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社會企業的先行者「清水茶坊」,為什麼被迫歇業?
文/NPOst 特約記者 徐欽盛
「社會企業」近年來在臺灣蔚為風潮,無論是非營利組織或新創事業都躍躍欲試。然而,這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不禁讓我們思考,即便是做對的事情,方法與策略還是很重要。如果說「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成立,我們就更應該向這些前輩們學習,了解箇中的困難所在,並尋得解決之道。為此,NPOst 特別訪問臺灣社會企業的先行者、南投鹿谷的「清水茶坊」執行長馬麗芬,聊聊「清水茶坊」的起落過程及「社會企業」這件事,到底應該如何正確看待。
17 年前的 921 大地震撼醒了一群知識青年的熱血,以振興地方產業及為偏鄉老人送餐為核心價值,清水茶坊透過公司經營運作的實驗來體現臺灣農村社區公有經濟體的理想。其中一個方式是開辦「老人食堂」,第二個方式是設立茶葉產銷公司「問茶館」(清水茶坊),獨創「社區型自立照顧系統」,希望靠著「問茶館」(清水茶坊)的盈餘,來支撐「老人食堂」替老人送餐的公益事業,不再需要領取政府補助。
「問茶館有限公司」於 2005 年更名為「清水茶坊」,公司名稱一直沿用至今。「清水茶坊」除了銷售鹿谷的茶葉,也有在地的茶食,包括手醃的茶梅、紅糖熬煮製作的土豆糖,還有中部小農種植的稻米搭配山藥、蓮子和杏仁等。但是老人送餐服務,一週 5 天,午晚 2 餐,每餐向老人家酌收 25 元,17 年來「清水茶坊」的營運始終未能損益兩平,於 2016 年 9 月 30 日正式結束營業。
臺灣社會企業的先行者
「『清水茶坊』目前是歇業的情況,它的創立要回溯到 17 年前的 921 事件,當時我們看到社會的需要,就先以老人送餐這個核心價值開始。」執行長馬麗芬解釋:「本來只是以協會組織來發起運作,後來發覺要做老人送餐,必須要有經費與資源做後盾,才接著跟進創立企業。所以『清水茶坊』可說是臺灣社會企業的原創代表。」馬麗芬將「清水茶坊」創立的時空背景與原因做了清楚的描述。
「目前政府單位所做的社會照顧服務,是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送一餐,但我們是一天要送 2 餐飯,包括午餐與晚餐,同樣也是星期一到星期五都要服務,再加上一餐飯只收 25 塊錢,相對來說就開始入不敷出。雖然公司成立 17 年,但一直沒有達到損益兩平,犧牲的是團隊夥伴應得的薪資,甚至創辦人還要拿自己的家產出來貼錢。」馬麗芬直言。但「清水茶坊」為什麼沒有尋求政府的奧援?
「當時我們跟公部門申請的經費,是勞委會的『就業重建大軍──以工代賑』,後來就沒有再申請經費了,一直到 2013 年下半年,才又開始跟勞動部申請專案,但補助的還是只有人事費用而已。」即便有政府資金挹注,「清水茶坊」的營收還是無法支應龐大的人事費用,而這也正代表公司營運不穩定。為此,「清水茶坊」在過程中也數度尋求如何提升盈利的商業模式。
多品項產品策略提升買氣
「從 1999 年 921 事件發生到 2012 年底,其實我們就只有賣單一的商品──高山比賽茶,到了 2013 年我正式回來接手,才將整個產品架構全部改變。我將原來單一的高山茶產品線,擴大範圍再納入臺灣當地的農特產品,後來跟我們配合的小農,當中有超過 80% 以上都是採用自然有機農法的生產者。」面對市場的競爭,清水茶坊極力希望能夠打破單一產品銷售的限制,轉以多品項產品策略來提升買氣,但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最後還是敗下陣來。
「只要是好的產品,本來就應該被競爭,這無可厚非,尤其當身為一個公司企業體的時候,本來就應該進到主流市場去,因為你的消費者就在那裡,當你在市場競爭中沒有得到應得的報嘗,顯然你還有很多方面不到位。其實我們的產品品項是充足的,收入不好應該是我們通路不夠多的關係。」
「社會企業」畢竟還是企業單位
由此顯見,社會企業與一般企業無異,都需要在市場競爭上取得一席之地才能穩健發展。只是這也正引領我們進一步思考,社會企業究竟該如何定義?與營利公司的差別在哪裡?是以盈餘投入公益事業的比例來區分嗎?
馬麗芬解釋:「當我們談到『社會企業』,應該先把『社會』拿掉,再來看『企業』是什麼?企業基本上就是營利單位,非營利就是不賺錢的意思,所以非營利單位要轉成營利的單位,一定需要一道橋梁才能跨過去相通,如果社團法人從頭到尾就沒打算要賺錢,那就不要來談『社會企業』,好好的做非營利產品就好了。」
馬麗芬認為,不應該以盈餘投入公益事業的比例原則來界定「社會企業」,應該以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只要企業做出正向的、良善的、對社會有益的事,就應該算是「社會企業」。她強調,千萬不要把「社會企業」的光環扛在身上,才去做社會公益。
人的價值被看見
雖然「清水茶坊」在走過 17 個年頭之後決定歇業,但對馬麗芬來說,「人的成全」其實更重要:「原來的夥伴可能讀的不是商科或相關產業,但他們都在這過程中一年一年的被訓練,知道什麼是進銷存,對我來說,人的價值就在這過程中被提升。如果你非得問我走過這段路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會說是價值而非成果,也就是人的價值被看見,人的價值被成全。我想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才是個善的循環,而這正是我的核心價值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