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慈濟 9 大功能訓練,青年學子活用科技防救災

0
圖片來源/https://goo.gl/UBWHTB

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由未來私塾系列講座、創心小聚、慈善創新創心獎、圓夢計畫與「救將!防救災科學營」組成。其中,北、中、南三場防救災科學營分別於 2017 年 2 月的 3 個週末舉辦,在這 3 天 2 夜的營隊中,慈濟基金會翻轉過往階級謹嚴的宗教團體形象,從營隊標語、服儀規定、活動設計到主講師資的安排,皆力求多元、活潑及生活化,以吸引時下年輕人報名參加。

圖/摘自「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除了向學員介紹多項嶄新的救災新知,也安排參加者親自動手操作簡易屋、ATV 救災工作車、行動餐車等多項防、救災器材,盼這些 18 到 35 歲的學子青年們能有所感動,並於初步掌握「科技如何防救災」的主題後,未來也相偕投身災區、奉獻所學。

「災難來臨了,想付出的話該怎麼做?」前海棠基金會前執行長、海內外救災經驗豐富的陸宛蘋在帶領學員認識災害,介紹災害管理的階段性時指出:當災害頻率日增、以致大幅影響人們的生活時,只有在平時多多參與並實地接觸相關知識,才能「備而不患」,因了解、面對,而不再恐懼災難的發生

災難來了怎麼辦?「9 大功能」實境體驗救災現場

根據慈濟,臺北場有將近 200 名學員參與,他們被分成 1 里 3 鄰,每一鄰約 60 人,按各自的興趣、專長及救災現場的邏輯,安插到:物管、運輸、住屋、資通、安管、綠能、餐食、水暖、紀錄等 9 大功能、9 個小組,而營隊中的食、衣、住、行及體驗課程也據此延伸出去。

結合救災現場的 9 大功能,防救災科學營的學員工作分配。圖/慈濟提供

首先,「物管」指的是救災現場,物資與食物的統一管理。當慈善團體在災難發生後,收到各界捐贈的物資,會先經過統計、整理,再根據各災區的需求及申請數量進行妥善的分配與發放。

「運輸」則以運送煮食、食材、器材、安置災民的福慧床等為主。由於在地震、土石流或風災現場,道路常因天災的破壞而顛簸、曲折難行,外型酷似沙灘車的「ATV 救災工作車」因而誕生。其輪胎的特殊設計,能如越野車般輕巧、平穩行走於各種地形之上,並將物資順利平安送達。在烏來龜山國小的營地,學員們也親自操作了這款 2016 年方問世、全臺僅 6 臺的沙灘車。

臺北場次活動照片:ATV 救災工作車實地演練。圖/摘自「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住屋」組則負責搭建帳篷及簡易屋。營隊中,男性學員住宿帳篷,而於活動中心裡,兼具桌、椅、床鋪等多項功能的福慧床也在學員體驗之列。曾獲設計大獎的「福慧床」讓安置期間的災民也能舒適地躺臥就寢。稍一摺疊、固定,便可化身為雙人座椅,在尼泊爾地震災區及八仙晨爆現場等災區,福慧床大大發揮了功能。

  • 福慧床影片:

「資通」則涵蓋資訊、溝通的範疇,除在救災現場藉由對講機溝通、回報災區狀況,也涉及物資的統計與總管。「安管」則攸關這 9 大功能的串聯,及人力、車輛的調度及營區(災區)的安全。

「綠能」則攸關災難現場的供電。其中的「太陽能 LED 路燈」,為慈濟基金會歷時近 3 年所研發,希望解決災區夜晚無電的窘境。此款燈組除了輕巧便於搬運,可藉由太陽能供電,其底座還兼具電子產品充電器的功能。它在這次防災科學營也派上用場,提供活動過程所需的電力。

「餐食」組的工作則為煮飯。營隊中的學員們需在領菜後,應用 3 部行動餐車上的蒸飯器、炒菜鍋與大湯鍋,煮出供大家享用的可口菜餚。

臺北場次活動照片:學員動手操作太陽能 LED 路燈。圖/摘自「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靜思精舍小書軒前的太陽能 LED 路燈。圖/摘自「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網站(攝影/江柏宏)

臺北場次活動照片:以行動餐車煮飯。圖/摘自「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水暖」則為用水與取暖的簡稱。師姐舉例,去年慈濟參與復興航空事故的救災時,其「火箭爐」便派上用場。它的下方除可放置大鍋燒水,還可上接煙囪,提供救災上岸的潛水夫們取暖。另有鑑於災區經常面臨取得淨水不易的窘境,結合最新科技、外型輕巧的淨水車、淨水船也是一大亮點。

