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青年送進偏鄉,史懷哲 2.0 播種社會企業
編按:
NPOst 本月主題是「城與鄉的界限:非營利組織如何深耕偏鄉」,5 月 23、25 日也將推出相關實體活動(詳見文末)。同時,我們也與聯合報系願景工程合作,以社企流的《讓改變成真》作為 NPOst 5 月選書,本篇即為本書精選的其中一篇。
臺灣的城鄉差距早已不是新聞,NPOst 5 月結合書摘、報導與實體活動,想探討的其實是「差距到什麼程地、情況有多嚴重」。上篇「城鄉差距究竟有多大?臺灣鄉鎮的 8 大殘酷現實」已充分顯現鄉鎮數據與概況,本篇則是民間單位在鄉鎮醫療方面耗費的努力。
社會企業的本質是在關懷、理解並解決社會問題,本篇將社企概念應用在城鄉醫療差距上,以此生根萌芽。
臺灣原住民人口約 54 萬,占臺灣人口總數 2.33%,信仰基督宗教者高達 75%,比例超出漢人甚多。回溯源頭,並不是民族血緣決定了信仰,而是宗教善行改變了原住民命運。
1865 年,長老教會醫師馬雅各在臺南建立第一座西醫診所,隨後各派傳教士陸續深入偏遠地區行醫兼行道,中間雖一度遭日本政府壓抑,1945 年起又迅速擴散至各個部落,許多原住民深受感召而改信耶穌。
這些醫療護理人員年紀輕輕即來臺奉獻,陪伴山村漁鄉度過每一個難熬的日子,因此「醫療奉獻獎」自 1990 年頒發以來,每年都有不少外籍人士獲獎。
但他們真正關心的,從來不只是身體上的痛苦而已。例如 2014 年得主宋玉潔, 每天往來於臺東南北之間照顧獨居者,時常沿途「撿」路上的孩子上幼稚園,讓園方既欽佩又苦惱。如今她年逾 70又罹患乳癌,仍惦念著部落裡的失業大人與失學小孩,不願返回瑞士安養天年。他們的種種義舉令人動容,卻讓承辦了 20 多年醫療奉獻獎的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張耀懋感嘆: 「如果永遠要外國人在臺灣偏鄉默默奉獻,那我們的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近年來,外籍得獎者越來越少,不是因為問題都已經解決,而是他們正逐漸凋零。為了向這批宣教士致敬,2015 年第一屆「史懷哲 2.0 返轉臺灣在地深耕計畫」(以下簡稱「史懷哲 2.0」)正式起跑,由「聯合醫學基金會」主辦並贊助所有經費,預期尋找下一位臺灣史懷哲,將愛心傳遞下去。
培訓、長駐、實踐,3 階段改善偏鄉困境
享「非洲之父」盛名的史懷哲,37 歲取得醫學博士後即赴非洲中西部的喀麥隆,一待就是 35 年。但是對臺灣來說,「偏遠」之地並不那麼遙遠,一張莒光號車票就到得了。
史懷哲 2.0 預期將青年送進偏鄉長駐,透過定點觀察瞭解在地問題,也熟悉地方資源,最後提出解決方案。主辦單位希望年輕人不只「參與」偏鄉活動,還可以「領導」屬於自己的計畫。
史懷哲 2.0 共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培育」,由於偏鄉所面臨的不全然是病痛問題,因此計畫並未限制報名科系,也不要求從醫療護理著手,但以大三及應屆畢業生優先。計畫首先透過書面資料選出 40 名學生參加 3 天培育營,學習醫療、衛生、社會企業等基礎知識。
第二階段是「行動」,各組選定一處聚落提出長駐計畫書,經錄取後蹲點 1-2 個月,深入瞭解該地問題及需求,期間由主辦單位補助經費最多 5 萬元。
第 3 階段是「實踐」,學員要從田野調查中梳理出解決方案,並爭取企業贊助或發展為社會企業,使之能具體執行。
最後,共有 13 組團隊分別在花蓮玉里、臺東綠島、蘭嶼、達仁、太麻里、太麻里金崙部落、屏東瑪家、高雄那瑪夏、臺南北門、嘉義阿里山里佳村、彰化竹塘、臺北市等地長駐,並於 2015 年 11 月 8 日正式對外發表實踐計畫。
當中,那瑪夏的「展臂閱讀」團隊早於駐地期間即開始執行解決方案。他們根據學理──若經常給予 6 歲前的孩子文字上的刺激,將有助於智力開發──借用衛生所一處角落,趁長輩帶兒孫到所裡等候門診或打疫苗時,一對一唸故事給孩子聽, 也藉此機會影響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回家接力的意願。團隊還募集了大量故事書及繪本,發送到許多家庭,幫助拉近親子關係。
另外,阿里山里佳村團隊經長駐後發現,健保署推出的「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 (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 IDS),亦即定額補助專科醫師到偏鄉巡迴服務,依舊進不了最遙遠的深山。相對的,在地衛生所舉辦健康促進活動,反而保持村人正向健康的心理,因此團隊認為應從預防角度多挹注偏鄉資源。
