時間汰換而失去原本支持與相容的環境,被宣告成為資訊孤兒,更不會再聽到因為委外的系統廠商倒閉,舊有資料無法轉出而付之一炬的慘事。反而能因為與其他領域的相容性高,方便攜出數據,轉而應用整合到其他場域。
只花一萬元,自己的網站自己救
以專案工作的成果為基礎,我們在各種開放資源中,整合發展出約一萬元即可完成架站的工作流程與物件,這幾乎是每個 NPO/NGO 都可擁有的軟架構網站,其中包含下列 5 個進程:
1. 取得線上教育課程
運用第三方線上課程,取得一個可永久重複上課的帳號。以此建立員工的教育訓練系統,同時作為日後的線上操作手冊,這種課程必須關乎實際操作而非理論,常有的名稱例如「18 個步驟循序建好你的網站」。這類軟體國外很多,包括免費的 WordPress 影音課程、免費的 Joomla 影音課程等,國內外幾家線上教學平臺也都有類似的課程。
參加收費課程的好處是,可以在操作中不斷提問,有如為組織請了一位線上顧問,而且課程期限與開源軟體的更新一樣,都是永久有效的。
2. 取得網站開源軟體
免費取得開源軟體作為網站架構(其中包含視覺化排版工具),同時依組織需要,向開源社群購買加掛(額外)的功能程式,並取得永久性的更新服務,以利日後需要時隨時可再行加購。
3. 取得網絡空間
依照課程步驟,購買網域名稱、租用雲端伺服器,接著把上述開源軟體與工具灌入。
4. 建立樣本網站
從幾十種基本版型中挑選可能的網站版型開始套用,並且將內容導入網站樣本中,觀摩網站完成後的運作。接著逐步討論與修改網站,做出從自身專業出發所應展現的資訊服務。
5. 修調網站,融入專業
開站前與開站後,組織都可以用這樣的建站工具繼續修改網站,因應不同的營運嘗試來調整做法,將自身專業逐漸融合到網站上。
以上 5 個項目既是區塊也是流程(註 2),構成一個持續自動更新的工作架構。如此一來,1. 知識資源由線上課程供應,2. 網站系統取自開源軟體,而 3. 功能程式購自開源社群所提供的程式服務,3 者都可永續更新使用,解決了知識、系統與程式等長期更新的問題。
NPO/NGO 應將上述 3 者都納為自己的外圍協作團體,而不是只能委託每次收費的商業公司,如此才能持續修正網站,長期摸索支持網絡營運。
線上網路 ≠ 網絡社會
面對網絡,管理者最常出現的迷思就是:「它是額外的工作」,因此即使在臉書上貼文也只把它當作公告,許多回應與互動都常被視為浪費時間、招惹麻煩,遑論為員工提供網絡相關的線上教育資源。
然而,所謂的「網絡」,已經不是資訊時代初期所稱的「網際網路」(Internet),而是它與真實社會融合共生的整個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當我們進行網站營運工作時,我們其實是在接觸網絡社會而不只是「網際網路」。
目前,歐美國家早已將資訊程式的學習納入中小學課程,臺灣也即將跟進,讓寫程式成為公民的基本能力之一。一個人人會寫程式的時代,意義不在於每個人都要進入資訊業,而在於每一種專業,都能因兼具資訊能力而融入網絡社會。
因此,迅速的建立網絡學習資源,讓員工學習自己建置與維護網站,不是為了得到網站本身,而是要得到在網站上施展社會工作專業的機會,以及在這個虛擬場域的真實接觸中,將工作模式逐漸融入網絡社會,去發現、解除深藏其中的社會壓迫,更準確的推動社會關懷。
NPO/NGO 本身或許也可能因此早日克服陣痛,從原本的區域型垂直管理,轉向全球化思考,學習水平連結、彈性工作、知識經濟、社群經營及跨領域協作等各種在網絡時代最有力量的營運模式。這不僅僅是為組織的生存找到更好的立足點,更是為了得到更好的社會透視力,為社會行動找到更好的立足點。
註解:
1. 開源軟體
被賦與開源(Open)或自由(Free)類別的軟體,主要是在使用、研究、散佈、修改等 4 種權限上保持開放,而與傳統商業軟體的限制與封閉做出區隔。多年來,透這 4 種自由的活動,已經發展出跨越全球的開源社群,與歷經無數測試的經典開源軟體,對當代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或許有人覺得購買商業軟體可以得到服務,因此不太關心是否可以將之轉用在其他地方,更不會想到去進行研究、散佈、修改等動作。但除了轉用,只要你關心軟體的持續更新,以及資料的廣大相容、知識的普及與咨詢和廣泛的累積測試,就應該使用開源軟體,並採用開源社群服務。
2. 歡迎來信詢問
為了避免替廠商做廣告之嫌,本文沒有將「軟架構網站」詳細的規格與線上資源列出,只列出例子,讓讀者自行尋找最適合的產品。若需要針對本身的組織屬性,討論適合的規格與資源產品,可來信詢問索取(becommborg@gmail.com),並請註明組織名稱與聯絡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