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的行銷出了哪些問題?看看這位路人的意見

2


前陣子冰桶挑戰讓漸凍人獲得關注,最近綠色和平組織於香港拍攝的北極熊廣告亦讓人眼睛一亮。回頭看看國內,好像較少出現路人也朗朗上口的行銷案例,公益組織(非營利組織)的能見度亦有限,到底是為什麼呢?今早我抓了一位路過辦公室的王姓路人(化名王小夫),問了問他的意見,他的觀察或許可以代表許多社會大眾的看法。

做好事能夠當作職業嗎?

王小夫目前是一位化學系博士生,他身邊沒有任何任何朋友於非營利組織工作,所以他可以算得上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的「圈外人」,僅以「路過」身份表達他的觀察。

「很多人不認為進入非營利組織是一個職業。」王小夫搔了搔頭,溫和卻中肯的說。「一般人都是覺得要先顧好自己,錢賺夠了之後,行有餘力再幫助別人。一般人不會把幫助別人當作必須做的事情,所以不會把幫助別人當作正職。」

「因為大部分的人不覺得必須幫助別人,所以也會覺得這個職業(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對於社會運作沒有絕對必要性,即使沒有非營利組織,社會仍然能夠運作。」王小夫說。

非營利組織的行銷於民眾心中有什麼感覺?

不過,很多連鎖餐廳或便利商店,都可以看到大型非營利組織的廣告或Logo,它們傳達的內容,無法引起一般人理解非營利組織的重要嗎?

「我在便利商店看到這些宣傳,不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很難激起我真的想要幫助他們的心情;因為缺乏背後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宣傳標語,沒有告訴我他們的處境。」王小夫說。

但文宣上面也有很多當事人故事呀?有些非營利組織也會請知名藝人說明弱勢朋友的處境?

王小夫沉思了一下,「可能是很多故事都是用第三者角度述說。如果用第一人稱口吻,比較能夠喚起我的感覺。由他們自己來說想要什麼,或覺得自己的生活怎麼樣。」王小夫認為,第三人稱的述說方式,容易讓人感到事不關己。

王小夫也覺得許多非營利組織的宣傳手法很單調,今天看到 A 組織呼籲「救救XX」,隔天又看到 B 組織「救救XX」,但卻不知道捐給 A 與 B 之間的差異在哪裡,「最後可能都捐給大組織,因為覺得大組織較有公信力。」

你的宣傳理念與一般人的生活有什麼關聯?

「非營利組織存在的價值,在於告訴民眾他們平常不知道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是社會結構導致,而一般民眾較少思考。」王小夫認為,如果非營利組織可以把他們提出的問題,與一般人的生活聯結起來,可能比較容易引起共鳴;雖然王小夫覺得,要讓民眾對於他們不曾思考過的事情感興趣,實在很有難度,「雖然這些問題不一定顯而易見,但要讓大眾認知這些事情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許多非營利組織必須與現有體制對抗,因為組織就是為了改變體制而存在,所以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就是對抗者。但因為一般人都是活在體制之下,碰到對抗體制的人,就會覺得不太舒服。」但王小夫說,318 學運發生之後,他身邊的朋友也會開始思考,為什麼這些人要去抗爭,而不是覺得抗議者只是為了鬧事。

今天早上短短訪問了路人王小夫,卻得到了很多啟發。我們時常習慣很多事情,卻忘了要另闢蹊徑,以非營利組織的行銷來說,仍然時常習慣溫情或悲情攻勢,卻忘了類似的行銷手法可能無法繼續刺激捐款人。雖然,便利商店的零錢捐仍是許多非營利組織很重要的捐款來源,而溫情與悲情攻勢也總是有些用處,但如果我們需要刺激更多捐款者,或許偶爾聽聽圈外人的意見,也會得到不少啟發。

當然做好事可以作為一個職業,非營利組織的存在也支持了整體社會的穩定運作,不過社會大眾卻不了解這件事情,真的很可惜。或許有些非營利組織朋友看完這篇文章會急得跳腳,覺得很多觀點並不完全正確,我們很歡迎非營利組織朋友在此篇文章留言回應,或投稿至 npost.tw@gmail.com,讓更多人了解非營利組織的重要。

 

photo credit: _Untitled-1 via photopin cc

 


 

按讚,接受更多公益深度思辨!

作者介紹

張 傳佳

NPOst 公益交流站前任主編。畢業於台大公衛系、台大新聞所,曾從事主流平面媒體工作,長期關注社會議題,期待未來台灣能成為一個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的地方。 因為是理組與文組混血,故追求理性與感性的平衡;發現社會之中有 100 個平行宇宙,希望可為宇宙之間搭幾座橋。不斷重新思考公民社會的政府、企業、公民的關係,期待看待或參與孵化更多具影響力的社會創新,尤其是因應網路科技時代的新方式。

2 comments

  1. ChuanChiaChang 19 9 月, 2014 at 11:56 回覆

    RobinCRLee 感謝 Robin 多次給我們鼓勵!其實發佈的時候有點擔心會有冒犯,但又覺得路人的觀察是很好的建議。

Post a new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