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鞋到非洲之外,我們還做了什麼?/專訪「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上篇)

 

去年 6 月 30 日,NPOst 專欄作家褚士瑩的一篇<舊鞋救命救非洲?東非國協:盼立法禁止二手衣鞋捐贈>在社群平臺掀起前所未有的波瀾,這之間不只是 NPOst 的社群管道,還包括其他追擊後續的友站媒體,以及臺灣、非洲甚至其他國家的臺灣非政府組織(NGO)工作者,都在四處展開熱烈的討論與爭辯,文章的點擊人次最終突破 70 萬人。

後來的整整一年多至今,NPOst 收到很多早已看不慣送捐物到非洲的讀者與發展工作者、研究者支持,但與此同時,也不斷收到無止境支持「舊鞋救命」的抗議與攻擊留言(以及粉專負評),其中當然也包括理性的提問與質疑。今年 5 月底,NPOst 又在例行的熱文回顧中,再次於舊鞋相關的貼文底下,細讀了許多不平的讀者時隔一年依舊憤怒的討論。

從一篇專欄到一篇專訪

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對「舊鞋救命」這個 NGO 影響甚鉅,許許多多讀者反覆在詢問他們,關於「捐鞋到非洲究竟好不好?」、「到底是不是傷害了當地產業?」、「我到底該不該繼續做這件事?」甚至聽聞許多原本想參與他們、協助整理舊鞋的志工們都因此有了猶疑。

這其實不是我們原本可預料的。長久以來,NPOst 耕耘著「捐助倫理」這樣的議題,致力探討個人與組織如何避免無意中的「好心做壞事」,而我們知悉的許許多多國際發展工作者,一向對「送捐物到非洲」有著強烈的反對。這些討論甚至早已稱不上「熱議」,在國際發展領域可說是熟爛而老掉牙的爭論,過往我們的系列文章也未曾引起多大的動靜。當時真的以為,這不過就是另一篇褚士瑩回答讀者提問的專欄文章,如同他每個星期的專欄 QA 一般。

褚士瑩自 2016 年起便在 NPOst 每週更新的專欄。圖/NPOst 官網截圖

要先強調的是,70 萬的點閱人次對 NPOst 來說並非如同許多揣測所言,是一個「有利可圖」的數字,因為 NPOst 並非靠賣廣告維生,且這種短暫的、突發性的流量,大部分來自並不會留下來成為忠實用戶的一次性讀者,根本無法成為有效使用的數據。

整場論戰真正讓人吃驚的是,在我們厚實的同溫層之下,從未意識到竟然還有數十萬的讀者對「送舊衣舊鞋到非洲只是在打擊當地的紡織業」這個「老爭議」如此陌生。那麼,我們過去的議題耕耘究竟都在跟哪些人對話呢?難道這些所謂的「爭議」,從來就只在臺灣的 NPO/NGO 工作者或國際發展研究者圈子裡打轉嗎?身為一個媒體、一個「交流平臺」,我們是否從來沒有觸及那些真正需要思考這些觀點的廣大「捐助者」?

此外,文章雖是褚士瑩為了回答一個讀者的提問而寫,但標題是 NPOst 編輯檯取的。當然,要討論我們為什麼要將內文讀者提問所提及的組織名字,打散拆解為陳述句再自以為雙關的拿去當標題,這後面的編輯責任與考量恐怕得寫千字來說明。但不可否認,當一篇文章已經造成公眾長久懸而未決的困惑、造成一個組織如此巨大的震動,後續的專訪回應或許終究必須完成。

攝影/葉靜倫

難以證實之一:「緊急」救命持續了 35 年,還要繼續嗎?

