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服務改變了誰?(上):來去匆匆,還是能做個好志工

0

 

尼伯特風災過後,臺東陳爸的「孩子的書屋」用特殊土木工法興建到一半的「黑黑咖啡屋」屹立不搖,僅屋頂些微受損。暑假期間,以立國際服務的志工隊陸續來到,2 個月可以來 8-10 隊,每隊一個星期,從反覆回來參加的 16 歲高中生到第一次參加的上班族都有,每個人從早到傍晚一分不停,辛勤的推土、篩土、夯土、搗土。

「孩子的書屋」由號稱「陳爸」的陳俊朗一手創辦。16 年前,36 歲的陳俊朗回到臺東卑南鄉,發現這裡有許多被社會遺棄、從社福大網中跌落的孩子。單親、失親、隔代教養、家暴、性侵、墮胎……許多孩子打出生起就未曾受過妥善照顧。陳俊朗曾請一個孩子吃麵,一個胃口大開的大人帶著孩子每人吃了 2 碗,吃完之後孩子在麵館門口吐了,邊吐邊說:「我從來沒吃過這麼多東西。」一問之下,才發現孩子已經 3 年沒吃過晚飯。

身為 2 個孩子的父親,陳俊朗深受震撼,決定直視偏鄉的痛楚,立志給這些孩子一個安穩的環境。他租借房子成立「孩子的書屋」,從孩童課輔、才藝等活動開始,守護這些被世界擱置的生命。

圖片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團

圖片來源/孩子的書屋粉絲團

從富足的存款到書屋的經營,陳俊朗一路「燒錢」,燒到曾經連續半年吃泡麵裹腹。面對親友與各界的質疑和不諒解,背負巨大壓力、經常自我懷疑的陳俊朗靠著孩子們的笑容與回饋,終至走到今天。曾經受限於租約、不斷搬遷的書屋開始受到各界注意,情況漸趨好轉,陳俊朗得以租下 500 多坪的土地,一簽 10 年,打算在上面「自己蓋書屋」,讓大人小孩都不必再搬來搬去的流浪。

2014 年,陳爸和以立志工隊合作,以臺東在地土壤、稻草、木屑、石灰親手打造,建造綠色書屋與咖啡屋,希望成為當地孩子們、青少年的育成中心,不僅讓這些被東臺灣豔陽晒得黑到發亮的「黑孩子」會蓋屋,也會製作咖啡,從此自立自足。

書屋的故事感動許多人,來這裡服務的志工日益增加,暑假期間更是蜂擁而至。遊覽車上,以立的計畫總監高捷向志工隊說明風災後的狀況,以及書屋養大的工班們各人的背景。在這之前的行前訓練與初抵臺東的第一天,隊員們也已經不斷認識、了解書屋的故事,同時透過分享會和陳爸面對面,明瞭自己將做的事對書屋有什麼幫助。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

孩子的書屋創辦人,陳爸

為了讓自己長大而做志工,也可以很美好

「我不介意志工隊只來一週,因為他們做的是營繕和農事,這進度是一點一滴在累積的。」陳爸說:「以立的志工隊伍到這裡,知道自己不能久待,所以不會跟我們的書屋組和社福組合作。」

書屋組和社福組分別負責陪伴孩童與照顧老人。自知來去匆匆的以立,不想和「人」建立脆弱的超短期關係,寧願做辛苦又砂塵滿天飛的營繕工作,創造更具體的改變。

DSC02666

DSC02752

志工為了『尋找自我』而來,沒什麼不對,人這輩子最重要的就是忠於自我,勇敢做自己。來去匆匆也不見得就毫無意義,時間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要先好好想過,並且讓我知道。」陳爸條理分明的說:「一旦我知道你來的時間短,我會分配你到適合的組別,例如以立做的營繕組。但如果你真的很想陪伴小孩,例如我們也有跟國防大學、陽明大學、慈濟大學等志工隊合作,我們就會要求他們簽 3-5 年的合約。」

人與人的關係,難以在短時間內紮實,書屋組和社福組堅絕不收短期志工。然而即使是短期的營繕建造,志工們也能收獲滿滿。不斷自費回來參加臺灣計畫的以立志工領隊楊佩微說:「我以前是個很自我的人,不太聽旁邊的人在說什麼、做什麼,也不在乎。但是在反覆回來參加的過程中,我開始感受到團隊工作的重要,也開始會重視別人的感受。」

