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觀光】「股份魚鄉」在漁村創生 集眾人之力捲起創新海風

NPOdcast【聽挺好故事 EP01】

訪談/黎育如。文字/陳冠儒

台南七股在你眼中,除了著名的「鹽山」是不是就沒有其他事物了?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如此。但是由林筱菁等人創辦的「股份魚鄉」團隊,從四年前開始投入當地做地方創生。這一個不起眼的小漁村,如今變成了你從沒想過的模樣。讓我們透過筱菁的經歷,用自然生態、養殖漁業、永續觀光的角度,重新邂逅七股。

起點:學生時期的種子,到懵懵懂懂的創業

林筱菁在台北出生,父母來自台南,偶爾回鄉讓他對台南抱持憧憬,大學時終於夢寐以求地到了當地。原本她對七股的想像,也不外乎是鹽田、海產。但是四年前,念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的她,因緣際會地透過夥伴廖宜霈認識了七股。

當時廖宜霈參與了台江國家公園在七股的計畫,台江計畫推動「淺坪式養殖」這種友善鳥類的虱目魚養殖法,來解決黑面琵鷺瀕危的問題。不久後他們卻發現,七股漁民養殖的大多是文蛤,不得不從產業面著手。一行人正好想創業,就在這個小漁村創辦了「股份魚鄉」,希望透過空間規劃的專業,來協助當地的「友善養殖漁業」。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筱菁對七股愈來愈了解。

七股鄉最美風景:海洋永續的漁村生態

「魚塭是土堤,旁邊可以看到綠油油的草,跟魚塭平靜的水面。」筱菁這麼形容七股,因為友善養殖的關係不用除草劑,土堤的草自然蔓長,相較其他魚塭顯得純樸許多。這個地區抽取地下水的條件不佳,因此當地魚塭使用純海水,且為了預防疾病特別採用低密度養殖,意外造就絕佳的生態環境,常常見到水鳥和魚蝦共存的景致。

如此生態友善的環境,在其他魚塭難以看到。筱菁說,其他魚塭養殖的密度更高、水深更深,同時抽取地下水及海水,形成半淡海水這種魚類生長更快的環境,因此,取代自然土堤的是大量且密集的水管。七股則因為地形,養殖區的水源和水量是用海水漲退潮來控制。不過,海水養殖對生態來說是優勢,對收穫量來說可能就不是了。幸好純海水、低密度養殖也讓魚的品質更佳,雖然少量,卻找到了自己的市場。

七股在各方面都對於「海洋永續」是很有利的環境:低密度養殖能夠降低污染物,不抽地下水也避免海岸線後退的問題,「淺坪式養殖」也讓鳥類──尤其當地特有的黑面琵鷺──有更好的生存條件。股份魚鄉也妥善地利用這點,在後來執行的「食魚教育」中,讓消費者更認識養殖漁業,甚至海洋永續的概念。

七股養殖魚塭環境(圖/股份魚鄉提供)

「外地人」身分帶小孩認識家鄉產業?軟性策略和漁民成功變熟

團隊剛到七股,身為「外人」當然無法一下子說服漁民和他們合作。於是,他們最初是進到小學當起教育者的角色,教的內容卻是帶學生認識家鄉。「其實連魚村的小朋友都不見得了解家鄉的產業」筱菁觀察到這點,雖然身為「外人」,還是跟團隊一起抱著熱忱,帶學生訪談漁民,進到魚塭摸文蛤等。這樣「食魚教育」的模式讓他們慢慢深入當地漁民的心。後來,食魚教育發展成開放給外地人的體驗課程,成功讓股份魚鄉和漁民直接合作。

話雖如此,融入當地生活還是花了他們不少精力,例如食魚教育在對外授課前,必須先教育來自都市的團隊成員。他們也因為語言差異鬧過笑話,例如文蛤被七股漁民稱作「粉蟯」,而不是常聽到的「蚶仔」。聽到當下,筱菁以為對方在說關於「藥」的事情,後來才了解在說文蛤,雖然鬧了笑話,自己卻學到一課。還有更辛苦的,是直接在收穫文蛤、虱目魚時去幫漁民「打工」。

