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念的書,我們用愛教會了/希望小學專題系列(1)-簡介篇
編按:
永齡基金會與 NPOst 合作,一起探討專業補救教學該怎麼做,如何拉近城鄉差距,讓孩子們不再把念書當成痛苦的事!(本專題由永齡基金會贊助,NPOst 採訪製作)
系列精彩文章,請見:永齡基金會,希望小學未來教育
想像一個孩子即將要升國小六年級,他的學業程度測出來卻只有一年級。當同齡的其他孩子已經可以寫出一篇有條理邏輯的作文時,他還停留在識字能力不足的困擾;當其他孩子開始計算形與量時,他還連加減法都有困難。
勉強念完了六年級,升上國中,差距開始拉大,自信心不斷受挫,看到課本就頭痛;三年義務教育後進入高中,學業上的差距已經再也無法補足,索性就放棄不再念書。當其他同學拚命在準備大學聯考時,他已經決定不再升學。
這是臺灣教育現場邊緣的常態,一群辛苦的孩子。一群學習能力低落、幾乎人人身上都有故事的孩子。他們可能是單親、失親、課後無人照顧、隔代教養、新住民第二代、家庭暴力、寄養家庭、經濟弱勢、雙親失業……
弱勢之所以為弱勢,種因於家庭,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家庭功能與社會支持網絡的缺乏,造成許多孩子從國小開始就在學業上遠遠落後,城鄉差距尤為嚴重。
2006 年,教育部開辦「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教育優先區-學習輔導」方案,對成績落後的國小學生進行補救教學。同年,希望小學也應運而生。受到李家同教授投入弱勢學童長期課輔計畫影響,在其博幼基金會牽線之下,永齡基金會深信教育是脫貧的關鍵,於 2005 年與當時的臺北縣教師會(現在的新北市教師會)合作,於板橋、土城、中和等地試辦一年計畫,媒合 5 個班級共 106 個學童,開辦了「北縣課輔試辦計畫」,隔年便正式成立「永齡希望小學」。
補救教學不同於課後補導
2006 年 4 月 22 日,鴻海科技集團總裁、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創辦人郭台銘,親自出席希望小學啟動典禮,開啟了全然不同的補救教學文化。
「補救教學是一門專業,概念來自於特殊教育。」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永齡教學認證暨研發中心主任方德隆說:「面對背景各異、學習意願低落的孩子,補救教學講求的是『適性』,用更淺顯易懂、由簡入繁的教材,以愛心和熱忱,加上專業,照顧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
坊間有許多課後輔導,傾向將孩子放學後集中管理,用同一套教材與方法,再教一次,敦促做完回家作業後,再由父母接回家。這樣形同「安親班」的課後輔導,對不同背景的孩子寄予同樣的期待,並且反覆做著原本就看不懂、不願懂的題目,對這些不了解「為什麼要學習」的孩子來說,已經喪失「補救」的意義。
事實上,適性調整的專業教材與方法、充滿熱忱的社會支持網絡,才是孩子不可缺少的成長關鍵。
抱持著這樣的理念,希望小學在開辦之初,短短 3 年內就史無前例的自行研發補救教學專用的國語文和數學教材,用更具邏輯、結構性、更與生活相關的內容,循序漸進引導,重新打通孩子的思路。
白天,在學校跟不上課業的孩子,若再加上家庭功能貧弱,永齡便優先邀請加入希望小學。孩子們在經過落點測驗確定實際學業程度後,領取適當的教材,便能在課後加入小班制、約 6-8 人的希望小學。
培養在地大學生師資群
有需要拉拔的學生,還得有願意教的老師,偏偏願意教的老師並不多。永齡教學認證暨研發中心督導曹一文說:「偏鄉教師流動率高,多半源自人數稀少的窘境,每個教師除了課業,必須負擔沉重的行政壓力,根本無暇在課後留下來另行輔導。」
為此,永齡想出了既找得到老師、又能跟社區充分結合、兩全齊美的解方──從在地大學裡培訓教師。
以社區在地大學、師範大學的師培中心為核心,希望小學向外推展,盡可能囊括所有車程 40 分鐘內的在地小學。全臺 15 所希望小學行政辦公室一反常態,落腳在大學內而非小學裡,全力培訓大學師資,給予合理的津貼,並且優先錄取清寒大學生。
大學生永遠有用不完的熱忱,缺的卻是經驗和專業。永齡為此從研習時數、授課時數、認證制度、教案方法到教具設計,無不鉅細靡遺,妥善準備。並且在嚴格的訓練之外成立督導制及教學委員會,力求提升教師專業度。
「我們對老師是從不放過的,他們經常面對極大的挑戰。」曹一文笑說,永齡的教師和督導們關係都很緊密,督導對教師的專業度要求極高。10 年下來,希望小學不只累計扶助了近 8 萬人次學童,也培訓了無數專業補救教學老師,成績斐然。
社工是最安心的後盾
然而,原本就不願學習的孩子,難道有了新穎的教材和專業的老師,就會自動願意念書了嗎?拒絕學習的孩子往往家庭後盾不穩定,家長對於補救教學也各自有不同的期待,每個家庭從徹底忽略到過度溺愛,層出不窮的各種狀況,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意願。
然而這一切,對尚未畢業的大學生而言實有些困難,即使有無窮盡的愛與關懷,課輔老師也未必有時間、精力和能力讓孩子開口,訴說家庭狀況。
於是,社工便出現了。
「社工參與是希望小學的一大特色,也是其中舉足輕重的角色。有了社工,我們才能徹底了解每一個孩子,並且作為孩子和家庭之間的潤滑劑。」方德隆強調:「課輔老師和社工雙管齊下,就是為了讓孩子知道,沒有人會放棄他。」
社工對孩子的狀況,掌握到什麼程度呢?「開學成班之前,社工就會做完每個孩子的家訪,記錄孩子們的背景和需要注意的事。例如,盡可能避免在哪個喪母的孩子面前提到母親,或哪個孩子還必須照顧家中弟妹,負擔沉重,或哪個孩子因為失親,自信心特別不足……諸如此類的所有細節,社工全都要讓課輔老師知道,並給予建議。」曹一文表示,社工不只需要跟家長接觸,跟孩子和課輔老師之間的溝通也必不可少。此外,課輔期間還得跟課,是老師與孩子們的後盾。
永齡屏東分校專案負責人孫敏芝教授說:「我們為孩子做到每一個層次,從家庭到課輔到熱忱與關愛,從原班導師、課輔老師、督導、社工到行政人員。只要家長和學校願意配合,這就是一個非常讓人安心的全面性照顧。」
10 年過去,最開始參與希望小學的孩子如今已經大二。去年 5 月,教育部函示希望小學,表示永齡培訓核可的專業教師,得以同時成為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教署)補救教學教師,亦即認可了永齡 10 年來的努力;永齡自行研發的教材也廣受好評,甚至秉持兼善天下的精神,開放給有需要的學校申請。只要完成永齡的培訓並核可,皆可申請教材。
成績或許不是孩子的一切,然而希望小學給孩子的是一股「希望感」。一旦有了「希望」,就容易訂下目標,就會願意努力。而這,正是一切美好與幸福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