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一重大事件的「捐款迷思」- 除了短距衝刺,我們還要走得夠遠

1
(Photo credit: Tawheed Manzoor)

 

文/許雅筑(中華公益採購協會執行企劃)

再一次社會面臨巨大的天災人禍,在傷痛中最能安慰的就是看見社會的團結且無私,我們也重新認識燒燙傷的復健不易,以及陽光基金會的社會意義-在醫療急救後,長期且專業的復健服務、心理重建與輔導就業。

一位大面積灼傷的人重新學著獨自站起來需要 30 天;學會抓緊手中的湯匙,自己慢慢吃飯需要 40 天;接受 15 次手術與不間斷的復健,只為了將五根手指分開需要 450 天;學會停止責怪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需要 1095 天。

但是社會能記住這些人、這些傷痛多久呢?儘管傷痛沉重,民眾終究會漸漸地回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崗位上,有誰能繼續守護這群人,堅定而持久地陪伴傷友走過這段難以想像的辛苦路?

是非營利組織(NPO)的社工與專業人員!他們才是真正以服務目標對象為職責,是協助社會弱勢者、重建者的守護者。

然而現實是 NPO 的營運一直是很拮据的,唯有在發生重大不幸時,人們才會關注相關的 NPO,並「幸運地」獲得大筆大量的捐款,不過此時捐款往往被指定用在目標對象的服務上(例如:燒傷患者、脊損傷友),未必利於 NPO 的發展,甚至帶來無法消化的衝擊。

「大量捐款被指定用在目標對象的服務上」會導致什麼情況呢?試想一家 NPO 長期仰賴不穩定的捐款收入,必須向政府申請專案補助,專案結束後補助停止,專案人員的約聘也隨之結束。因為不穩定的收入難以規劃預算,往往捨不得淘汰老舊不堪的行政與營運設備,在平日就極為吃緊的人力和設備,卻要突然負荷大量的個案。更讓社工遺憾的是在尚未給予完整的輔助時,因為資源不足或法規不完善,被迫中止對個案的投入,不但讓個案重回弱勢的處境,前期的付出也形同枉費。(延伸閱讀:余孟勳專欄/捐款應該「指定用途」嗎?NPO的「後勤行政費用」可能省過頭了

「專款專用」是現在民眾在意的事情,都希望每一分錢用在弱勢者身上,這觀念很好,但是「大量捐款被指定用在目標對象的服務上」也反映兩個現象,一是在資源嚴重不足或不均是常態,所以在重大災難後民眾願意大量投入;二是社會尚未理解服務每個個案背後都有隱形成本:人員薪資、租金、辦公設備、教育訓練、基本行政等,如果沒有這些基本投入,更不會有後續的輔助。(延伸閱讀:災難捐款不是愈快用完愈好

台灣人民從不缺乏善良,但如何將善良化作 NPO 的每一天、扎實穩定的每一步,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記得聖經「五餅二魚」的故事,一份物資在受助對象手上就是一份,但是在 NPO 手上可以是 5 份、10 份、20 份的力量,能受惠更多人安心地接受完整的輔助。

多年來 Buy4NPO 公益採購網以採購的專業切入,提供 NPO 採購諮詢,並集結採購力量,有效地降低團體營運成本、提升工作效能與品質,這是我們分魚和餅的方式。你可以選擇一個類型或團體,長期關注他的發展,當你瞭解越深,你越清楚如何運用手邊的資源協助他。

為傷友集氣度過危險期就像短距衝刺,陪同傷友重新學習生活自理,學會不再被路人異樣的眼光傷害、重新面對新人生是一趟長征。我們很難陪著傷者走完,但可以幫助 NPO 走得夠遠,當他們能走得越好越遠,就是讓愛延續的機會。


logo

Buy4NPO 公益採購網」由中華公益採購協會成立,致力於透過共同議價力量協助非營利團體,以優惠的價格採購物資與售後品質保障,使有限的公益資源獲得更大的效力。

目標提供 NPO 共享採購優惠,並銷售社會企業的產品,以及接受捐贈者物資專案委託。


延伸閱讀:

  1. 余孟勳專欄/塵爆捐款:如果我們在意的是未來
  2. 歲末年終,當個負責又聰明的捐款人吧!
  3. 評論:災難捐款的該與不該──災難發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捐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1 comment

  1. joshuatai12 8 7 月, 2015 at 13:11 回覆

    記得聖經「一魚二餅」的故事,一份物資在受助對象手上就是一份,但是在 NPO 手上可以是 5 份、10 份、20 份的力量,能受惠更多人安心地接受完整的輔助。

    –請問「一魚二餅」的出處,我好像只聽過「五餅二魚」耶?

Post a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