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八田與一與兩蔣,誰才是臺灣的水利之父?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關心歷史與時事的臺灣人:

這幾天為了八田與一雕像被砍頭的事情,我的 Line 群組收到一封標題是「誰才是臺灣的水利之父?」的信息,裡面說日本人從 1895~1945 年,殖民 50 年,只有一個水庫,目的是要臺灣人種稻,再送到日本;但是兩蔣父子,從 1945~1988 年,在臺灣 43 年,蓋了 17 座水庫,只要辛勤耕耘,世代不愁吃穿,到底哪位才值得後人讚揚,緬懷⋯⋯這很難分辨嗎?言下之意就是水庫蓋比較多的比較有功。

請問阿北:從你 NGO 工作者的觀點,八田與一跟兩蔣,到底誰比較有功?

珍惜自然環境的褚阿北:

爭論誰是水利之父的意義在哪裡?大型水庫根本是時代的悲劇。

每座大型水庫,都是對生態的一個傷害

很抱歉讓你失望了,但我覺得 2 方都不是,因為從發展觀點來看,興建大型水庫本身就是錯誤的決定

水庫開發會改變水文脈絡,原來用來儲水的庫體,幾乎塞滿淤沙。從現在的知識回顧,已經證明是不合時宜的錯誤開發觀念,蓋越多、問題越大,所以目前國際金融機構像是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都已經有明確的政策與共識,承諾不再貸款給各國政府支持興建「大型」水庫。

當然,水庫不是沒有好處的。根據我在東南亞長期的合作夥伴 International Rivers(國際河流組織),他們認為水庫的優點有:

  1. 是乾淨、有效,而且可靠的發電來源。
  2. 不會直接散發汙染源或造成溫室效應。
  3. 建造成本高,但是日後的營運成本低廉。
  4. 水力發電是成本最低的發電方式。
  5. 水壩可以防止洪水泛濫。
  6. 水庫儲水可提供夏季或乾季的灌溉用途,許多沙漠地帶如今可以變成耕地,都是拜水庫之賜。
  7. 水庫提供當地人飲水的水源。
  8. 提供養魚的場地。

雖然有這些好處,但是水庫對於河川本身還有河兩岸(riparian)帶來的負面環境影響也是十分明顯的,這又可以分為生態影響、化學影響,以及物理影響。比如長江三峽大壩就讓長江江豚無法洄游而絕種,原本因為每年氾濫會帶給下游農地豐富養分並形成溼地的土壤,變成淤塞水庫的惱人泥沙,農地只好仰賴化學肥料,溼地也會因此消失,讓原本在棲地的鳥類,以及各種溼地生物無以維生。

長江江豚。圖片來源/https://goo.gl/M3VQur

將河流完全阻斷是極端違背自然的行為,也是工業化時期以後人類傲慢的象徵,改變的除了生態,還有河流的水溫,河水的化學組成與含氧量。蓄水池雖然有很多水,卻不見得適合原本河流的水生植物跟生活在河川的動物。

雖然水庫的確有好處,也有時代意義,但是既然你問一個對於環境有很深厚感情的 NGO 工作者,怎麼看待這八田與一的一座、跟兩蔣任內的 17 座水庫,我會說這加起來是 18 個錯誤。驕傲的人類在地球上蓋了 80 萬座水壩,就是 80 萬個對地球的傷害。我們這一代已經在為這些錯誤開始付出沉重的代價,如今回頭去頌揚時代的悲劇,爭論誰的功勞較大,會讓下一代繼續以為大型水庫是好物,對於環境教育是錯誤的示範。

現在臺灣的學校教育,也都會強調大型水庫的負面衝擊,包括淹沒許多文化歷史古蹟、誘發地震,甚至發現水庫會產生大量甲烷,使地球暖化加劇。傳送這則信息的人,應該距離如今的學校教育很遙遠,或很久沒更新知識了吧!

臺灣曾文水庫。圖片來源/https://goo.gl/Lr5ahw

事後諸葛,是為了避免重蹈覆轍

然而,我也要強調,用現代角度去評判不同時代背景的價值觀和做法,是不公平的。因為無論是八田與一,還是兩蔣,當時的知識並不知道大型水庫會帶來這麼巨大的環境傷害(嗎?)。

我存疑,是因為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就算知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當時強調「人定勝天」的時代,即使對環境不友善,只要對立即的經濟發展有用處,讓人類生活方便,就會輕易的犧牲環境,換取鈔票跟選票。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這一代必須為過去的石化工業及其他高汙染的工業發展付出慘重的代價。當時在興建這些高汙染工業建設時,主政者難道真的一點都不知道會需要拿出環境跟健康作為代價嗎?我想當然是知道的。可是堅持為了一點「政績」這麼做,是政治人物決策時常見的盲點。但這種政治盲點,不應該發生在任何一個會思考、會判斷的自由心靈上。

烏山頭水庫於 1930 年完工,為嘉南大圳水利工程之一。主由日本水利工程師八田與一規劃、建設。圖片來源/https://goo.gl/JPoaZl

當然,大興水庫在過去被塑造成人定勝天的德政,現在不可能再去做這樣的事,因為現在的知識跟環境意識,已經不允許這種事發生,所以諷刺的說,堅持將自己當時認為對的事做到極致,日後很有可能難以收拾

這個事件,最重要的還是提醒我們「謙卑」的重要性。因為現在的時代與知識,讓我們過去理所當然認為「對」的事情,在時代與知識逐漸增進的未來,很有可能被推翻證明是「錯」的。過去的「體罰」跟如今的「愛的教育」,就是許多明顯例子中的一個。所以凡事皆應順應自然、適可而止,不把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做盡。我們也要彼此提醒,今日普遍在常識上認為對的,到了明天如果被證明是錯的,有沒有補償或是回頭的辦法?如果後果是「不可逆」的,是否真的值得繼續向前?用思考來為我們的行動把關,才不會因為人類的傲慢跟價值觀,變成時代、甚至地球的罪人。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