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社會創業是一場溫柔的運動

萬物皆有裂縫,而那是光透進的契機。( by. Leonard Cohen)

 

文/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朱剛勇

2014 年起,體制與人民間擠壓出一道道交雜著進步與生活、產業與文化等價值觀針鋒相對後,所生成的裂痕。

2014 年 3 月,數十萬人走上凱道反對服貿本質與流程瑕疵。

看到這裡,小吃店裡正在吃麵的歐吉桑嘆了口氣:「現在年輕人日子過太好,越來越不務正業。」他尋找遙控器,想轉回當年單純與美好的光陰故事。

於是,裂縫中發出了芽

那麼,這幾年闖入政府機關,那些急聲質疑體制,那些走上街頭聲援弱勢者的年輕人是誰呢?

近幾年的遊行與倡議行動,除了學生與公民團體,走上街頭的面孔似乎更加多元豐富,不再只讓長期投入的運動人士孤軍奮戰,而具備了百工樣態:傳產二代、上班族、新型創業、獨立店家……憑藉各自專長翻轉現狀,不再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為唯一考量。

人生百味團隊相當洽好的,便是由幾個在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內工作的工程師、設計師與商管人員所組成。關注的議題,從上下班最常經過的街頭路口開始:第一個共同企畫「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是個搜集回收者資訊的地圖,方便網友就近把回收拿給有需要的人,也省去等清潔車的時間;「石頭湯計畫」是每月一次的行動,我們募集市場、家戶豐盛有餘的食材,料理後帶到街頭,與無家可歸者共用晚餐、談天交流;而從去年開啟的「人生柑仔店」,則因時常遇到販售口香糖、 玉蘭花的街賣者而有感,開始研究臺灣街賣文化,並試圖以新商品、活動、工作坊、出版等方式,翻轉現行街賣既所承受的標籤。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絲團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絲團

20 至 30 世代的我們,自小被冠上了「草莓族」的標籤。 無法遵守既有規則、融入現成崗位的人,便被認定為缺乏競爭力與所謂的「狼性」。不甘卻耽溺於小確幸,認為人生不該只有美食與休閒,但除此之外卻沒有更多自己得以掌握的;關注卻又對社會冷漠,閱讀完一連串時事新聞與評論後,除 了將責任歸咎於結構或教育之外,別無他法。20 至 30 世代的我們,離弱勢一步之遙,同樣負擔不起的房價,同樣得過且過的低薪。20 至 30 世代的我們,如此驕傲,即便不甚寬裕,仍想做些什麼,付出些什麼,例如在下班等待紅燈的空檔,買條口香糖、玉蘭花。

於是我們創的業走上路口。社會創新其實類似於一場轉型為温柔蘊藉的運動,若未曾對現實感到質疑,或非因看到傾斜而挺身而出,社會設計、社會創 新、社會企業,便難以脫離追求最大利益與僅為高社經地位者服務的艱難。而也因蹲在街賣者攤位旁記錄街頭販售的辛苦與需求,坐在無家者身邊嗑著麵閒聊起,才感受到無家可歸大多出於非自願,許多人經過半生努力掙扎,仍無法脫離。若無實際以相同視角看待問題,問題永遠是他者的。

來自街頭的一堂課

「我是位街友,但你不用害怕。」

徐大哥是我們合作的一位街賣頭家,主要在臺北車站前販售商品,他常在自我介紹時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其實如果不講,大家常以為他是住附近過來湊熱鬧的老伯。

徐大哥總喜歡說自己的人生閱歷豐富,有很多故事可挖掘,希望有天能寫成一本書。這段時間相處以來,雖然有時臭屁有時愛逞強,他還是相當熱情的參與百味相關活動,尤其是每次的共煮行動,總是大方掏錢贊助食材,也常加入年輕人們的烹飪行列。

我們的壞脾氣、臭屁、固執都顯得平凡無奇,但當同時具備街友身分,卻都成為了「他們」之所以淪落至此的充分理由。

我們真的有這麼多不同嗎?

圖一

人生柑仔店合作頭家:小明與小樺,時常跟我們分享在街上遇到的有趣顧客故事,是街賣計畫合作最久的好夥伴

於是我們創的業走上路口,與人群一起。

每場走入人群的行動,皆相當幸運獲得意想不到的迴響:石頭湯與街賣翻轉計畫的參與者在會後逐步反思,關於對物的大量浪費與對人的任意捨棄。一些人開啟惜物計畫,以免費市集與舊衣顧問等方式使物品再次被珍視;一些人開始記錄每日所丟棄的食物量,並想辦法減量與再利用;一些人,則是持續到街頭上關 注、陪伴那晚交到的朋友,讓他們你們,共同成了我們。