楊佩微想了想說:「其實說做志工是因為愛心,因為想改變什麼,都不全然準確。更多時候是自己因此而成長了,變得不一樣了,甚至能因此影響身邊的人。」

同樣不斷回來幫忙的以立志工領隊陳羿卉,是個才 20 出頭的年輕女孩,說起在以立的體驗,眼神認真又熱忱:「我爸媽一開始很不能理解的,覺得我放假老是跑來跑去還要花錢。後來他們發現我每次回家,都變得更開朗、更勇敢表達自己,總算能逐漸接受。我在過程中真心覺得,沒有誰在幫助誰,我們只是彼此需要,互相合作,我也很喜歡這種大家一起完成一件事的感覺。」

DSC02722

DSC02939

DSC03001

在投信公司上班的的李敦平,是個哭點很低、很易感的人,她因為深受書屋感動、再加上公司有意識的推動、同事鼓勵,於是來參加以立的志工隊。她滿懷情感的說:「我們在公司上班,很重視計畫、效率、SOP,來志工隊要開始工作、尤其是面對隊伍時,更容易忘了尊重當地工班的做事方式,老是想著『怎麼不這樣那樣做呢,應該會更有效率吧』。後來才在過程中體認到,別人長久以來的經驗累積,勝過你腦中無數自以為是的想法。」

「而且,服務過程中隊伍強調的零廚餘、垃圾分類等,也給了我不小的影響。」李敦平笑著說:「在這裡,沒帶環保餐具是不能吃便當的!他們不提供免洗筷,你必須等別人吃完了再去借。這看似是件小事,但對我來說,是把平常老是聽到卻不在乎的事,真正身體力行,也自此持續下去。」

李敦平補充說:「這是我第一次做志工,但我覺得收獲很多。尤其是認識了不同背景和年齡的朋友,讓我看到很多不同的世界。」

DSC02981

高捷強調,來到臺東,完成建屋工程,認識在地,當然都很重要。但志工們的成長同樣也很重要。尤其晚上分享會時,每個人都會在其他人的經驗與感受中得到許多不同的東西,回過頭來省思自己所擁有的,想一想回家之後最想做的事,讓改變延續下去,是極珍貴的體驗。

「其實很多改變不一定會發生在當下。也許一個志工現在來蓋了書屋,2、3 年後在人生道路上會忽然想起現在的收穫。」以立臺灣計畫負責人孟孟(顏孟貞)說:「無論如何,我們都努力在創造改變。」

為了時數而來的學生,同儕與父母影響大

志工隊伍的來去,成員複雜,理由各異,有高中生為了學校時數而來,有大學生為了社團活動而來,也有上班族或退休社會人士為了自我實現而來。尤其在政府策略性的推動之下,現階段為了推甄時數而來的志工愈來愈多。

「我們現在大概有七成左右的志工是學生,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學校規定的服務時數而來,當然有人會因此做事效能較差,因為他沒有預料到會需要這麼勞累。」孟孟說:「但也有人來了之後認識了很多人、受到正向的影響和不同的刺激,以後因此不斷回來服務。」

DSC02774

高捷則強調,同儕和父母親友的態度對年輕志工來說尤其重要,尤其是父母:「很多為了時數而來的年輕人,會抱著什麼都不在乎、不想做事的態度,這多半跟他們父母的態度很有關係。」高捷表示,在服務過程中如果態度真的太差、履勸不聽、甚至有未滿 18 歲就喝酒等違法的事,以立甚至不會發給時數證明。這一點雖然事前就會清楚說明,但這些志工多半都「沒聽見」。

「只為了時數而來的志工,很容易什麼都不在乎,什麼都在狀況外,自然重要跟不重要的事沒有一件聽進去。等真的拿不到時數後,有的家長就會打電話來罵人,這時候你就會發現,家長的態度是如何影響到孩子。」高捷正色說:「這些家長會不斷強調自己的孩子做了什麼、付出多少,對於孩子的負面行為或帶給在地的困擾則聽不進去──就跟他們孩子在團隊裡的狀態一樣。」

DSC02953

「當然,大部分家長是很支持、很積極想合作的,不過也有家長會太急於讓孩子成長,強迫他們來參加,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承受度。受不了的孩子,壓力往往會體現在健康狀況上,容易在服務過程中受傷、感冒、不適應等,需要照顧。」高捷強調,年輕學生經常需要較嚴格的紀律和較多的看顧,不像上班族和社會人士一樣,需要比較高的自由度。

「當然社會人士的要求相對也比較多。不過因為不是跟父母拿錢、不迫於時數,經常是自發性參加,確實在過程中會比較清楚自己的動機和投入的態度。」高捷補充道,許多社會人士是因為公司同事、朋友參加而一起來的,在這一點上,企業對員工的鼓勵就很重要,會成為一個社會良性循環的重要推手。


延伸閱讀:

志願服務改變了誰?(下):志工幫倒忙?主辦單位負大半責任

志願服務前,你了解別人眼中的臺灣志工嗎?

7/28 公益爆米花#43|認識世界,看見自己─青年志工的跨文化旅行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