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公益,你懷著同理心還是同情心?

1
photo credit: Jenn and Tony Bot via photopin cc

 

談這個主題之前,我們可以先看一段影片,對這兩個名詞先有個大略的區分:

這段影片的重點是:同理心建立連結;然而同情心使連繫流失,雖然重點聚焦在探討人際之間的互動,然而我覺得同理心與同情心的概念其實可以解釋公益行動,同時也影響深遠。

公益行動關懷弱勢的出發點,往往是一瞬間的同情心,促使我們正視問題、發想解決方案,然而要真的幫助到對方、實踐公益,則需要恆常的同理心。當我們發現一個問題時,往往對受害者感到同情,進而想要幫助,但若一直以同情的態度服務,容易使得雙方成為上對下的關係,服務者潛在的優越感加深了被服務者的自卑,不對等的關係不易翻轉,更不能好好解決問題了。如果服務者懷著同理心,此時雙方站在同等地位,服務者與被服務者心中的界線不再壁壘分明,在情感認同基礎上更進一步解決問題。正如同影片所示,高據洞外的呼喊只是顯得困在洞內的人愚蠢無助,親自步下洞內讓人明白自己並不孤單。

以前些日子在 NPOst公益交流站 討論過的大誌雜誌與口香糖為例,街上賣口香糖等的人自以前就被認定為弱勢者,造成普遍刻板印象是:「他們為了在街上維生,只能賣口香糖。」此時浮現了同情心,這種感情上的維繫並不牢靠,無法建立雙方互信。而近期興起的大誌雜誌,其形象讓我們心裡浮現的是:「街友不只在街上維生,還可以賣雜誌。」讓我們覺得大家都在為生活努力著的同理心,因此較少排斥且願意定期購買。除此之外,由於前者時有假冒弱勢或殘障的新聞出現、訂價偏高的問題;後者較具公信力且價格固定,這些原因也促使我們的觀感不同。

現在公益行動的形態日新月異,越來越多人發想出不同的點子使整個社會更好,不拘限在單純的我給你得,這樣的趨勢說明了大家對於與自己處在不同情境的人更能懷抱同理心,去攜手解決問題,然而我們該擔憂的也在此,服務時氾濫的同情心會不會間接造成服務污染呢?暴增的參與者真的人人都懷著同理心,都準備好參與公益了嗎?

 

延伸閱讀:
1. 《孤兒院是筆好生意?談談柬埔寨的公益旅行災難》
2. 《捐贈物資是送出「用不到的好東西」,不是清理不想要的雜物》

 


按讚,接收更多公益好評論!

作者介紹

黃 云宣

剛成為實習新鮮人,平常喜歡注意沒人看到的小地方,喜歡想沒人想過的事情,喜歡做沒人嘗試過的事!

Trackbac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