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a 專欄【索瑪花開】志願服務不是旅行團
作者按:
一個香港女生,NPO i-Action 創辦人,一個與世隔絕的漢生病康復村。每隔週四,希望你們都會喜歡涼山的故事和照片,一切都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是我和他們最真實的走近。
今年年初,有好幾個香港大學生組織與我聯繫,希望和 i-Action 合作,到涼山進行義教(志願教學)。雙方初次見面,簡單介紹後,我問了對方幾個問題:
「你們為甚麼想到漢生病康復村和涼山?」
「為甚麼想和 i-Action合作?」
「你們知道 i-Action 過去都做了那些項目嗎?」
自覺這是最基本的問題,遺憾的卻沒有任何一個組織可以告訴我。假如是再年輕一點的我,估計早就沉不住氣了。難得今日的我仍苦口婆心地說:答案不是給我,而是給你們自己。當作為活動的統籌者都不清楚這一切是為什麼,那參加者又怎能投入參與並有所收穫?
早在我讀大學的那個年代,「服務」或「義教」團已是多如雨後春筍,各大組織都想盡千方百計去「搶客」。明明是最單純的義工活動,往往都要加上好些觀光環節。讓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某年暑假,同校就有三個不同組織的柬埔寨義工團,為了爭取參加者,緊貼的海報上最吸引眼球的竟全是觀光景點的照片,我幾乎都沒看到「服務」的內容。
後來,我有一位朋友參加了其中一個,我問她為什麼,她說:「這個行程還包括湄公河一日遊,比較吸引人。」我忍不住插一句:「那你倒不如參加旅行團就好了,『義教』的部分會影響了你的旅程。」朋友不滿意的瞟了我一眼,說:「我還是要去孤兒院跟孩子玩呀,我是來『服務』的。」
坦白說,要開辦一次「服務團」/「義教團」,其實真的不難。就找一間學校,聯繫好交通、住宿,屆時參加者與孩子們玩玩遊戲、上上課,快快樂樂過幾天,再紅著眼眶,彼此萬分不捨的說再見。回來後上傳照片,寫些感人的故事。然後呢?
或許都再沒有然後了。
「現在不在行程裡增加觀光的部分,都吸引不了參加者。」一名長年負責青少年工作的朋友無奈的說。
海外義教團/服務團畢竟不是旅行團,這一點大家都必須釐清。在行程裡增加參觀行程,僅僅是為了讓參加者更好的感受當地的生活與節奏,而不是讓大家成為真正的觀光客。組織與組織之間不是要爭辦誰的活動更出色,而是要招募真正有心去服務的參加者。我們也往往容易把主體放在參加者身上,而忽略了服務對象的真正需要。
某次我在臺南的分享會上碰到幾個大學生,他們是學校志工組織的統籌。他們跟我說,辦這些服務團/義工團越來越力不從心,也有點吃力不討好。一個是很難招人,招到了人又不一定很投入去參與。他們都很希望參加者會留下來,最後卻可能一個都沒有。
我自己也曾鑽進這樣的胡同裡過,覺得付出和收穫不成正比。而我最後給自己的出路是──不以結果去衡量過程。
是的,我們都希望能給當地帶來一些改變、能滿足他們的一些需要;而對於參加者,也希望他們能深受感動,願意繼續服務下去。然而,誰又能保證呢?作為統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先要問清楚自己「為什麼」。當統籌們都能一致認清活動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在前期的準備和活動的過程裡,與參加者一起努力朝著目標走去。
我說:「人道是一顆種子,有些人可能在一次義工服務後,就能發芽結果,願意繼續走下去。有些人,可能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已經種下了種子,也可能會在將來某個他意想不到的時刻,它發芽了。」
最後,年初和我接觸的所有組織,自然都被我一一婉拒了,但我還記得他們曾告訴我當初想加入當統籌的原因:
「我希望可以把愛和希望帶給貧困地區的孩子。」
「我想讓他們感受到溫暖。」
「我自己參與過一次,很受感動,我想讓新的參加者也能感受到。」
暑假將至,又是各大院校或組織出發到世界各地參與服務和義教的季節。希望大家都能勿忘初心,帶著你們的愛心和快樂走進他們的生活,用真誠去共度這短暫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