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剛亮,七歲的利汶斯(Livinesi Kathiko)背著書包,手裡拿著一個藍色的塑膠杯,踏著輕快的腳步上學去。她在中途加入了其他也要去學校的小孩,嘰嘰喳喳的聊個不停。「現在她去上學都很開心,因為她中午可以在學校午餐。以前她都是餓著肚子上課的。」利汶斯的姐姐,十八歲的比阿特麗斯(Beatrice)說。
利汶斯正在非洲東南部的內陸國家馬拉威的東部城市馬欽加一所小學念書。這個城市兩個星期前剛剛接受了蘇格蘭公益團體 Mary’s Meals 的援助,而她正是受助的1500個學童中的其中一個。
送孩子上學=失去了賺錢維生的時間?
Mary’s Meals 為貧困國家的學童每天提供午餐,藉此鼓勵父母送孩子到學校上課。在馬拉威,很多小孩無法到學校上學的原因,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要工作,或行乞。因此,很多家長都認為送孩子上學則代表失去了賺錢維生的時間。
而 Mary’s Meals直接解決了學童所需,也讓學童每天都有足夠的體力去學習知識。據 Mary’s Meals 的網站資料顯示,計劃實行半年後,馬拉威國內學校的入學率上升了24 %,而出席率也上升了10%,在利比亞國內有些學校的學生出席率更上升了50%。
除了讓孩子吃飽,也要保護環境&強化社區參與
Mary’s Meals 提供爐子和其他烹飪用具,並運送食物到學校,每星期會派監察員不定時到學校「突襲檢查」兩次,確保校方妥善處理食物,以及防止食材被用作商業用途。受助的學校必須興建符合 Mary’s Meals 規定標準的廚房,同時安排學童的母親輪班到學校煮飯。而學校也要自行種植樹木以作燒柴之用,這樣就不需砍伐森林裡的樹木,有助保護環境。
創辦人馬格納斯說:「我們從 2002 年起至今,能為眾多學童服務,是因為整個受助地區的合力經營。這裡有很多志願者都是當地居民,他們會幫忙煮飯,也協助管理等事宜。」
今年27歲的戴森(Dyson Chitdowe)是 Mary’s Meals 的監察員,經常在區內的學校出入以進行檢查工作。他在樹蔭底下看著排隊領午餐的小孩,曾經,他也是這些小孩的其中一員。他說是因為 Mary’s Meals,他才會去上學。 「我是家裡唯一生活得不錯的人。現在,我正負起養家的責任,我有一個17歲的弟弟,他正在念 Year Two (約等於國小三年級),而我也在支撐著我妹妹和她的兩個兒子的生計,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挑戰,可是,我樂在其中。」
Mary’s Meals 是誰創辦的?
1992 年的波士尼亞戰爭期間,由於和哥哥一同募集並運送物資到波士尼亞去給災民,蘇格蘭的漁夫馬格納斯( Magnus MacFarlane-Barrow )發現救助物資仍然在他們離家期間持續湧入自家地址,因此後來進一步成立 Scottish International Relief,到世界各地幫助有需要的人。
2002年,馬格納斯第一次到馬拉威幫助受饑荒影響的災民。他在當地遇到一位病危的母親和她的孩子們。當馬格納斯問其中一個十四歲的兒子有何希望時,他說但願有足夠的食物維生,並期望有一天能去上學。馬格納斯心中就萌生了一個念頭:只要為學童每天提供午餐,他們就能精力充沛的去上學了。於是,馬格納斯把 Scottish International Relief 發展成一家以提供學童食物為主軸的公益團體,Mary’s Meal 就此誕生。
改善生活,由自給自足開始
Mary’s Meals 的規模已十分龐大,現在已有12個國家、約1300所學校加入計劃,並有超過一百萬個學童受惠。只需要 12.2 英鎊(約582台幣)就足夠讓一個學童一整個學年不用餓肚子去上課。
Mary’s Meals 的作法曾被批評為「 短視」,批評者認為一天提供一餐給學童,並不能根本解決什麼問題。然而,提供每天一頓午膳雖非一件很複雜的事,但當中產生的影響牽連甚廣,更會影響這些學童的下一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這些孩子可以快樂的接受教育,他們下一代的命運也可能被改寫。
參考資料:
- Mary’s Meals 官方網站
- The man who feeds the developing world’s children from a garden shed
- Mary’s Meals: one charity’s life-changing work in Malawi
- Former fish farmer feeds 1 million kids every school day
延伸閱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