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受幫助的人自己都不努力,我的幫助還有意義嗎?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想助人卻充滿疑惑的捐助者:
助人時,受助者自身沒有盡合理的努力之前,捐助者應該要出手嗎?
助人工作經驗豐富的褚阿北:
相應的付出怎麼樣才叫做合理?
你的「有用」,是他「需要」的嗎?
就在你問這個問題的同時,我一位長期在屏東進行弱勢族群跟婦女援助的「好好婦女協會」社會工作者蔡順柔,剛好在她的臉書上 po 文──
不要送案家烤箱、電磁爐,沒現金買食物啦!沒錢繳電費啦!
言下之意,是捐贈廚房調理家電給連電費都繳不出來的弱勢家庭,不但無法帶來幫助,可能還會帶來個案跟社工的困擾。
所以要什麼樣的幫助才能有真正的幫助呢?
根據另外一位長期社工同事表示,如果捐助者願意提供不指定用途的金錢,對於需要幫助的人,更能產生實質的助益,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臺灣的捐助者很容易疑神疑鬼,甚至用刻板印象認定如果「直接給錢一定會被拿去買酒、賭博⋯⋯」,但是從捐助者自己的主觀角度認為「有用」的物資,並不見得是受捐助者「需要」的。
「難道就一定不能送烤箱、電磁爐嗎?」
「當然可以,」蔡順柔說,「但是就要配合烹飪或是烘培的訓練課程,讓這些接受到物資的弱勢家庭,學會用這些器材拿來賺錢、增加收入的謀生技能。」
「可是我已經給了這些器材,難道自己不能去學嗎?」或許有人會說,「我都是自己看電視的烹飪節目,做菜的時候,自己去不斷研究改進,就會了啊!為什麼我可以,他們不行?難道我送愛心便當,還要幫忙把飯一口一口餵到嘴巴裡嗎?」
捐助者對於自己這樣的說法,一定會覺得很有道理。如果有了烤箱,還不願意投資電費,或是不願意花時間去研究怎麼做手工餅乾,那就是「懶惰」。
我曾經還聽過有這樣的捐助者,信誓旦旦的說出這個可怕的理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過去還沒有接觸 NGO 工作的時候,覺得這個說法很有道理,但是我從美國被派到北京工作的第一年,發生的一件小事,卻讓我的想法有很大的改變。
當時北京的胡同還在,我時常下了班會去胡同裡面散步。胡同裡面有著各式各樣的小商店,其中也有一家我固定造訪、相當簡陋的理髮店。
有一天我散步經過時,發現那個年輕的女理髮師哭得不能自己,我忍不住推開門去關心一下,問她發生了什麼事。
「老闆罵我笨、煮飯難吃!比給他家狗吃的還不如!」鄉下來的移民女工指著被摔落一地的飯菜。「老闆吃一口,桌子一翻,罵了我一頓,就到外頭餐館去吃飯了。」
我知道她的老闆挺苛刻,薪水完全靠抽成,沒有底薪,也沒有提供宿舍,晚上店門關了,就讓她們睡在洗頭髮的椅子上,但我沒想到還要負責做飯給老闆吃。
「那你怎麼不找本食譜學呢?」我試著安慰她。
我無心這麼一說,沒想到女移工哭得更傷心了,把肺都要扯出來的對我吼:
「你們成天上館子吃飯,當然知道什麼好吃,什麼不好吃!我這輩子從來就沒上過館子,沒在外頭吃過飯,從小只吃過我媽做的,我就算想破頭也不會知道什麼叫做好吃啊⋯⋯」
突然間我啞口無言了。我認為理所當然的,對於眼前這個比我小不了多少的鄉下女移工來說,卻根本無法想像。
因為我們的世界不一樣
所以,你覺得「合理的努力」是什麼?電費都付不出來的人,整天都在想辦法幫家人張羅下一餐,怎麼可能會有時間坐在電視機前面看美食節目,找尋靈感,或是花很多錢買各種食材來試驗,失敗就扔掉,直到成功為止?
或者,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好吃的手工餅乾」,所以好不容易用別人捐贈的烤箱做出來的餅乾卻根本沒有人買呢?這樣的烤箱,當然用一次就會被冷落放在旁邊,因為受助者會覺得問題出在「沒有人要買我做的餅乾」,而根本不知道「我做的餅乾超難吃」。
所以如果一定堅持要捐烤箱給不會用、也沒用過烤箱的人,就要附帶幫助他們帶來收入的烹飪教學,有錯嗎?
真正的錯誤,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理所當然」。
類似的情況,我們可以舉個實際的例子,比如根據臺灣的衛福部最新的推估統計數字,臺灣 1,153 萬就業人口中,約有 2 成需擔負照顧責任,全國 78 萬失能人口中,65 歲以上老人就占了 7 成 6,13 萬青壯年的子女為了「親力親為」照顧爸媽而離職。
「親力親為」就是你心目中所謂「盡合理的努力」,真的「不行了」再送到專業安養機構,或是尋求社會資源援助,以免承擔不孝的罪名。但是根據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統計,光是去年,臺灣因為照顧親人而自殺或殺人的案件就多達近 20 件,比往年暴增 2 倍以上。如果一開始理性評估,就知道離職照顧家人是一條死路,為什麼一定要這些青壯年的勞動力到「不行了」才可以求助?繼續在職場工作賺錢的「在職照顧」,讓子女可以因此得到喘息與經濟收入的支持,真的比較不好嗎?
握有資源的人,常常出於自身的經驗,做出「這樣比較好」、「那樣才對」的結論,透過捐助的行為,為需要資源的弱勢族群做出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決定,其實是另外一種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