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富起來的那些人都怎麼了?《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
「散沙」,是中國人對農民工的稱呼;而農民工們通常也以此形容自己。他們常常說自己就像一盤散沙,哪裡有工,就往哪裡流;沒有組織,也因此少有力量。
身為獨立記者的白曉紅費時兩年穿越中國,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至今,經濟劇烈變化,身為底層支柱之一的農民工生活概況。中國幅員寬廣,每當有人質疑其貧富差距、民族性等等,總會有網民以「中國那麼大!每個地方不一樣!」回覆之,這似乎只是一種掩飾,而非使質疑的人釋懷或理解。
在 1978 年中國改革開放,在沿海地區設立經濟特區,讓外資在此設立工廠,從此成為「世界工廠」,經濟快速地發展。鄧小平曾說「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如今看來似乎成真,那麼,另一部份人呢?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這個問題不斷浮現,《散沙》就是「沒富起來的那一部份人」的故事。
中國共產黨實施土地改革之後,農民分到的土地不多,甚至可能因為氣候差異,收成不見得足夠一年維生,這也是許多農民工外出打工的原因,早期被稱之為「盲流」。農民工離鄉之後,多數前往城市或者擁有煤炭的鄉鎮尋求發展,更甚者前往海外,衣錦還鄉的背後是一次次的以命相搏。
如果勞動市場供過於求,《勞動合同法》都是一場空?
對小彭和其它移工來說,這個法律的施行並沒有帶來任何實質的效應。「就算這些公司給了一份合同,你會發現內容都是從公司利益著眼的!」小彭這樣告訴我:「(所謂的法律)壓根兒不曾考慮到勞工的立場。合同寫得不清不楚的,有些人根本就不敢簽合同,我們都擔心會被騙。」
(p.50)
2007 年,中國頒布《勞動合同法》(相當於台灣在 1984 年頒布的《勞動基準法》),規定僱主與勞工必須簽訂勞動契約,但僱主十分清楚勞動市場供過於求,許多勞工必須忍氣吞聲才能得到一份毫無保障的工作。農民工外出打工不只是為了自己,也多為了家鄉年邁的雙親或者妻女,即使知道僱主不願簽訂勞動契約,老闆甚至可能會扣留證件、延遲發薪,多數只能無可奈何的接受,離開去找下一份工作。
白曉紅行至北京,遇到一位來自山東的農民工,他受保全公司的僱用在中國 SOS 兒童村擔任警衛,但保全公司經常積欠薪水。儘管中國 NGO 的發展環境非常嚴苛,不一定能夠受政府認可、註冊(無法註冊的 NGO 往往會成為非法組織),但 NGO 竟然不比營利企業更在乎外包勞工的人權。難道不論是為了發展經濟還是為了發展公益,都必須以壓榨勞工來成就之嗎?
如果看過電影《盲井》,就可以理解中國的礦工是處於何等糟糕的工作環境裡,不止坑道狹窄,也很容易坍塌致死。當意外發生,為了掩蓋,礦老闆往往脅迫礦工私下和解,甚至有礦老闆保證自己的礦坑絕對安全,無需簽訂勞動契約。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簡而言之就是政府說了算」
「所謂的『特色』兩個字,其實就是『虛構』的意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指虛構的社會主義,不過就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的一掌表演藝術罷了。」
(p.301)
時常能夠聽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但這究竟是什麼?這是一個虛幻的名詞,簡而言之就是政府說了算,或許也如同「中國夢」一樣,這並不是一個社會集體共享的詞彙。
農民工到其他省份打工,那麼兒女的教養或教育問題呢?白曉紅在《散沙》中談到,農民工子女多留在家鄉當「留守兒童」,即使跟隨父母來到大都市,也因戶籍制度的限制而無法享有城市兒童所擁有的教育或福利(少數城市則有公益團體推動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例如北京同心實驗學校)。無論身在何處,農民工子女長大成人很難翻轉父母的經濟階級,偏鄉子弟持續踏上父母前往城市打工之路。
如同中國其他經濟菁英,傅華成不只是富有而已,同時還有很好的政商關係,他的女婿是當地許多國企香菸製造廠的老闆。事實上,磚窯廠也多數存在類似的官商勾結,地頭蛇汗地方官員狼狽為奸,如同老百姓所言,黑白兩道利益均沾,就像我們正在探訪的磚窯廠,許多磚窯都有政府官員為工廠股東,背後有黑道撐腰。
(p.156)
生長在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的台灣,我也經常想,出身窮苦的人即使勉強獲得溫飽,但若他們無法過上有基本品質的生活、甚至不敢擁有對生涯規劃做夢的權力,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階級複製?鄉村的窮困、農民工的流動,看似雲淡風輕的無奈與認命,似乎都不是一般中產階級會去接觸到的。
書中個案背後有不同的故事,但基本上都源自於政府情願投入工業而忽視農業。中國共產黨當年以農民起家,但如今的的中國農民卻無法得到全額的醫療保險,而進入城市的農民工因為於法(勞動合同法)無據,也未能享有城市的醫療權益。現在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的國家?共產國家?社會主義?或者其他?至少在目前種種情況之中,在白曉紅縝密的觀察與書寫,農民工受到資本主義的壓迫,這樣的情況是顯而易見的。
來自海外的衣錦還鄉-讓兒女未來得以偷渡海外打工?
