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wad Kalinga :數位加持下 菲律賓社區重建力大爆發/2019年會獨家專訪

文/曾智怡 NPOst特約記者

NPOst 年會邀請菲律賓最大社區重建基金會 Gawad Kalinga 執行董事 Jose Luis Oquiñena,以「數位轉型」為題,發表相關分析與實務面上的不同考量。

年會之前,NPOst搶先獨家專訪 Jose Luis Oquiñena,讓我們一同聽聽他眼中的Gawad Kalinga(以下簡稱GK)是如何應用「數位」的力量,讓  6萬個貧困家庭重見天日、快樂生活。

Gawad Kalinga 小檔案

Gawad Kalinga  翻譯成中文意為「給予照護」,主旨在於終結貧窮、重建居民的尊嚴。 從  2003 年成立至今,規模日趨擴張,菲律賓幾乎每個省份都有其據點,影響範圍超過 2 千個社區、 6 萬個家庭。

Gawad Kalinga  除了和當地居民一起工作,還創造專屬平台吸引頂尖知識份子一起幫助更多人,最終目標是要在  2024 年終結貧窮,解決  500 萬個家庭的貧窮問題。

社區(Enchanted Farm)由農場(Farm)、大學(University)、和村莊(Village)三者組成。

1.       農場:社區居民生產出農作物後,由學生開發新產品,而後吸引企業進駐,為居民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2.       大學:種子計畫的實施,幫助貧困家庭的高中畢業生在未來有更多選擇。

3.       村莊:規劃完善,讓其他社區看見成果,而願意跟Gawad Kalinga 合作。

不只菲律賓境內,Gawad Kalinga 的運作模式也被許多發展中國家採用,例如:柬埔寨、印尼;並在衝突地區,扮演著維繫和平與災後社區重建工程的前線角色。

圖/擷取自 Gawad Kalinga 臉書粉絲專頁

NPOst 問:請簡介 GK 與組織人力分配

GK 是一個非政府、非營利志願性組織,源自1999 年位於 Bagong Silang Kalookan 的青年轉型計畫,現今服務菲律賓境內超過 3,000 個社區。

從投入不良少年教化的最初經驗來看,我們了解到,要教化個人,必須將其所在環境一併轉型,避免「貧民窟環境造就貧民心態」。在此過程中,我們發現貧窮是一種價值危機,會導致經濟惡果。因此,GK的核心價值在於整體社會轉型,而不僅僅是窮人教化,意即看待貧窮者時,必須視其具有同等價值與尊嚴。這兩項準則,成為GK確立及發展其所有策略、架構和價值的基石。

本組織由 5,000 名核心志工(不支薪)和130名支薪工作人員組成,後者各自隸屬於專案、人才訓練、會計、行銷與資訊科技部門。

NPOst 問:GK的成立緣於災後修復,當時是從實體互動、直接救援下手,協助災戶有重新生活的機會。那「數位」在這之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的確是從「社區發展」開始做起。由於當時聚焦於危險地區的窮困居民,例如易洪水泛濫、災難頻傳地區,擴大天災應變能力遂為首要任務。而發展至今,運作模式並無太大改變,「數位」只是優化工具,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實體的社區組建。

圖/擷取自 Gawad Kalinga 臉書粉絲專頁

NPOst 問:GK 怎麼定義「數位」?實際應用科技於社區動員、公民參與時,曾遭遇什麼挑戰?

簡而言之,對GK來說「數位」是工具,為目標提供所需條件。然而,並非那麼簡單。作為世界三大社群使用國,菲律賓在數位應用上同時擁抱優勢與劣勢,如何動員數百萬社群使用者確實投入社會福祉事宜,才是最大挑戰。

另一挑戰則在如何分析資訊、使其化作具體策略,供組織應用。為了有效運用資訊科技,首先要針對組織進行思維改革,例如訓練志工如何使用平台、並鼓勵他們有效運用平台的力量,好讓組織運作更加完善。

NPOst 問:能否請 GK 針對年會主題非營利組織的「數位應用、公民參與、社區動員」分享相關經驗?