最後,「紀錄」則攸關團隊如何圓滿及情感的凝聚。組員可手持相機、手機紀錄下營隊的工作與生活片段,並上傳到社群網站。在災區裡,紀錄者則常捕捉享團隊相處、工作的溫馨畫面,並分享出去,在滿目瘡痍的救災現場持續為大家加油打氣。

慈悲科技:結合環境保育、兼顧食衣住行

除了「9 大功能」的隊員分工,主辦單位也藉跑關活動,攜學員逐一認識 5 大重點。譬如:在「大愛感恩,慈悲科技」的關卡,便充分體現環保與創新。

「你知道嗎?在特殊的紡紗技術下,6 支寶特瓶可以製作 1 條圍巾,而 1 條毯子可由 80 支寶特瓶製成。另外,寶特瓶還可製成防釘、耐髒的球鞋,可惜因不符合投報率,也非以營利為目的,故並無量產⋯⋯」慈濟師姐補充道。

在「綠能 + 簡易屋」的關卡,指導員則向學員介紹原理與 LED 太陽能路燈相似、可供夜晚照明的「太陽能 LED 燈帽」。再者,相較於雨天會滲水的帳篷,慈濟研發之 PP 瓦楞板製成的簡易屋,則具有遮風避雨之效,能在 2 小時內搭建完畢。學員們在龜山營地,也紛紛挑戰、練習簡易屋與帳篷的搭建。

臺北場次活動照片:搭建簡易屋。圖/摘自「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臺北場次活動照片:夜晚的帳篷與簡易屋。圖/摘自「Fun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有趣的是,在「香積飯與通訊」的關卡中,由協力工廠製作、已量產多年、口味多達 6 種的香積飯最為慈濟人們所津津樂道。「最初是為了災民而設計,而在請教食品加工廠後,經多次改良、終於做出方便又好吃的口味。在沒辦法煮飯的地方,一碗香積飯經過 1-2 小時的冷水浸泡後便可食用。以前賑災,早上出發前會先泡好一包帶在身上,忙到中午就有飯可以吃了;最近,也常有登山客用保溫碗加熱水泡著,以享用一碗熱騰騰的飯⋯⋯」

「黑鏡」時代,如何善用資訊與科技防救災?

此次營隊,除了實地操作、演練多項結合最新科技的防救災器材外,也邀請多位科學領域的專家前來演講。在臺北場,氣象主播彭啟明博士從氣候變遷、天氣資料的角度泛談全球災害對臺灣的社會、經濟的影響;而 OSM(OpenStreetMap)開放街圖董事長鄧東波博士則分享 OSM 的妙用。本著開放資訊的概念,其因集合眾人之力,而能以低廉的成本揭露大型災害現場的實況,十分有助於救難人員掌握即時狀況。

另外,究心公益科技執行長莊國煜則分享他們開發的「究平安」(GeoBingAn)系統。本著「將資訊回報給會去處理或關心的人」的初衷,此 App 解決了用 Line 救災、訊息看不完的問題,「我們應該為需要的地方貢獻心力;並舉手之勞,關心並記錄周遭的環境。」

圖片來源/https://goo.gl/l7tmNb

最後,泛科學總編輯鄭國威則提出反思,他除了將此人人離不開智慧型手機的年代比喻作「黑鏡時代」,也指出,人們因在災害來臨、大事發生時會愈加焦慮,故常在沒有求證的狀況下發布網路訊息,因此,「對於網路上的種種資訊,應該要花更多功夫查證,並意識到,有些資訊(譬如:救災現場的物資分配)其實不應該被公開。」

其實,善用資訊,小心求證,也是講者們欲傳達給大家的共同訊息。於此人類與智慧型手機時刻牽連的時代,願你我始終保有足夠的慈悲、智慧,不被資訊蠱惑,而是持續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一個合格的科技、資訊使用人。

臺北場次全員大合照。圖/摘自「Fun 大視野 想向未來──青年創新實踐計畫」Facebook 專頁

作者介紹

施靜沂

NPOst 特約記者。大學念會計,剛取臺灣文學碩士學位。喜愛離島、偏鄉、擁抱多元文化、研究原住民議題,希望能藉由一隻健筆,為臺灣這塊土地做些什麼。認為公益本非一種激情,而是永續長存於當代的議題。尤其在這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今天,每天都有人類、動植物生存權被漠視、也有許多為翻轉弱勢而努力工作的人們。在理性與感性的天秤兩端,期許自己能客觀報導,莫忘初衷,讓身邊的人及地球更加美好。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