至於綠島團隊在當地發行雜誌,嘗試打開當地孩童視野;臺北團隊試圖利用科技設備連結政府資源,幫助街友營生;達仁團隊研擬藉由每個月上山的菜車改善居民營養狀況;其他團隊則各自關懷文化、農業、汙水、社區、長者等議題。13 組團隊各憑本事,一步一步「孵」出具體可行的實踐步驟。
有資源,還需適地適性
不過張耀懋指出,目前距離永續經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原因除了所有團隊都屬草創,醫療性質的創業門檻本來就高,像健保一年消耗 6000 億元,以此規模絕非多數民間團體所能負擔。唯一例外是醫院,因而民營醫院診所通常都可視為廣義的社會企業,它的存在正是為了解決疾病這項公共問題,而且財務自給自足,營收還會重新投注到醫療任務上。
但醫療性質的社會創新並不侷限於蓋醫院,在張耀懋眼裡,民間團隊若能利用嶄新方法促進人類健康狀況、減少醫療行為,即屬莫大貢獻。他更指出,偏鄉的硬體資源實際上並未如外界想像那般短缺,一來有企業捐助,二來有政府補助,難說完全匱乏,比較需要關注的是分配平均與否。
除了經費問題,還有人力分布不均。例如每年暑假均有大學生營隊蜂擁上山,開學後又復歸沉寂,兩者差距極大。此外政府每年皆撥款補貼醫護人員入鄉執業,本薪結合加給頗為誘人,但醫護人員很有可能為了兒女教育問題又遷回都市。還有,IDS 雖主動將醫療資源送進山裡,一定程度上確實可彌補偏鄉「有保險無醫療」之情形,但醫師若如走馬燈般輪替,並不容易取得病患信任。
總體來看,提供資源給偏鄉一定要講求適地適性,絕非如以往「有了就好」。這就需要青年長期駐地,藉由田野調查發掘真實需求了。
讓偏鄉服務成為志業與職業
整體而言,偏鄉服務必須是一門專門職業,才能將人力資源留下來。有鑑於此,史懷哲 2.0主辦單位下一步將輔導已初具草案的團隊朝「協會」形式前進,逐步發展為在地長期事業。
以此為目標,既要找人,也要找錢。張耀懋認為,在專業化的大前提下,募款不是拿著箱子到街上敲鑼打鼓或單純上群眾募資網站就好,必須向外界證明自己已經備妥一套可長久執行的經營模式,再包裝成引人注目的行銷方案,最後向企業尋求贊助或投資。若能進一步爭取國際知名基金會如比爾蓋茲、巴菲特所屬相關基金會的支持, 將會使計畫快速成長,也助益參與的年輕人更快接軌國際。
這一切除為奠定資源基礎,更重要的是培育社會企業家,因此團隊主持人平時即須熟悉大小事,接著妥善分工,再對外尋找資源。一旦整套運作模式建立起來後,即便人事更迭,亦不影響團隊前進,還可將經驗複製到其他地區再起爐灶。更重要的是,事業終須在地化,張耀懋希望每一個計畫都可以就近吸引當地學校服務性社團認養協助,甚至讓事業成為畢業後接續就業的機構。
張耀懋不諱言,由於偏鄉社會創業先天障礙不少,原先預估所有團隊在長駐之後就會止步,但目前已有 3-4 組努力破土萌芽,如此成績對育成單位來說已是一大鼓勵。
其實,育成沒有絕對的失敗或成功,史懷哲 2.0 最早即預期,如果創新團隊相繼中止計畫,那就退一步借其田調經驗累積成醫療創新智庫;假設成員並未在駐點後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洞見,那就當作補助青年壯遊偏鄉,或是期待他們有朝一日回到長駐點接續未竟之志。
在史懷哲 2.0 主辦單位眼裡,種種行為都是播種,唯有撒出夠多的種子,才能期待開花結果的一天。
NPOst公益爆米花5月講座
高雄場
- 時間:5月23日(一)19:00-21:00(18:30即可入場)
-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高捷橘線文化中心站1號出口,前行50公尺 )
- 講者:
莊哲昀|胖卡 NPO 計畫專案經理
黃憲宇|偏鄉教育工作者 - 主辦單位:NPOst公益交流站
臺北場
- 時間:5月25日(三)19:00-21:00(18:30即可入場)
- 地點:社企聚落(台北市大安區金華街142號)(捷運東門站4號5號出口步7分鐘)
- 講者:
張敏慧|基督教芥菜種會社會服務部主任
莊哲昀|胖卡 NPO 計畫專案經理 - 主辦單位:NPOst公益交流站
- 協辦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社企聚落、生態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