要終結貧窮,組織首要之務是「規模化」。為了解決 5 百萬個家庭的貧窮問題,我們和與其他組織夥伴協同設計、發展對應方法,以彌補GK自身能力的不足。我們重視社會底層的力量,於是積極推動「社區動員」和「公民參與」,而數位、科技策略則是「規模化」過程的工具。

所謂「社區動員」的實踐,旨在建構具凝聚性、適應力強的社區形態,社區民眾是 GK 最重要的合作夥伴;至於一社區能否終結貧窮、轉型成功,「公民參與」則十分關鍵,公民們要彼此連結,才能補足彼此缺少的能力,擴大 GK 的規模。

整合相關數據資訊與公民的努力之後,資源與機會方能透過平台的傳遞,確實照顧到貧戶的潛在需求。

NPOst 問: GK  是發展「國際志工」的先鋒者,能否請您分享相關經驗呢?

GK 對「國際志工」的推動是參與 Resource generation (RG) 運動的關鍵要素。我們在美國丶法國丶加拿大、澳洲都有成立分會,這些據點正是國際志工的重要來源。此外,我們也督促大學及其他非政府組織派遣志工、協助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企業。

圖/擷取自 Gawad Kalinga 臉書粉絲專頁

NPOst 問:隨著資訊傳播科技蓬勃發展,網路遂成為與支持者溝通的重要管道。以往 GK 較專注在實體互動,現則開闢數位互動的道路,轉型的過程中有什麼反思?

「科技」並非「火箭科學」(編按:指科技使用並不難),舉例來說,許多數位平台的設計都很相似,對志工、合作夥伴來說很好上手,因此這個體系真正面臨的挑戰仍在組織實體面。而之所以要置入資訊、傳播科技,目的是終止五百萬人口的貧窮問題;換言之,科技是「工具」好讓組織茁壯。

NPOst 問:GK如何運用社群促進行銷發展?哪一種數位應用方式最有效?你們對於透過社群與支持者溝通有什麼看法?

GK 平台集結資訊、激勵人心的個案、透明與可追溯性的特質,它們建立了大眾對 GK 的信譽。但同時,也須面臨資訊快速傳遞的負面影響,例如,某些資訊亟待更細膩的解釋,但往往已經早一步被大眾接收了。

數位應用上,無論是電子信箱、臉書社群, GK 使用多種管道與支持者進行溝通,而其中最有效的是透過志工傳播,意即每位志工在各自社群平台上傳遞資訊,讓官方管道的內容,能一傳十十傳百,深入更多人的心中。

圖/擷取自 Gawad Kalinga 臉書粉絲專頁

NPOst 問:一直以來,募款問題都是許多 NGO 的發展阻礙,不少研究顯示,現今全球募款量正走下坡, GK對此有什麼看法呢?

我同意此下降趨勢,但這並不等同於可用資源的減少。我的理解是,現在這個世代,捐款人在捐款選擇上變得更加嚴謹,他們多從自身關注的議題出發,去檢視捐款的必要性與否。因此,像GK這樣的非營利組織,也必須有所創新,以與民眾做更緊密的連結。募款過程中,不只是資金的注入,我們同時也在「交朋友」,畢竟資源從來不單單指金援。

NPOst 問:在臺灣,許多非營利組織規模都低於 20 人,您認為規模會影響一個組織如何應用數位媒體宣傳嗎?

這取決於組織對「成長」的定義。對我而言,數位應用就是成長的工具,無關規模大小,關鍵在於你希望達到的成長幅度。

圖/擷取自 Gawad Kalinga 臉書粉絲專頁

NPOst 問: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員、且致力於培育地方社會企業,請 GK 分享社會創新的經驗以及實踐的動機。

如果 GK 不創新,我們便會與世界脫節。無論是非營利組織或一般公司,創新是組織能否持續性成長的關鍵,因此必須時刻思考:如何在創新與現有制度中取得平衡?

GK 也積極與社會創新者協作,讓其與 GK 長期互動。相對地,社會創新企業領導人也需要 GK ,因為數以千計的社區正是強化價值鏈的最佳溫床。於此同時,偏鄉窮人也能獲得更多工作機會,形成良性循環。


延伸閱讀:

從給魚到創造永續價值:你參加的國際志工服務,其實更像「志工旅行」或「公益參訪」嗎?

國際志工用得對,始能降低傷害、避免徒勞/NGO 工作者的日常囈語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