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企業神話?21 世紀的英雄式崇拜

0

 

 

文/Daniela Papi-Thornton 翻譯/王定春 編整/葉靜倫

名詞解釋

英雄企業家 Heropreneur

名詞(n.)

  1. 一位備受尊崇的創辦人,如同英雄一般,被視為社會進步的主要推手。
  2. 組織的創辦人,且過分強調他們身為創辦人的角色,因而奪走團隊的光彩,且其成功是奠基於他人的想法之上。

衍生詞

英雄企業家崇拜 Heropreneurship

名詞(n.)

將大眾對社會企業家身分的推崇與英雄式崇拜視為成功的終極表現,樂於帶領我們前往一個不斷重複、努力分散且過少人想加入並共同扶植最佳組織的世界。同時也將帶領我們前往一個沒有人想居住的世界。

 

超人閃邊去吧!我們有了新品種的超級英雄。我們已經進入社會企業家時代,對於英雄社會企業家的崇拜已帶領無數人去追求這條道路,因為它的願景包含了拯救世界的機會、獲得社會地位以及賺錢。

在北美與歐洲的商學院裡,最受歡迎的課程曾經只開放投資銀行業面談,現在卻被「成為社會企業家」的訓練活動瓜分,建立社會企業成為最優秀學生待辦事項中的首要任務。

我曾親眼見證這項改變,一開始是以 MBA 學生的身分,現在則是透過商學院的工作,以及與世界各地大學生的談話。我曾見識過將職業抱負列為「成為一名社會企業家」的學生(這類學生數量已經顯著上升),新創社會企業家的訓練課程大量開設,一畢業就直接跳去展開社會企業的學生數量也持續攀升。

因為看到越來越多學生將他們的事業專注於他們未曾親身體驗過的問題之上(例如替非洲的農夫寫一個應用程式,但創辦團隊從未耕過田也從未去過非洲),我開始擔憂我們教導、資助及頌揚社會企業家的方式。我很好奇是否其他人跟我一樣擁有同樣的矛盾:對這些善意感到興奮,但對表現善意的方式感到擔憂。於是我決定做些研究。

我跟教育者、資金提供者與社會企業家們進行超過 40 次面談,跟學生們進行數十次的對話。許多人注意到,「社會企業家」這個詞 20 多年前開始受歡迎時,曾經指的是那些遭遇問題、擁有第一手經驗並著手解決問題的人。這些人透過跨領域的努力來改變體制的運作方式,即使產生收入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但他們他們的努力與影響遠超過他們的事業規模。許多教育者與資助者和我有同樣的擔憂──如今的社企焦點已集中於一個濃縮且量產的社會企業家願景。

在這個「每個人都是企業家」的時代,隨處可見黑客松、企業孵化器與社會企業訓練課程。它們大多專注於訓練人們學習社會企業所需技能,卻忽略了許多能幫助他們瞭解問題並促進社會改變的其他技能。

想解決社會問題,先去體驗問題

要真正改變一個體制,我相信人們需要一個更全面的技能組合,包括系統性的思考、理解合作方法以促成進一步的影響,以及橫向的領導力。例如在權力真空的狀態下領導團隊,或者在一個多樣化且分散的環境中,刺激大家朝共同目標邁進。此外,還需要對自己與自身技能有基本的瞭解,例如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式、自己最適合在團隊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風險忍受度有多高等。最後,如果打算在解決問題時擔任領導者或策略性角色,則更必須對問題的現實有深刻瞭解。

不幸的是,我們太常看到那些嘗試取得資金、想用他們的方法來解決全球困境的人,從未切身體驗過那些困境。這種狀況來自於一系列的偏見--例如捐助者通常會資助與他們有關的人,以及鄧寧-克魯格效應所說的認知偏差──我們總以為我們較不了解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此外,資金提供者所提供的資助,也缺乏多樣性的教育資助計畫。舉例來說,多數大學會提供競賽或資金來幫助學生開創事業,卻沒有支持他們學習並「實習」他們所關注的問題。

我們這些教育者、社會企業計畫訓練者、社會影響資助者及大學教授,在我們給學生工具和方法去理解那些問題之前,就先給了學生金錢與肯定,讓他們出去解決問題。我們才是對這種現象該承受最多責備的人。我們正把有限的資源浪費在膚淺的解決方式上,企望以此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並告訴我們的學生出去利用別人的時間與場地,卻未曾要求他們先贏得領導者的資格,再出去擔任解決問題的領導者。

讓你的善意走對方向

我在那些訪談過程中找到了一些方法,能夠讓教育者、訓練者、資助者及教授們重新引導這些過多的善意──

提供資金

提供學習的資金,而非僅提供解決問題的資金。這個想法的好例子就是我在牛津薩伊德商學院的思柯爾中心所協助發起的「實習問題」資金。想要申請這個資金以建立事業,申請團隊必須體驗過他們試圖解決的問題,或可以證明他們曾經「實習過」那個問題。這個資金現在也開放其他人申請,讓他們出外學習所關注的議題,例如到處理相關議題的社會組織中擔任實習生。

幫助理解

我們也必須替學生創造更多動機與工具,讓他們以此了解社會問題,並在他們原有的商業想法之外,找出其他的貢獻方式。例如我們在牛津薩伊德商學院的生態系統繪圖競賽,目標就是獎勵學生瞭解他們關注的生態議題,我還發展了影響落差圖,讓其他人能夠以此為基礎,透過描繪解決方式來幫助思考。

發揚其他社會角色

我們必須發揚更多的的社會影響角色。許多學生相信企業家是最具影響力的職業,但這並非事實。我們需要人們加入傳統事業體、政府或組織中的各種職位,從內部促成轉變。教育者則需要強調其他高度影響力的職業與榜樣,並幫助學生找出他們在其中能扮演的角色。

為此,我們在牛津舉辦了一個社會影響職業研討會;策劃一個校友獎,並介紹更多樣的典範來激勵學生去實習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例如,像阿瓦尼.帕特爾這樣的人,他在擔任慈善教育投資管理人之前,先從事教職,再擔任學校行政人員,以此來實地瞭解教育問題。他的故事能激勵許多人在社會貢獻中尋找自己的定位。

跨域合作

我們必須尋求合作、理解問題。如果我們想提出方法解決全球問題,同時對這些問題深刻理解並進一步合作,我們就必須只提供資金給能做到這些事的人!然而許多資助申請與加速培育計畫都更注重商業競爭而非合作。

如果每個資助者都能問創業申請人這些問題:「你曾經和哪些同樣領域、身處同樣位置、有同樣人口構成的組織談過話?」、「你如何從他們身上學到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並打下根基?」如果我們鼓勵並讚揚「打下基礎」這件事,我們就有機會少看到一些憑空而生的「創新」,且申請人也比較不需要花太多心力去證明他們的獨特性和商業模式,而是必須花心思去突顯自己已經瞭解過問題及現有的社會解決方案。

 

原文出處:Tackling Heropreneurship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