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新政,失智患者依然是弱勢/專訪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
編按:
全球每 3 秒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臺灣目前失智症人口推估超過 24 萬人。然而,失智與失能的照顧方式不同,臺灣長照十年所忽視的失智症人口,以及能滿足失智者及家屬需求的照護服務體系,新政府的長照 2.0 是否多加關注?
以目前所知的長照 2.0 來說,「從失智患者出發的角度仍然很少很少」,臺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說。長照政策的想像仍以失能為主,然而失智者與失能者所需的協助與服務都大不同。臺灣失智症人口逾 24 萬,確診率卻不到三成,也就是說,還有更多潛在病人、潛在的社會及家庭壓力,極需符合失智需求的評估工具,以及更多接受失智症照顧訓練的基層醫療、長照人員,讓社會更認識失智症,以便及早發現病症,及早介入協助。
過去的長照十年,「完全忽視失智需求」!湯麗玉說,長照 2.0 近 10 頁的篇幅中,失智症相關資訊僅有 2、3 行,「其實我是悲觀的」,她感嘆。因應失智的相關策略會與過去有多大不同?她同意廣義來說,失智是失能的一種,但相對來說,外顯、看得到的失能較容易被接受、被評估並取得服務;而失智,是「看不見的障礙」,很容易被忽略。舉例來說,一個失智症病人,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似乎無礙,在巴氏量表(日常生活活動功能量表,ADL)分數表現良好,因此在實際執行面上,就比較難取得長照服務。
即便失智相關服務資源較以往增加,恐怕仍緩不濟急。政策思維沒有考慮失智與失能的差別,未重視失智者及家屬持續成長的需求,「仍是很大的盲點」,湯麗玉強調,如今「失智依然是弱勢」。
倉促模擬的小規模多機能中心
針對過往規畫,此時更應評估、反省,檢討提出更具體的執行方案。湯麗玉提醒,目前政策積極發展參考日本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或是家庭托顧計畫等,都少有成功案例,既然如此,就應針對國內需求、文化社會環境檢討改進。近期多處試辦的小規模多機能服務中心,包含到宅送餐、居家照護、就醫接送,以及臨時短期住宿等服務,沒有經過試辦、檢討、再改進的過程,僅單純的複製日本模式,「似乎不太負責任」。
她以失智症協會近年推展有成的計畫為例,包括「瑞智學堂」,為輕度失智症者及家屬設計的社區式健康促進服務,透過學習、活動讓病友發揮功能,延緩退化及增進生活品質;「瑞智互助家庭」則讓輕度或中度失智者及其主要照顧者,在自在的環境中彼此照顧、陪伴互助,形成有效的支持網絡。此外,還有早發(年輕)失智患者的服務等,都是因應失智特殊需求形成的新型服務,且已在不同縣市、社區推廣相關的規畫及設計。
協會推動新型服務皆會經歷一段實驗期,逐年檢討改進才正式推廣。至今已推展 10 年的「瑞智學堂」,也是在第 5、6 年才推廣出去,如今在臺灣已有 80 個單位辦理。「瑞智互助家庭」則是在去年(第 5 年)才開始推廣。
沒有具體政策,一切空談
長照 2.0 提出的理念,讓每一個需要的人都享有基本的照顧服務、並且推行在地老化觀念等,這些都是基本共識,協會當然支持。只是,目前還未知新政府會如何做、如何具體落實。
總統當選人蔡英文日前表示,以稅收建置長照服務體系,再去規畫第二階段財源。對湯麗玉來說,現狀是沒有服務可用,且不需要長照服務的人極可能過度耗用資源,因此政府與其畫一個大餅、拼命衝業績,相較之下現行第一階段以稅收支應,待服務資源更完整再來規畫財源是否採保險制,的確是比較穩當的方式。只是,協會還是期待更長久的財務規畫,才能有穩健的長照服務。
此外,照顧專員、社工及照管專員等仍是極缺的人力,對照顧失智長者、協助家屬貢獻良多的外籍看護工,目前仍是不可或缺的一環,這些人力又該如何有效納入長照考量?如何培訓、照顧他們?光是增加照顧管理專員的專業技術考試,真的可以解決現有難題?「沒有具體策略,我是不太樂觀。」湯麗玉說。
長照 2.0 同時也提出高齡研究中心,湯麗玉強調「研究很花錢」,需要審慎評估效益。長照政策往前看需執行預防保健,往後看,居家安寧、臨終照護不可少,未來新政府怎麼具體執行其中理念,有待觀察。
NPOst公益交流站4月選書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普及照顧與民主審議》 本書作者群對於北歐經驗的省思 -購買4月講座知性票,即可於入場時獲贈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