這些人並非少數,近年來群眾自發的活動逐年增多,二手市集、故事分享、器具共享、社區廚房,經由練習分享,重新審視人與物,進而關注生產過程與土地生態。終於,看似與自身無關的一切被串連而起,那時常令人恐懼的「結構性問題」,終於尋獲一絲線頭得以循序漸進。

不可不提的創業血與淚

然而,這段路程相當不輕鬆。

儘管一路走來遇到太多令我們感到萬幸的人與事物,每件都值得被一一叩謝。但青年創業仍無可避免的面臨資金、資源難求,以及大眾對於新形態工作內容的難以理解。許多同儕在草創時期會參加各種獎金比賽,希望以此啟動計畫的第一步。但現行競賽許多看重穩定的商業模式與營利,對於團隊欲嘗試的新型模式並不算友善,並對背後的社會意義與組織連結鮮少做討論,這是相當可惜的。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絲團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絲團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一書內提到:「創新不一定仰賴有創意的個人,而是更需要社會叢集之間的互動。」當不同領域、迥異生活脈絡中的族群交流與互動,藉由後續衍生的同理、衝突、交織,所產生的合作或辯論,才是民主社會中可貴難得的精華所在。慶幸人生百味在眾多比賽失利後,轉而與各相關團體串聯、合作,以較小的模型運作,並相當幸運地藉由群眾募資與 INGO(國際非政府組織)資助,使計畫得以在最初期維持運轉動力。而今年參加的 URS Partner,主辦單位不只邀請評審提供建議與經驗協助,更媒合提案團隊並共同參與各單位的活動。連結生成,也建立連結生成的機制,這將使小團隊與新型投入者得以生存。

使盡群眾之力!

群眾募資受運動後的公民覺醒支持,在臺灣不斷創造議題與金額的新高峰,也成為創業者在尋找資金以及第一波目標客群時的首選途徑。人生百味在 2015 年年底也進行了初次的群眾募資,共募集到近 80 萬的資金。

儘管醞釀了不算短期的實作記錄與群眾互動,一開始募資進行時仍受到不小的挫折,民眾響應的速度與熱度皆不如預期。團隊在進度 1/2 時檢討起原因並拜訪有經驗的顧問團隊,發現由於訴求不夠直觀,導致儘管有足以立足的論述,也難以引發共感與立即贊助的動能。我們開始修改方向與文案,以更簡潔直白的方式表達需求,並確認大眾對街頭販售的疑慮後逐一解答。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絲團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絲團

一篇「玉蘭花與你想的不一樣」順利引起不少人重新關注與反思街賣的意義與內涵。最後,在公開的請求協助信中,我們將之前已達到的成果,以及當前遇到的最大難題與大眾分享,順利找到更多願意相信與支持的人們。

群募結束,並不代表可以打完收工了,接踵而來的回饋品寄送,以及進度報告更是重要的群眾參與。與投注信任與贊助的有志之士保持良好互動,並隨時讓贊助者了解團隊近況並有加入的機會,都是群眾參與十分重要的賦權過程。目前人生百味團隊除了例行的「石頭湯計畫」外,還新增了「街賣松──維基百科編輯」、餐桌上的實踐者系列論壇、剩食小旅行廚藝班等活動,提供給希望更深入了解議題的朋友,另外也將進行《街頭生存指南》一書的出版,記錄街頭生存的資源尋找方法,以及其背後的反思與成因。

目前人生百味已與多個無家者服務單位合作連結,並持續接洽有意願的街賣者,並進入街賣團體日常生活續寫紀錄、尋找更多共融可能。我們相信,唯有整體意識的凝聚,才有機會使制度更貼近需求。

石頭湯計畫透過共煮與共享,一起審視日常不經意便被捨棄的人與食物

石頭湯計畫透過共煮與共享,一起審視日常不經意便被捨棄的人與食物

2014 年開始,許多人說臺灣開始轉變,「素人」為各類事件走上街頭的頻率變高了。當權者、在野黨、媒體,甚至民眾皆不斷張望尋找所謂的「主事者」,意見不合者便將其塑造為亂源,而追隨者則稱其為英雄與神。在過去,我們或許需要一個信仰,一個被雕塑而成的偶像,乘載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待與指望。但事實是,當向前走一步,當不願再視而不見,我們便是介入了。又或者,我們不曾置身事外,只是被太多生存與日常枷鎖所困,難以在溫飽確幸外顧及他人。

這是一個由小人物堆砌而成的時代,有人在最前方衝撞體制,有人使用創業方式試圖開闢新路,有人謹守本份試圖取得平衡,有人在後方拾起與照料被拋擲在後的人與物。期待這多元的社會之中,每個崗位都有人可以存在,每個選項皆能被平等看待。

當產生裂痕之際,我們撐開,一起讓天光透進。


本篇文章已發表於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社會經濟入口網,版權亦歸屬該單位,若需轉載請洽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