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姊妹會胡頎:一樣生活在台灣,南洋姊妹們與我們相同又不同

1
胡頎說,南洋姐妹其實就是一群與我們一起在台灣生活的人們,與我們一樣每個人都很獨特。

04288f59f2a54e07826d50a0cabc733b

2014 年 NPOst 公益交流站 舉辦的最後一場公益爆米花講座,主題定為「我是老闆,不是老闆娘」,搭配《窮人村的姐妹創業家》一書, 希望能夠討論女性賦權的議題;如同《窮人村的姐妹創業家》一書寫到,全球十三億的赤貧人口之中,有七成是女性,女性卻掌握了家庭購物大權,女人有多少金錢可花用,影響的是家中小孩是否能有足夠營養長大,並接受良好的教育。

本次活動邀請了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及南洋姊妹會的志工胡頎,分別從公平貿易如何成為女性重掌經濟權力的夥伴,以及在台灣的南洋姊妹如何透過自己的努力,融合家鄉與台灣的脈絡建立起自己的存在,分別回應「我是老闆,不是老闆娘」的主題。

第二位講者胡頎,透過介紹南洋姊妹會的「餐桌上的家鄉」募資活動,與南洋姊妹的大量生活例子,希望讓聽眾重新思考對新移民配偶的弱勢刻板印象。

南洋姊妹會的真面目

許多人聽到南洋姊妹會,通常聯想到異國風情、美食、女性、弱勢、外籍配偶等,造就種種對姊妹會的片面刻板想像,例如,家人將姊妹會解讀為識字班、社會大眾認為姊妹會就是在辦潑水節等活動、政府覺得姊妹會弱勢而頻頻捐濟物資,但對於胡頎來說,姊妹會成員更希望外界認為,她們也是一群跟大家一樣生活在台灣的人,這才是真正的南洋姊妹會。

回到早已達標的「餐桌上的家鄉」募資方案,胡頎表示,這個活動原本的是美食班料理結合文化推廣,讓新移民配偶透過當地食物介紹文化,但她發現如此的定位太嚴肅也難以表達。舉例來說,胡頎希望一位柬埔寨籍配偶講出當地食物白豆粥的文化性,然而她卻一拖再拖,甚至開始逃避胡頎,最後逼不得已,胡頎只得至少請她描述外觀,打開 Google 搜尋的圖片結果,看到許多柬埔寨美食,她便開始滔滔不絕向胡頎分享柬埔寨市集的點點滴滴,讓胡頎感覺到一個遙遠的柬埔寨市集彷彿就出現在辦公室裡,也發現透過故事才能真正認識一個人!

胡頎提到,因為東南亞許多食材自然而然來自生活當中,「就像我們的滷肉飯一樣。」所以當她們談到菜餚時,雖提不出文化性,卻容易提及生活情況,透過故事分享讓大家更了解食材與她們生活的互動關係,而分享故事不只是為姊妹培力、增加工作能力與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讓大家面對面了解彼此。實體分享僅一個月辦一次,因此胡頎也建立「餐桌上的家鄉X南洋姊妹會」粉絲專頁,希望將她聽故事所獲得的感動與被激發的好奇心傳達給大家。

接著胡頎用許許多多的照片,告訴大家新移民配偶在台灣如何生活。如週末移工聚集的印尼街,有人賣印尼食物、有人唱歌聊天、有人推著要照顧的阿公阿嬤們一同前來;供人寄賣小點心也同時經營泰式按摩的複合店;賣著滇金河粉、又經營卡拉 OK,成為新移民聚會聊天好去處的雜貨店。胡頎說,這些真實反應生活狀況的地方其實就存在於我們熟悉的台北城,轉個彎就能發現卻往往不引人注意、或使人退避三舍,她自己也是進了姊妹會才知道,所以希望能夠透過訪談他們、介紹食物,幫助大家看見這些地方。

SAME BUT DIFFERENT

對胡頎而言,每個新移民配偶都非常不一樣,然而大眾常常認為他們是很不一樣的新移民,所以他們應該都是一樣的,都適用著同一套印象。他們其實也有跟我們一樣而不一樣的地方,胡頎更說:「當你認識到這些很像的時候,才會發現我們不一樣。」新移民姊妹身上不一樣的文化資源是理所當然的,就如我們一樣有台灣文化,當我們透過課程去了解時,才知道原來我們之間的不一樣。但是什麼樣子的文化才能讓大家能夠互相認識?胡頎認為不是莊重的節慶,反而是這些故事,這些讓我們能說出不一樣地方的故事。

「餐桌上的家鄉」計畫對姊妹會有自己的目標,但更根本的是因為大眾很常認為新移民姊妹就應該做甚麼、就應該賣異國食物、手工藝品,胡頎希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大家知道移民其實可以做的事情,其實更多更多。

余宛如與胡頎對談,由NPOst公益交流站總編輯鄭國威主持。

余宛如與胡頎對談,由NPOst公益交流站總編輯鄭國威主持。

這次活動現場真的有爆米花喔!

這次活動現場真的有爆米花喔!

公益爆米花-10-960x600


同場加映:除了性解放,更要給女性一個位子,扮演任何她想要的角色

更多現場照片,請參考我們的 Flicker

作者介紹

黃 云宣

剛成為實習新鮮人,平常喜歡注意沒人看到的小地方,喜歡想沒人想過的事情,喜歡做沒人嘗試過的事!

1 comment

Post a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