筱菁分享某次打工經驗,凌晨就著裝出發,幫忙把現抓的虱目魚去鱗。當然,對工作陌生的他們手腳不快,最後急急忙忙地和漁民一起完成這項工作。這次經歷讓他們體會漁民日常,知道難度後也不敢再輕易嘗試,筱菁笑稱「還是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就好了」。他們的專業能力在記錄、行銷上派上用場,現在也已經和漁民打好關係,能夠專業分工。

「一次一種水產」的體驗,從說服生產者到搭起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樑

股份魚鄉設計的體驗課程有授課講解、實際操作,還有飽餐一頓,遊客能完整地經歷「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前半部的授課是筱菁非常重視的特點,先在室內講解水產如何生長和漁民的養殖過程,確保遊客在魚塭裡知道該做甚麼,也避免生長環境受到破壞。畢竟願意合作的漁民得來不易,團隊也花了不少心力取得信任。為了不辜負漁民,剛起步時,團隊辦完每場課程都會和漁民檢討,在不斷溝通、修正的狀況下踏實經營。

股份魚鄉團隊在七股推動食魚教育(圖/股份魚鄉提供)

因為時常被問「文蛤該如何保存?如何讓它好好吐沙?」等等問題,發現消費者對於水產的不熟悉,團隊才刻意把體驗設計成「一次一種水產」,深入解析水產養殖過程,最後現場料理,一次解惑所有問題。從文蛤、虱目魚,今年更希望推出白蝦的遊程,拉近遊客和這些水產的距離。團隊更像一座橋梁,先是和漁民建立關係,再連繫消費者,製造生產、消費兩端互動的正向循環──漁民更了解消費者的喜好,消費者也更認識生產過程的辛苦,而能更珍視、支持這些勞動成果。

筱菁還說,不少遊客參與體驗後和漁民成了朋友,例如之前遇到颱風,遊客就會在共同的手機群組中關心漁民,漁民也向對方報平安。因為短暫卻深入的遊程,遊客和七股的邂逅不停留在當下回憶,更建立了長久的情感連結。

培育在地導覽員,發揚永續觀光

時隔四年,團隊又重新和台江國家公園合作,這次的任務是培育遊程的導覽員,他們於是找了一批在地人,居家檢疫期間持續進行遠距教學。課程先讓學員認識在地特色,再增進導覽技能。一開始是「外人」的他們,竟成為當地觀光的推手。

推動觀光時必須兼顧環境和在地文化才算「永續」,股份魚鄉以小團的深度旅遊模式,防止大量遊客一次湧入。而近期培育在地居民的行動,也讓觀光產業得以持續串聯。股份魚鄉從創生的單位變成連結在地的一股力量,筱菁在創業的過程中學到最寶貴的事情,也是如何把不同角色串聯起來,發揮集體的影響力。

團隊用小旅行帶一般大眾體驗七股生活(圖/股份魚鄉提供)

一群人走得慢卻走得遠,七股持續發酵的創生之力

「慢步調的生活很適合我的個性。」如今定居台南的筱菁,已然成為真正的台南人,成立四年仍對事物保有好奇心和自信,他說「每天都覺得我們在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同的體驗。」

接下來股份魚鄉也預計在疫情後推出全新的白蝦遊程,等待期間,也能在網路上看他們拍攝的七股故事。股份魚鄉團隊在當地的改革仍在慢慢地、踏實地進行。下次來到七股,筱菁邀請大家來看全台最大的潟湖、最西點的國聖燈塔,還有黑面琵鷺保護區。當然,參與股份魚鄉的深度體驗,也是深入當地的良好途徑。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每月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NPOst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