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週週報的2013公益影片、公益活動精華回顧,本週我們將繼續從公益報導,尤其是報導視覺化的面向,來看看2013年值得關注的公益趨勢及點子。
繪成圖表增加易讀性、利用程式創造互動性,資料視覺化(Data Visulization)在新聞報導的應用越見普及。引領這波風潮的The New York Times跨年之際公布《2013: The Year in Interactive Storytelling》專文,盤點過去一年The New York Times的資料視覺化成果,以下精選公益報導中驚艷的視覺化呈現與各位分享。
Case 1
天災到底有多可怕?Before and After Project
颱風、地震過後,新聞報導上總會出現災後滿目瘡痍的街景照片;但這樣的照片充其量只能顯現出天災的威力,而無法顯現地景究竟被改變多少。《Before and After Project:360° Views From Moore, Okla.》透過google Map平時累積的街景圖,三百六十度呈現穆爾龍捲風侵襲前、後的街道樣貌。
Case 2
如何回顧、評估都市政策?Reshaping New York
同樣做出前後期對照,《Reshaping New York》除了並列紐約市2003年、2013年的地景變化,更透過動畫鳥瞰全市,給予讀者宏觀的都市變更整體概念。互動報導中也簡要記述紐約市長Mr.Bloomberg上任十二年來的城市規劃與影響:超過四萬棟的新建築、超過37%的都市重劃區、著眼於取代車輛的腳踏車道系統、因房價而改變的居民分布與遷徙、對開發商的廉價公共融資方案等,讓讀者能具體連結「政策」與「地景」的因果關係。
〈報導連結〉
Case 3
貧轉富的機率?In Climbing Income Ladder, Location Matters
當一個小孩出生在22k家庭,長大後成功翻身成為收入前5%的機率有多高?這樣的階級流動又與什麼因素相關?奠基於哈佛大學教授Raj Chetty等人的研究[1],紐約時報的《In Climbing Income Ladder, Location Matters》製作了高度互動式的資料圖表,呈現各州、各市居民由倒數5%翻身為前5%的機率,同時,讀者可以指定「地區」、「父母的收入層級」,圖表將自動呈現該情境下,小孩長大後流動至各收入階層的比率。
〈報導連結〉
那,台灣的報導視覺化呢?
國外有The New York Times專門製作報導的視覺化,那,台灣呢?起步得較晚,但國內媒體圈近一、兩年來,也零星出現實驗性的視覺化報導專案,如天下雜誌在核四專題中製作的《世界反核地圖》,利用互動地圖呈現各國核電反應爐數量變化與人民立場;2012年開站的《數說台灣》[2],則是痞客邦與御言堂、一格台灣的合作計畫,每週選擇議題產出視覺化圖表(非互動式);《台灣社會事件信息圖表》亦是類似的網站類型,但由民間自行發起。
雖然,台灣的視覺化應用尚未普及在媒體圈,但拜賜於g0v零時政府、Code For Tomorrow等民間社團的活躍,國內視覺化的「技術人才」其實已逐漸累積,相關專案使用視覺化的比例也迅速增加;未來,這些人才若能將技術帶入媒體,台灣報導的視覺化時代或許是可以、也值得期待的。[3]
NPOst 每週會整理 台灣公益圈 的重要動態跟焦點議題,若你想提供資料,請寄到 npost.tw@gmail.com,標題註明「NPOst 週報」。
[1] 研究計畫為《THE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PROJECT》,作者為哈佛大學教授Raj Chetty、Nathaniel Hendren,柏克萊大學教授Patrick Kline、Emmanuel Saez。
[2] 可惜的是,數說台灣已於去年五月關站。
[3] 留下一個待思考問題:資料視覺化對議題帶來的影響是什麼?除了由讀者角度出發的:比較漂亮美觀、更易吸收外,反過來,是否能具體讓報導的深度增加?這或許也牽涉到報導的製作流程,是報導做完再製成圖表的上下游關係,還是文章、圖表同時思考的並行關係。如果你有想法,歡迎到NPOst粉絲頁上與我們分享討論!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