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困惑的時候,就想想初衷吧!──林良恕的邊境社會企業之旅

0

 

名稱:臺北社企大樓 2016 年度講座-社會創業家思維養成 #2

日期:2016 年 4 月 14 日(星期四)

時間:19:00 – 21:00

地點:臺北社企大樓(臺北市中山區八德路二段 174 巷 28 號)

主辦:臺北社企大樓 NPOst 公益交流站

主講:林良恕/奇姆娃創辦人

【延伸活動推廣】奇姆娃手織品義賣會:4/21-4/24 臺南、4/27-5/1 高雄、5/5-5/10 臺北

 

從一個辦公室角落開始,從美麗的手織布開始,從一間民宿、4 個房間,到溼軟肥沃的生態農場。林良恕的社會企業之旅,就如同她的人生軌跡一般,緊追著熱情,遵循著初心,沒有太多猶疑的來去自如,輕鬆放下只求閒適愜意。

一個在瑞芳金瓜石山間亂跑長大的女孩,青春歲月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20 歲後在臺北冒險了 10 多年,讓林良恕從工讀開始,流連於 20 幾個工作之間,轉換的標準全憑自己喜好。她當過一歲小孩的保姆,在西餐廳廚房打過工,到少年法庭當過觀護人,在企管顧問公司做過教育訓練,在化妝品公司任專案助理,最後到張老師月刊做行銷企畫。

然後跑到泰緬邊境,再跑去東非的肯亞,再「回」到泰境。

每一次,她都跟著熱情跑,不喜歡了就換個喜歡的,直到身邊出現太多可愛的「人」,終於讓她安定下來。

11036959_756796691119273_7563533082775946623_n

奇姆娃創辦人林良恕(本篇照片皆取自奇姆娃粉絲團)

八○年代後期,緬甸爆發殘酷內戰,30 多萬少數民族甲良人(又稱「克倫人」)大舉越境逃往泰國。當時的林良恕已在臺灣的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中,幫助過無數從越南、柬普寨和寮國逃往泰國的難民,之後並在柬普寨駐地,長久協助難民做戰後重建,中泰支援難民服務團也改組成為「臺北海外和平服務團」(簡稱 TOPS)。

在泰國政府的邀請下,TOPS 抵達泰國西部的美索鎮(Mae Sot)。那一年是 1997 年,林良恕已經去過蘇丹難民營工作了一年又回來,在泰西的 3 個緬甸甲良難民營一待就是 6 年,同時幫助散居在泰緬邊境的部落村民。

深受貧窮所苦的甲良村民終日深陷家徒四壁的噩夢,村裡的孩子從 6 歲到 16 歲幾乎都無法上學。林良恕在村民邀請下,就這麼在泰緬邊境開辦了第一所部落小學,接著又從臺灣募款,慢慢從第一間學校做到第 10 間學校。

13041220_828039300661678_3060979401174675407_o

在基礎教育與社區發展服務的過程中,林良恕感受到甲良族共同的傳統記憶──手織品。甲良人每年 5、6 月時播下棉花,半年後採收,再花很長的工序將有機棉花製成線紗,接著採集天然植物染色,再織造成五顏六色的美麗布匹;之後再細細將布匹製做成細緻柔軟的傳統服飾、包包、Salon 等布織品。

在林良恕眼中,色彩、工序、溫度、手感,在在令她驚嘆喜愛。興起的她乾脆在辦公室角落裡做起小買賣,替村民將那些美麗的傳統上衣、Salon、甲良背包賣給邊境的 NGOs 工作者,或其他穿梭拜訪的朋友們。

12294621_756796727785936_4878130997810916965_n

12227004_750269021772040_8815285341600545605_n

2004 年,40 出頭、在邊境遇見伴侶的林良恕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同年,她的角落副業發展成奇姆娃(Chimmuwa,意指甲良未婚女性穿著的白色連身裙)手織品,並且和其他邊境 NGOs 開了一間 Boarderline Shop,專賣手工藝品、提供藝術畫作展示,並銷售泰國當地咖啡、緬甸茶點等。這三個「孩子」同時誕生,讓林良恕的生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原本每天工作 16 小時的她,不得已辭了 TOPS 的工作,專心照顧女兒,以及自己的 2 間社會企業。

