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發揮數據力量,讓曝光成本下降、捐款金額成長近六成

編按:本系列報導為NPOst特約記者於2024/2/2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的側記,內容皆取自組織當日發表內容。

文/簡永昌

「精準行銷」一詞,已是各行各業在近年來積極擁抱的價值之一。所謂精準,正是指透過大數據的蒐集、資料整理與分析後所做出的判斷,除了能更清楚掌握到目標受眾的輪廓外,也能對其在社群媒體上的喜好進行正確溝通,創造出事半功倍的效益。

「我們有30餘年的資料庫,卻礙於系統老舊,而無法讓這些數據有效發揮,」心路基金會公共事務部主任劉又綺,日前於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成果發表暨交流論壇上,點出了目前團隊所遇到的難題。

對於社福團體而言,如果將近三分之一的經費,都需要仰賴募款,當資源來自每位捐款者的愛心,手上每一分資源就非常珍貴,如何使用、要投入多少,更必須斤斤計較。

劉又綺說,過去的捐款系統不利於對捐款者分類、深入理解,倘若要導入坊間商業CRM系統,也會因為現有資料庫過於龐大,造成成本的不堪負荷,這讓團隊進退兩難。

藉由參與數位發展部「數據賦能 公益創新」NGO/NPO輔導專案,心路基金會在數據專業──教練臺南大學臺灣數位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憲立的協助下,終於找出了不需要龐大費用,且容易學習的數據分析方式,走向分眾行銷、提升募款成效的解決方法。

去蕪存菁將數據資料最大化,創造ROAS2.5倍驚人成長

在進入到實證前,心路基金會與數據教練反覆沙盤推演,並從舊有資料中,梳理出該聚焦在哪個面向,去蕪存菁地執行這場轉型課題。「超過30年的資料,都必須要派上用場嗎?」組織的困境,在教練的建議下煙消雲散,他們將分析範圍縮小至近3年的捐款,即便如此,也有數十萬筆龐大捐款數據,透過Power BI將這些數據去識別化,進行拆解跟分析,輪廓才漸漸清晰。

劉又綺分享到,在這些資訊脈絡裡,由於過去主要透過郵政劃撥募捐,資料標記不夠全面,因像是職業、年齡,甚至是性別等,其實都難以辨識,唯獨在「捐款次數」的框架裡發現到,近三年的捐款者中,竟有超過六成「只捐一次」,這些單次捐款者的捐款金額總合,在整體捐款中的佔比還不低,「何不讓這些人成為固定捐款人?」劉又綺說。

抓準這個核心,心路基金會與數據教練繼續往下深挖,發現無論捐款人的輪廓為何,具備迫切感的議題,是最能觸動進行捐款的關鍵。

臺南大學臺灣數位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憲立,協助心路團隊一同強化數據分析的能力。圖/活動現場提供

在數據教練的協助下,心路在2023年末募款之際,便試圖鎖定這群「只捐款過一次」的捐款人進行追蹤,並從梳理出的數據結合興趣、關注面相等設計了三款不同的文案內容與素材,得到了很不一樣的成果。

劉又綺興奮地分享,跟前一年度相比,這波接觸的廣告投注成本下降36%、但官網募得捐款的金額卻成長59%,ROAS(廣告投資報酬率)更是成長2.5倍,整體成效顯著且驚人

「我們希望能持續仰賴數據賦能團隊的行銷策略,」劉又綺表示,心路在這回的經驗裡面,看見了意想不到的結果,更期待在教練的帶領下將這次的經驗模組化,不只是讓自己受惠,也讓其他非營利組織都能享受到這個解決方案的價值,在合理使用捐款的前提下,能把資源效益最大化。

(核稿編輯:程士華)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