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歲,你會選擇創業,還是創辦一家 NGO?專訪 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

世代的目光聚焦在年輕人身上,解決問題的壓力也沈甸甸壓在年輕人的肩頭。跟創業一樣,NPOst 也很希望能夠挖掘年輕的公益家,了解他們在戲棚下與其他前輩一同久站的訣竅;但,在訪談 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的成員時,這一群剛畢業或正在服役、研讀學/碩士的年輕人,坦承的問題比答案多得多。

 

(採訪編輯:孫語辰)

年輕的光輝不代表問題能夠被解決,但我仍想說,年輕不代表他們想得淺。有時候,他們還會誠實地說,面對這些問題目前是無解的,而非用華麗行銷式的包裝掩蓋。他們還沒有到人生走到某個時刻,就該有某種樣子的包袱的困擾,不會因為這個目的因此想要攫取身邊所有的資源。這份坦承,或許是這個世代該要珍惜,甚至是一起針對他們想要解答的問題進行對話,而非用年齡的霸權眼光看待他們。

不只是扭轉資源不均等的偏鄉教育

老實說,訪談 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以下簡稱 LIS)不是偶然,我觀察他們已經好一段日子,所以才會捕捉到他們五月正式成立協會的消息。創辦人嚴天浩今年 23 歲,目前正在服役中,利用服役的空檔投入經營協會的工作,除此之外,整個團隊成員另有三位正職成員,以及一些外圍參與量不固定的協力夥伴們(天浩表示:雖然有正職,但是以這樣的人力資源,拍完計畫的影片量,還是要整整幾年才有可能啊!)

LIS 是 Learning is sharing 首字的縮寫,主要的業務,簡言之,是透過錄製教學影片,並在網路上公開提供他人免費閱覽,以改善偏鄉教育資源缺乏的困境。嚴天浩的背景也來自偏鄉,大學來到成大就讀的天浩感受到城鄉差距的衝擊,再加上兼職當家教,面對提不起勁學習教科書上考題的學生,這兩件事開始糾纏、互相影響起來。

「我知道家教學生不想學的原因,」天浩說到。原本的初心其實是引起家教學生的學習動機,所以錄製起教學影片,想辦法把知識變得更生活化,拉近課本或考題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但不只如此,「增加學習動機」也是 LIS 突破偏鄉教育資源缺乏的策略。把這兩件事擺在一起,如果學生對學習一點也不感興趣,再多的資源也不會有被使用的一天,所以 LIS 的教學影片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他們可是把整個國中課綱全翻了過來,把它打散再重組,重新規劃出一條更適合學生的學習路線,依據這條新的學習路線路至教學影片;而且當團隊成員在錄製每支影片時,都需要攪盡腦汁思考怎麼樣傳達,不一定要透過影片把所有學生該懂的資訊塞進腦海裡,而是學生在看完影片,可以理解基礎知識,如果還有興趣,會願意自行開啟深入學習的下一步。

LIS, Learning Is Sharing(圖片來源: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

LIS, Learning Is Sharing(圖片來源: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

同樣的議題,在不同的戰鬥位置上分進合擊

LIS 的目標雖然聽起來跟時下各家線上教育平台類似,但魔鬼藏在細節裡,不同平台所採取的解決方法不同,就像站在不同的戰鬥位置上,向同一個問題「分進合擊」。LIS 選擇的支點就是「引起學習動機」,仔細觀賞 LIS 的教學影片,不會看到黑板或教師的畫面,而是在國中小課本所涵蓋範圍的知識裡,加入著各種色彩豐富的動畫,或是逗趣的劇情。

難道沒人挑戰 LIS,偏鄉缺乏的可能不只是好的教學的內容,還有硬體設備或網路等資源,LIS 用影片作為教學工具,難道沒想過要先解決這個硬體上的障礙嗎?天浩當下給我的回答是,比起內容,其實硬體反而好解決,對有能力捐助硬體的團體而言,電腦、螢幕是一個確實包裝好的技術物,反倒是引起學習動機的內容與技術,配方是個謎,不是公式可以算出來的,這反而是比較缺乏人力投入解決的問題。

目前與 LIS 保持合作的,是陪伴花東地區孩童的「孩子的書屋」,書屋會讓孩子們看過 LIS 拍攝的影片,並給予影片修正的意見回饋。顯然利用影片做為平衡城鄉資源差距的工具,並不是只有在線上或數位世界裡創造出產品就可以收工,很多線下現實世界裡的溝通交流免不了,畢竟使用這些工具與產品的是現實世界裡活生生的人。挑選這些團體也不是亂槍打鳥缺乏策略,或許有人也會質疑,對當地人而言,更迫切的需求可能是經濟與生計,不是教育,所以 LIS 選擇書屋這類團體作為合作對象,原因在於這些團體所照護的孩子,已經可以透過團體獲得生存所必須的資源了,這樣的情況下,才有談教育、引起學習動機的空間。

Untitled3

LIS 團隊為了拍攝能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影片,拍攝前還拆解、重組現有的課綱,重新架構出學習地圖(圖片來源: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

人力資源哪裏來

從團隊正式創辦協會,不外乎是考量有一個被認可的主體,可以較容易取得資源。除了資源以外,人力是另一個年輕團隊頭痛的問題。LIS 從 2012 年走到現在正式成立協會,為什麼能夠一直有人投入呢?