一路走來至今 12 年,林良恕培訓出好幾位奇姆娃手工織品設計師,都來自緬甸的不同族群。美麗的布匹則從 4 個省 9 個村落網羅搜齊後,每日以最悠閒的步調織出千變萬化的手織品。「我是不接訂單的,我最討厭訂單,壓力好大啊!」林良恕笑著說:「布從各個村子來,我又不知道來的會是什麼花色,客人喜歡的下一次不見得還找得到,這樣才是獨一無二啊!」她說,她的原則就是「我做什麼你收什麼,不喜歡就不要囉!除非你真的真的很想要,我才會努力去找一下同樣的布啦!」

12909474_810352375763704_3573239238158665592_o

這樣無法見容於主流、無法合流於步調快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工作形態,除了物料問題,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們每天都喜歡悠閒上班。早上大家會先做半小時的瑜伽才上工,到下午還會吃個茶點聊個天,也因此非常討厭趕訂單的壓力。「你喜歡什麼樣的工作氣氛,就把那裡打造成那樣。」林良恕說:「我都跟客人說,你不要趕我,別給我交貨期限啦,我想給工作人員一個人性化的空間。」

2005 年,林良恕為經常穿梭來訪邊境難民醫院「梅道診所」的短期志工、醫護人員們經營起民宿,不僅同樣打造了一個像家一樣的地方,還會帶生病的住客去看醫生、出事情帶他們去警局報案,完全不像一個單純的「房東」。「當初去到非洲,人生地不熟,也全靠著那些不認識的同事們隨手幫我一把。我是用這個心情來做民宿的,人與人之間就只是這麼單純。」林良恕說。

12376792_799633090168966_1114028506275128158_n

剛開始的 5 年,林良恕把民宿收入的一半都捐給了梅道診所,後來還一口氣開到 3 間民宿共 13 間房間,直到後來忙不過來了才慢慢收到剩 4 間房。她從來沒想什麼成本,只想著怎麼幫助這些過客,初衷是如此單純。

「生意做大了之後,經常有人會想來談合作,但我的初衷是幫助當地婦女賣手織品,為他們的手工藝品找到行銷管道,並且連結當地的草根組織,這是我創立社會企業的初衷。所以如果單純只是能賺到錢,例如貪圖我們的人力、想找我們做代工的,我連想都不想就會拒絕掉。何必想呢?」林良恕怡然說:「困惑的時候,回去想想初衷就對了。」

可以說,她的社會企業是以社會工作為重,以企業為輔,以「不賠錢」的最低標準來做事,以「回饋在地」的最高標準來努力,以「直覺管理」的人性化風格來經營。奇蹟似的,12 年來帶著這種傻氣,她創立的社企們不僅沒倒,還有利潤可回饋。

「我把這些女孩都當成自己的家人,做這些事,為的只是想跟別人分享信念和理想。這在主流社會是不吃香的,但我不在乎啊!」林良恕笑開了。

12799210_799633193502289_8543640578449806401_n

「我永遠都記得一句話」,提起影響她一輩子的話,她說得振奮:「『精神生活要向前看,物質生活要向後看。』我的生命軌跡就是依循這句話在走的。」這句話落實在生活中,成為她的依歸,她因此分享了 3 個現代人該具備的重要觀念──

有意識的消費

從食衣住行中,細分生活裡的「想要」和「需要」。在每一個消費動作之前,想一下自己是「想要」還是「需要」這個東西,才有辦法將物質生活「向後看」。

消費的連結

我們在做的是讓生產者、銷售者、消費者都能彼此認識,產生連結。我們會讓消費者知道,這些手織品是哪一群人做出來的,得到的利潤將會給邊境的緬甸移工孩子做部落教育、校舍修建等回饋。讓他們知道自己的消費會流向哪裡,是很重要的事。

林良恕補充到:「我也會將最後的成品帶回村子裡,讓當地婦女看到,她們織出來的傳統布匹,被做成了什麼樣美麗的產品。她們往往會又驚訝又開心,並且得到成就感。」

用合作取代競爭

「我長久以來在邊境跟在地草根組織合作,我相信在同樣的初衷下一起做事,遠比不斷競爭來得能成事。這是我這 20 多年來既待過主流企業、又待過邊境的深刻心得。」林良恕說。

13055639_828039897328285_7582499411891779349_o

懷抱著與土地共生、與在地共存的初衷,這 2 年,林良恕更開始經營生態農場,聘請當地甲良族經營管理,準備推動綠色生態、友善耕作與山林復育,並發展為微型安寧照護與自給自足的生態社區。這一連串不斷綻放、開花結果的「社會企業」,只因為初衷「對」了,便讓一切都生生不息了。

 

作者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