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哲生專欄【社會小鋼炮】/重建鄉村「生活經濟」的社區創業
工業革命的機械化生產,取代了傳統村落的家庭式、祖傳手工藝與日常食物用品的生產方式。因為大量化生產,不僅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同時,也因為標準化作業程序,要求勞工一致化的工作與生活作息,於是工人就必須走出農村,以工廠為生活中心。當工廠進一步擴大或集中成為工業區,愈來愈多的事業員工聚集,就形成以工業為生活重心的工商都市。
一方面因為農村人口的流失,致使區域化的消費市場萎縮,加上工業產品品質精密與穩定,生產成本又較低,科學基礎的工藝不斷提升,原本依附在社區的傳統工藝與家庭企業便無力競爭而逐漸消失。
機械生產、生產組織資本化、國際市場擴張,以及都市化,是現代社會發展的相連現象,沒有人否認這種效率產銷的必然趨勢。但不容忽視的是,這個國際性經濟演進的背後所必然產生的代價與機會成本,也是廣大鄉村要承擔的:人口外流、老化、鄉村經濟蕭條、傳統工藝流失、族群生活特色消退(建築、歷史記憶、生活方式等)。
當都市變得擁擠、生活環境惡劣、工業食物發生危機、新就業青年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消費、失業者無法再於都市中獲取工作機會時,我們才倏然發現「孕育都市的鄉村」其存在與重要。
鄉村被封藏的寶:下一個經濟發展機會
直到有人基於關心或懷舊,走進一般人不認為該重視,或普遍接受都市化宿命的鄉村,用不一樣的眼神,審視鄉村久被遺棄、忽略的點點滴滴,才發現這裡的山水與空曠環境、人性化的住屋院落、未被知曉的前人事蹟與文史典故、傳統技藝與手工產品、社區老人與留鄉青年的工作需求、低廉的生活消費與經營支出等條件。
具有人文與創意思維、秉持即興設計(bricolage)能力的人,發覺這裡是「傳統工藝、小型生產、在地資源價值開發的微型創業」或「環境、文化、休閒、生態、工藝、生活藝術的創意型創業」的美好空間。
這些久被忽略的大地資源與社區人文,猶如形形色色的觀賞石,就看欣賞者如何利用自己以人文為主的創想,創造出以在地為基礎、能夠為在地人所用,同時又能吸引外部消費力的鄉村事業。當然,我們希望這些重現鄉村光華的創業者,能維護或復育在地生態,發揚在地特色與文化原味,打造永續化社區經濟與生活模式。
學術上,我們稱這種源自於關懷鄉村,以村民生活人文與環境資源為材料,謹守社區與生態維護的創業行為,稱為「社區創業」(community entrepreneurship),他們為鄉村創造的地區性經濟狀態,則稱為「社區經濟」(community economy)。
辨識社區資源的價值潛力
古人形容對藝術的欣賞,如橫看成山側成嶺、見山是山不是山(禪悟的境界了),都顯示了一些具有人文偏好與創新不隨俗的人,來到久違的鄉村,同樣的環境物質與文化精神,到了不同人的眼中,有人搖頭嘆息、有人睜大眼睛喜悅莫名、有人木然無感來了又去。其中,難免有些人是看到了一些其他人沒有感受到的價值潛力。這種價值不像工業機具或豪宅房舍等形之於外,鄉村資源多是外表陳舊殘破,環境荒置無序,唯有具備人文與藝術心態的人,才能用穿透外表的銳眼看到它的未來,知道如何做一些處理,展現其新價值。
我走過國內外許多偏遠鄉村,聆聽許多在鄉創業者(青中老都有)的創業動機,感受到他們對在地資源的解讀是積極的,對在地事業的構想是創造性的。例如以下在鄉村隨處可見的事物現象,你不妨也閉上眼,用自己的心領會一下,試試看自己的想像,是否也能創想出別有心裁的價值。
- 大片的農地,其上或有或無的農作植栽。
- 散落村邊道路久無人居的農舍、農倉、農具,依稀可見的堂號與門欄。
- 留居村內仍堅持小型農作的農友,曝曬處理新收的作物。
- 跟村民泡茶聊天,才知道這裡的名人軼事與農友們的心事。
- 附近的山水景觀、蛙鳴鳥叫、蝶影螢舞,讓你驚豔的都市之無。
- 品嘗到小店裡的菜餚、農家的手藝、正統醃製的老味覺。
- 村落族群所擁有的生活形式、習俗、用品、狩獵技巧、石頭屋舍。
- 讓你流連忘情的廟宇或居家廊簷雕塑、繪畫、雕像、碑坊。
- 令人驚訝的傳統手藝所製作的食材,原來麻油、豆腐、蜂蜜、醬菜、柿子餅、龍眼乾、掃把、竹籠、浴桶、蜜餞…是這樣來的。
沒錯,好多好多我們曾經熟悉或聽說的事物,仍然真的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我非常興奮雀躍(當然也有人沒感覺),相信也有許多人會跟我一樣充滿好奇,願意將這裡列為他們的休閒消費目標。
謹慎拿捏商業化的鄉村轉變
社區(會)創業不同於科技基礎的創業,前者的起心動念源自於對社會(區)事務的關懷,利用人性的想像思維創造價值,並樂於與社區、環境分享(否則會演變成社區分離,社區新事業也經營不下去)。科技創業源自於技術開發創造的新產品,利用機械生產力設備的大量與標準化生產優勢,創造股東獨享的利潤。
鄉間閒置的資源,猶如上一篇文章(參考:社區發展的艱難選擇:永續互助,還是最大財富?)所提,在貧窮海邊仍保有的、碩大肥美的海鮮,總有人會拂去掩蓋已久的灰塵,展露出它應有的價值。
但是,外來創業者永遠要謹記:我們必須尊重在地社區的恬適生活,必須自我設限,承認這裡的地理條件可承受的產出能量。我們應該讓村民參與經營,分享經濟的果實;我們必須保持自然與文化環境的安全;讓消費者學習尊重與融入社區的心態。
想像力的創價空間可能無限,但使用資源的態度卻很明確,永遠是「經濟、社會、環境的均衡發展」。
「社區創業」就是與社區分享的責任型文化創意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