其實,說一直有人投入,但狀況不穩定、人來來去去也是真實的。除了屈指可數的幾個核心成員(有些目前還得服役,或因為生涯、學業規劃,只能用課餘時間參與)外,其他大多數人屬比較暫時性的參與,參與的深淺也不一。在尚未成立協會前,LIS 也曾經透過與校內教師合作開設服務學習課程的方式,吸納對 LIS 業務感興趣的大學生,天浩與團隊成員先花時間把動畫技巧摸熟,再教這些服務學習的學生怎麼製作教學動畫,想辦法開拓更多人力資源,增加生產影片的速度。

只是,對許多來修服務學習課程的同學,心中嚮往的目標或許比較多是那幾個學期末可以獲得的學分,而非如 LIS 團隊一般專注在把影片做好。在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管理與效率就變得難以捉摸,加上在開課需要付出許多的教學設計與管理成本,經過幾次嘗試,LIS 已決定放棄已校內服務學習這條路。但下一條開發人力資源的路徑,現階段也還茫茫未知。天浩偶然接到零星詢問參與機會的信件,但是卻因為當下身上擔負的業務實在太多,一時之間也很難告訴對方可以幫忙些什麼。

訪談當天,幾位 LIS 目前的團隊成員也出席了。我問成員中從正式教學體系畢業、目前擔任 LIS 閱讀教師的陳儷文,她的父母對於這樣的職涯想法如何?原本可以投入正式的教育職業的儷文如做出抉擇,選擇 LIS 作為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感覺對年輕人投入這種公益事業來說,一個大的阻力是社會的價值觀。」儷文這樣告訴我。這或許是推翻了我原本題目預設的立場。本來應該是年輕人負有解釋為什麼要走這一條比較困難且原非理想生涯道路的責任,透過儷文的回覆被翻轉了,社會也可以回應為什麼如此看待年輕人的抉擇。

「我今天感動了兩個學生」

衡量績效的方式,也影響著資源如何分配。因為成效不易量化,許多 NGO 團體受這等準則所苦,LIS 也不例外。「舉例來說,今天兩個小朋友看了我們的影片,對我們說想要再學習更多東西,對我們來是達到了 LIS 想要促成的目標;但是出去外面,跟別人說『我今天感動了兩個學生』,太抽象,別人可能不易理解。」天浩解釋到。或許沒有解方,但年輕無損於他們對於這種困境的認識與坦誠。

最後,我問眼前這一群認清現實的追求者,有沒有想過 LIS 會走多遠?另一位正在台大就讀國企研究所的成員鄒岳融也分享了他對 LIS 未來規劃的思考。除了想辦法轉化成社會企業,讓 LIS 可以取得穩定的營運資金外,「平台的可信度很重要」岳融說,或許未來 LIS 可以將專業聚焦在教學影片的製作上,但是教法、影片的點子,是由已有執教經驗的老師們提供,讓影片與教法能夠相輔相成。這樣,也正好媒合一部分認同 LIS 做法的教師們希望貢獻的心情,增加外界對於 LIS 教學影片的信心。


【關於 LIS 中學生線上教學平台】

LIS是一群由各大學及領域學生所創立的免費教學平台。我們從自身的學習經驗出發,錄製一系列高品質但是免費的教學影片,希望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新詮釋教育和學習,更將學習歷程和讀書方式做統整,幫助每個與書本為伍的學生突破學習的困境,達成 learning is sharing,學習即是分享的理念。

官方網站請點我、粉絲頁請點我、課程教學影片頻道請點我

LIS 概念微電影

[youtube_embed src=”https://youtu.be/BcnWrBjaZsA”/]

 

延伸閱讀:

  1. 愛物資創辦人邱珮瑜:創業之後,做得好比做得多更重要
  2. 行銷,是所有組織成員的事-台東孩子的書屋實例解說
  3. 公益組織翻轉教育|均一教育平台同時拔尖與扶弱,立志提供華語界「每個學生」一流教育

 

 

孫 語辰

走入生命需要時間。現經營《脈絡》部落格:http://context.tw,希望可以把時間花在走入生命的文字上。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