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企由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105 年度臺北市社會企業推廣服務計畫」支持輔導
今年剛從臺灣師範大學社教所畢業的鄭惠如,2 年前與丈夫楊博宇共同成立「食藝餐飲公司」,透過連鎖店的經營模式,替弱勢婦女、青少年媒合工作機會。食藝餐飲創業經驗尚淺,卻在今年獲得國際 B-Lab 認證,成為目前國內獲認證的 10 家 B 型企業之一,同時也入選為代表臺灣首度參加全球企業高峰會的 2 家企業之一,小公司立大功。
看見階級差異,啟發服務精神
大學就讀臺師大工業教育系的鄭惠如,研究所轉攻社會教育。遊走於這兩種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學問間,對關注公共事務的鄭惠如來說,其實一切都合情合理。
高中時,鄭惠如就讀學校附屬的綜合高中部。綜合高中是臺灣自民國 85 年開始在高中職試辦的教育政策,兼具高中與高職雙重特質,學生可依據自身能力、志趣或就業目標,同時選讀各種學術和技職課程。比起一般高中職界線明確、課程固定,綜合高中則偏重適才適性的學制。
在校時就常參與社團活動並擔任幹部的鄭惠如,因為同時得和高職生與高中生相處,意外發現臺灣教育中的階級意識非常嚴重。
「常有高中生瞧不起高職生,覺得成績不佳才念高職,但遇到有技能競賽時,又換高職生瞧不起高中生,認為他們只會死讀書。」夾在中間的鄭惠如認為,高中生十分擅長規畫,但計畫再周全也得靠專業技術支撐,若能發揮各自所長、分工合作,將可共創更多正面能量。
鄭惠如觀察到高中職學生彼此間的隔閡,且畢業後又考上臺師大工業教育系室內設計組,而這恰巧又是師大唯一同時錄取高中職生的系所。於是,她決定將心中的困惑和期待落實在大學校園中。她因此在大學四年裡繼續積極爭取擔任幹部,協調班上各種意見,也透過擔任志工、參加社團等關心公共事務,啟發自己的服務精神,同時不忘藉此鍛鍊自己在高中職生之間居中協調的使命。
也許是這些經驗燃起了她的「服務魂」,大學畢業後,鄭惠如選擇進入公部門,任職於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現為「教育部青年發展署」),與許多同樣關心公共事務的青年共事,一起完成更多理想。更重要的是,在這裡,她結識了一生的伴侶及創業夥伴。
無心插柳,意外開啟餐飲人生
鄭惠如的丈夫楊博宇出身建築世家,除了熱心公益,自己也是開業建築師,其弟弟也擅長建築與室內設計,兄弟倆平常就常一起合作參加電腦競圖、建築設計等競賽。鄭惠如則在婚後搬到新店,開始與夫家合作、各司其職,全力往社會服務的目標邁進。
起初,兩夫妻只是出於社區服務的熱忱想幫助新店社區的弱勢青少年找工作,於是找了空屋,用建築設計的專業將空屋設計成拉麵店,提供這些青少年打工賺錢、培養一技之長的機會。
「沒想到一旦開始,就發現更多弱勢問題需要解決。」鄭惠如表示,原本基於服務熱忱而做,卻發現公益雖能救急,卻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唯有靠穩固且專業的運作模式,才有可能為社會創造正向循環。
有感於此,鄭惠如夫婦開始將夢想的層級從「社區」提高到「社會」。同時,鄭惠如也開始攻讀社會教育研究所,讓學術理論與創業實務相輔相成。
2014 年,他們正式創立了食藝餐飲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食藝餐飲」),延續先前製作拉麵的經驗,再藉由連鎖店的模式經營,不僅讓擴增分店變得更方便,餐飲水準也較易維持。食藝聘僱的員工有 60-70% 來自社福機構轉介的輕微身心障礙人士、家庭中有負債的經濟弱勢者、受暴或失婚婦女等族群。
鄭惠如認為,員工就是公司重要的資產,食藝餐飲為此還特別替員工設立了「幸福基金」,讓陷入經濟困境的員工無後顧之憂,繼續工作、維持生計。另一方面,店內還會提供「待用餐」,讓有需求的民眾隨時可到店裡享用餐點。
「不只對人,對環境也要友善。」現正懷孕的鄭惠如進一步補充,所有餐廳內部設計都使用環保綠建材,食材也選用無毒 SGS 認證,希望留給下一代更健康的生活環境。而擅長空間規劃的楊博宇也將餐廳設計成無障礙空間,體貼身障者的用餐環境。
食藝餐飲還會將 30% 的淨利作為輔導與扶持弱勢、關懷社會的基金,持續關懷其他弱勢的生存問題。公司至今已開了 7 間分店,順利讓「獲益」與「公益」形成正向循環,甚至在今年獲得國際 B-Lab 認證,成為國內 10 家通過認證的企業之一。
名揚國際,尋找更多可能
皇天不負苦心人,今年在美國矽谷舉辦的第 7 屆全球企業高峰會,食藝餐飲繼取得 B-Lab 認證後,又再度代表臺灣參與盛會,這也是該會議有史以來首次有臺灣企業與會。
全球企業高峰會由美國國務院主辦,每年都會邀請全球 100 多名企業家共聚,共同激盪未來社會最迫切的經貿議題,從科技、創新、創業、教育、能源等,討論層面廣泛且名額有限,要在全球各國新創企業中脫穎而出,實不容易。
鄭惠如表示,這次赴美與會的目的除了把臺灣經驗推上國際,另一項任務則是透過實務交流,重新思考社會企業的其他可能,並且在展示成果的同時也借鏡國際。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現場曾遇到一家企業幫老人製造餐具,設計出各種有趣又方便使用的餐具,未來不排除邀請國際企業來臺分享。
近年,臺灣出現許多形式的社會運動,改革浪潮風起雲湧。出身太陽花世代、年僅 28 歲的鄭惠如,學生時期就因看見階級差異而成為高中職學生的溝通橋樑,畢業後進入體制學習公共事務,與不同專業背景的青年合作,積累經驗成為創業基礎,進而開展出解決問題的新模式。
然而與此同時,臺灣社會中的對立與差異,依然存在於族群、歷史、政策、性別、勞工、人權等議題中。什麼時候,我們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解?也許,我們都還需要更多的「鄭惠如」一起投入吧。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