在多數農民工離鄉背井尋找工作機會時,沿海地區的民眾一如以往的勇闖海外。中國東南沿海素有僑鄉之稱,白曉紅在英國時認識了幾位偷渡工作的福建居民,因此開啟了這趟探訪之旅。
從福建偷渡到英國拚命賺錢,改善家中生活,再讓兒女們一樣偷渡海外打工-福建蔡先生的故事似乎非常熟悉,在藍佩嘉的著作《跨國灰姑娘》之中,有著非常類似的模式--來自東南亞的家庭幫傭在台灣努力地賺錢,讓在故鄉的兒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但當藍佩嘉詢問移工,對於女兒畢業之後有什麼期盼,移工的答覆卻是希望女兒之後也可以到台灣工作。
勞力國際遷移並非中國獨有,在這充滿危險的偷渡旅程中,這些人往往是真的以性命相搏。跨國移工在他鄉的人權,需要政府立法保護,也需要社會改變看待他們的眼光。
「由於有些規定禁止,所以我才會不常去祈禱。如果是在國家單位或國企單位工作,或者是在高中到大學就讀的學生,這些人是不准到清真寺的。」
(p.338)
在本書的後記,白曉紅前往新疆。新疆同樣是一個居民必須外出打工的省份,但與其他省份相比,新疆還多了複雜的民族問題。占新疆多數的維吾爾族很難在其他省份找到工作,即使待在故鄉,在西進政策的影響之下,也很被難被漢人主導的企業所僱用。如果你在 2014 年看到昆明車站的恐怖攻擊事件,對於中國政府的各種維穩措施大表贊同之餘,可以多想想新疆與西藏要求獨立、自治背後,除了國族認同之外的其他經濟因素。
在《散沙》之中,除了由農民工帶出中國經濟發展之下被忽視的身影,也可以看到每個區域各自的哀愁,不是廣東工廠、山西煤礦這些老生常談,還有著來自農民工從故鄉帶來的故事,他們跨越省籍,成為國家經濟的最底層,是一個極為重要但又可被替換的矛盾存在。這本書之所以如此深刻,在於白曉紅歷經了兩年的田野調查,她將許多的個案寫成故事,又使讀者可以理解中國社會現況,是一本想要理解中國的人必讀的讀物。
延伸閱讀:
- 公益爆米花#7 陳稚璽 X 廖雲章|地方的勞工也值得過上美好生活
- 從英國到台灣,移民女性從事性產業的「隱形」原因?
- 苦勞網〈中國農民工的血與淚,意味著什麼?──讀白曉紅《散沙:中國農民工的故事》〉
- 中國勞工通訊〈近八成受訪者坦言 農民工與城市居民區隔依然嚴重〉
- 苦勞網〈《跨國灰姑娘》讀後感想〉
-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勞動的禍〉
- 主場博客〈閱讀中國的另一種視角-讀《大路﹕高速中國裡的低速人生》〉
- 立報〈我在北京當小學老師──「同心實驗學校」的一天〉
- BBC 中文網〈大家談中國: 土地私有 – 農村改革必由之路〉
- BBC 中文網〈英媒:不靈活和不公平的中國社保體制〉
- 西藏作家唯色blog〈“我什麼都不怕,就怕他們來‘援藏’!”〉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