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滿懷衝勁的理想,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調的?

圖/stuarthampton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31 歲捐款人安琪拉:

褚大哥你好, 我最近與一個退休的德國老杯杯聊天,他經營過 NGO,目前是綠色民宿的經營者。他遇過各式各樣的志工,撇除一些志工裡的老鼠屎,他說有一種志工他也很害怕,就是那種自稱是「導師」的志工,擁有偉大崇高的理想,老杯杯的形容是:「太好了也不好。」(Too much good is also not good.)。

我想問的是,選擇當志工的人本身應該都懷有某種程度的理想,請問該怎麼在理想與對方的現實之間達到平衡?謝謝!

守護理想、不過份固執的褚阿北:

好人好過頭,於是變得不好,往往是因為堅持理想、固執己見。很多 NGO 都有偉大崇高的理想,但是,理想無論如何都該堅持到底嗎?

科學專家與倡議組織,孰對孰錯?

作為反基改重要力量的綠色和平(Greenpeace),長期反對一切生物工程改良作物(Genetic modified organisms,GMO)。然而 2016 年夏天,110 名諾貝爾獎得主寫了一封罕見的聯名公開信給綠色和平,理由是綠色和平提供的資訊不準確,造成了公眾恐慌,並且忽略了科學的數據,呼籲綠色和平停止反對基改農作物──尤其是此次爭議事件中的黃金米──(參考:黃金米事件基改作物爭議超過 20 年,誰說得有理?,也希望聯合國、各國政府反對綠色和平組織與此相關的一切舉動。

聯名公開信件中提及,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指出,人口不斷增長,到了 2050 年,全球食物、飼料和纖維的生產必須翻倍,才足以因應廣大人口的糧食需求。以綠色和平為首的、反對現代植物配種技術的組織卻忽略這個事實,反對應運而生的創新生物科技。

「歐洲很擔心美國的孟山都公司(Monsanto Company,美國一家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改造作物公司)壟斷當地市場,但是又無法拿孟山都開刀,於是基因改造種子就成了替罪羊。歐洲的政客也盡量迴避在公開場合討論基因改造話題。」發動這封聯名信的 199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 2 名得主之一,新英格蘭生物實驗室首席科學官理查德・羅伯茨爵士(Sir Richard J. Roberts)這麼說。

對於此次諾貝爾獲獎者的聯名信,綠色和平回應表示「信中針對綠色和平的譴責毫無根據」。(參考:綠色和平就諾貝爾獎得主支持基因改造作物回應

綠色和平反對基改作物,包括「黃金米」,而科學家則認為,含 β 胡蘿蔔素的黃金米能夠解決缺乏胡蘿蔔素而導致大量痢疾、麻疹死亡率增加的問題。圖/@ wiki

綠色和平毫不猶豫的否定世界上 110 名頂尖科學家的專業,我們應該為綠色和平堅持全面反基改的「理念」喝采,還是應該重新思考,綠色和平的志工,真的比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更知道生物技術改良作物嗎?

或許,我們應該更相信科學與數據,還是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與情感?

理想和現實必須與時俱進

我之所以用這個例子,是因為我們一群在國際 NGO 領域涉及農業永續發展工作的同事,討論到倡議方式在近年來對我們專業工作上的改變。

首先,是對議題的堅持

堅持理念的 NGO 或是個人,是不是就永遠是對的?40 年前「守護鯨魚」行動毫無疑問是正確的,是不是可以保證同一個組織 40 年後的「反對基改農作物」議題,也必然是正確的?

堅持理念的 NGO 或是個人,永遠都是對的嗎?圖/Vilmos Vincze @ flickr, CC BY 2.0

再來,是對手段的堅持

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老牌倡議 NGO ,是用上街頭,或是比較激烈的手段做社會運動起家的,40 年前「守護鯨魚」行動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 40 年後的「反對基改農作物」議題,如果使用同樣的群眾力量走上街頭,是不是也可以保證成功?

隨著時代改變,聚集群眾上街頭的效果越來越不顯著,在有些國家甚至不適合用這種方式,因為政府對於過多的街頭運動已經逐漸無感。美國的評論權威刊物《大西洋》(The Atlantic) 2014 年發表一篇「為什麼街頭運動無效了?」(參考:Why Street Protests Don’t Work)」檢視近年來全世界有那麼多的街頭運動,成效卻如此低的原因。如今,即使有能力號召很多人上街頭,也不一定意味著會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所以如果 NGO 只會把立場簡化為反政府,將手段簡化為上街頭,不跟政府合作,拒絕從體制內著手,或者視現實調整手段,就只會把自己越來越推到邊緣化的境地

示意圖/@ wikimedia, Creative Commons

其實不只限定在 NGO 領域,好像只要把自己的堅持稱做為「理念」,就有了獨排眾議、值得堅持下去的價值。然若要如此,那基於宗教理念的放生、槍枝合法化的訴求、反對同性婚姻、ISIS 伊斯蘭國組織……是否也該無止境的堅持下去呢?

這些並肩多年的夥伴,都是深深相信自己的信念,並且堅持下去的好人,卻因為我們對於什麼樣的方式才是對的方法,沒有交集,以致於於我們漸行漸遠。

忽略數據跟科學、忽略現實與環境,這樣的理念,如果只用熱情跟直覺來堅持,往往只會造成反效果。時常仔細嚴謹的檢視,才能確定理想跟現實,達到與時俱進。


延伸閱讀: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好好的 NGO 不做,為什麼需要去上哲學課?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當一個志工之前,先當一個「人」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想做好事,一定得進非營利組織嗎?

20 專家分析過千文獻撰寫 388 頁報告  從科學角度分析基改利弊/The Lens News 關鍵評論

109 位諾貝爾獎得主︰綠色和平,不要再反基改了/The Lens News 關鍵評論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