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家庭」的照顧,為育幼院童創造空間與彈性

 

編按:

新春時節,NPOst 好奇育幼院大家庭裡的孩子都怎麼過年,因此規畫了這個特輯。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愛心資源爆增,接下來本系列所有文章都不會公布育幼院名字與確實地點,並且隱去孩子姓名、慎選照片。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引起氾濫的同情,或將討論侷限於物資匱乏與否,而是希望趁此機會,讓社會正視如今大環境與社福機制如何共同支持無法享有核心家庭照顧的孩子。

 

一轉彎,從車水馬龍的吵雜頓時逸靜,從民國 46 年設立至今的育幼院,先見籃球場、遊樂區,一棟棟紅磚屋分別座落,因溼冷的天氣,孩子多待在自己的小家,偌大的空間看起來更遼闊。

年節前夕,行政辦公室前是接孩子回家過年的家人、送行的其他孩子及工作人員。過年,育幼院總有許多送行、接返的小儀式。還有紅磚屋上張貼的春聯,提醒著華人世界最重要的家庭節日到來。

「過年,其實跟一般家庭一樣」,組長蘇淑蓉說,天氣好時全家就出去走走,天氣不好,就待在房裡看看電視、玩遊戲、桌遊或打 Wii。

院裡安置的是家庭失去功能、親人無力撫養、遭遺棄、虐待或其他傷害的失親失依孩子。院內分設仁愛之家、希望之家、信心之家、挪亞之家、三個團體家庭,各小家分別照顧不同年齡層及不同需求的男生和女生。

1455097853638_meitu_1

蘇淑蓉說,多數孩子都會回家過年,有的會待一天,有的吃了年夜飯就回來,也有返家長達一週的。今年,院內有 33 個孩子,至少有 20 位都可能陸續回家。除了與親人失聯、找不到,或因家暴、性侵、不當管教等必須保密去處的安置保護個案,以及父母坐牢等因素使家庭生活狀況不穩的,其餘孩子院裡都會讓家人視情況盡量帶回家團聚。近年有些老師,也會在自身家庭狀況允許下帶孩子回家過年。

至於留在院內過年的孩子,依男女分為兩小家,留守的老師、行政工作人員及院長與孩子們一同吃年夜飯。過去幾年多帶去外面餐廳飽餐一頓,這兩年不好訂位,改訂外燴回院內圍爐。院長會像大家長一樣發紅包,初一以後孩子也會一同與老師備餐,視天氣好壞安排活動、玩耍。

_1130736

無論能否回家過年,孩子的心情可能複雜、也可能很簡單。院內娛樂活動多元,但回家是難以金錢衡量的溫情。蘇淑蓉說,每一年、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心情。有的返家孩子反而羨慕留院的孩子,有好吃、有好玩,「我怎麼沒跟上」。但也有孩子會羨慕返家的孩子「至少你可以回家」。

也有的孩子認為即便家境不好,「只要回家,吃稀飯配菜瓜都好」。曾經有一年,全院只剩下一個孩子沒回家過年,難免心情低落,育幼院都希望幫助他們心理調適、安然度過成長期間所有可能的挑戰。 watch free full best new movies online best new movies high quality HD UHD 4K

育幼院的存在,如何應對時空的變遷及孩子們的需要?蘇淑蓉說,家庭中的兒少照顧最合宜,已是多年來的共識。無庸置疑的,寄養家庭對失親失依的孩子是好選擇。然而,機構的收容人數無法下降,政府及服務體系「給不出來」,寄養家庭的量一直不足,則是「現實問題」。

蘇淑蓉說,現實上,團體生活模式暫時無法被取代,育幼院其實也正逐漸改變運作的模式,以「類家庭」照顧方式,給孩子更大的彈性及空間。如今每個老師的照顧人數已經下修,活動也不再只有全員參與、團進團出的模式,不再動輒一定要 30、40 人全體活動。老師們會為不同年齡、不同興趣的孩子規畫活動,孩子們也可視自己的興趣個別參與,規畫自己的作息模式,院裡甚至在辦活動前,就會先詢問孩子意願。

過往出門多是坐交通車一起行動,如今可以自理的大孩子,也可以一起搭捷運出門。例如過年期間天氣好,老師就跟學生們一起搭捷運去淡水走走,或一起看部電影。「就像一般家庭一樣」,蘇淑蓉說,無論是不是過年,育幼院這個大家庭,給孩子像家一樣的照顧及空間,至少還是現在可提供的。

劉惠敏

NGO 工作者、醫藥記者。好奇型,過敏座。小小腦袋趕不上好奇心,人生不甘於一種選擇,採訪書寫是社會參與之其一。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