事實上,在去年 7 月文章瘋傳的幾天後,NPOst 就去採訪了「舊鞋救命」的創辦人楊右任。然而最後遲遲拖欠無法成文,實在於其中的 2 個關鍵點我們無論如何也難以證實。

首先是,「舊鞋救命」不斷在提醒的立論是非洲許多地方沙蚤盛行,當地人的腳因此潰爛並感染併發症而死,因此「捐鞋」可以「救命」。但,光是沙蚤在非洲的盛行率就查無可查,即使是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所揭示的國立衛生研究院報告也顯示,沙蚤最常見和最嚴重影響的地區確實是資源極度貧乏的熱帶與亞熱帶,尤以南美洲、加勒比島嶼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廣泛存在,其中又以 5 至 14 歲的貧民區兒童和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然而即使如此,報告中也強調,至今為止,沙蚤在全世界都是難以統計實際盛行率、無法取得可靠數據的疾病。 

當然,在廣大、多變、意外頻傳、區域文化差異大、官方統計無法落實、發展工作困難重重的非洲,要求非得先看數據才能辯真偽,或許真是閉門造車、紙上談兵了。事實上,我們也並非懷疑當地確實有沙蚤盛行。然而,身為一個關心 NGO 議題倡議與操作界限的媒體,我們真正想確認的是,「救命」這個如此沉重甚至可謂是「神聖」的登高一呼究竟從何而來?在多數貧困村民從小就無鞋可穿的非洲地區,因為沙蚤而真正「死亡」的比率究竟有多高?

Photo by Trevor Cole on Unsplash

我們想要探問的不只是它的影響程度,以及居民在舊鞋出現之前如何與其共存的其他可能,而是它究竟是一個多迫切、多緊急、多嚴重的生命威脅,讓我們必須一而再、再而三的每年為它傾倒 60 萬雙舊鞋、15 個貨櫃、斥資千萬運費,去「緊急救命」?而這個「緊急」又究竟「急」了多少年?

因為眾所周知,對臺灣來說一個剛剛知悉的捐助熱潮與活動或許聽來新奇,然而對廣大的非洲來說,「二手衣物」早已是自 80 年代至今持續超過 35 年從不間斷、源源來自全世界各地不曾停止過的捐物海嘯。根據聯合國統計,2013 年全球二手衣總重量已達 390 萬公噸,總市值高達 43 億美元。而 35 年過去,這樣的「緊急」,真的還是持續送鞋就可以「救命」的嗎?

不過相比於第二件無法證實的事,沙蚤的盛行數據又反而顯得像件小事了。

非洲人,真的還/只需要二手衣鞋嗎?

風波之後沒過幾天初見楊右任,是約在「舊鞋救命」位於泰山的倉庫裡,我們在其中一個由貨櫃簡單改裝的事務區裡訪談。悶熱的 7 月天,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萬雙舊鞋層層堆疊到他們的倉庫頂,好幾個志工在一旁整理衣鞋,談笑之間顯得很投入。楊右任為我們開了貨櫃裡裝的冷氣,我卻想到他們在非洲的計畫,要在多少這樣的貨櫃裡流多少汗,而我們作為媒體,究竟要來這裡質問什麼。

或許許多支持「舊鞋救命」的朋友不會相信,但 NPOst 對於單點打擊特定組織一點興趣也沒有,也從來不認為我們有這種資格。回歸這件事的初衷,我們真正要討論的不過是「捐助」這件事的意義,想要辯證的其實是一群人的好意與好心,究竟對另一群人可能是傷害還是支持,而這樣的公眾行動與資源流向又是否值得持續被鼓勵。

「舊鞋救命」泰山倉庫。攝影/葉靜倫

出乎意料的是,楊右任是個非常坦白的人。他對文章與各方激烈的反應沒有什麼憤恨或抱怨,反倒是我們坐下來沒多久,他就開門見山:「老實說,我認同褚士瑩的觀點,如果妳聽過我演講妳就會知道,我是贊同這個觀點的。我完全知道(捐贈)『鞋子』並不是(非洲貧困)問題的解答,只是一個『入門』,是一個現在暫時提供的所需。」

楊右任強調,「舊鞋救命」是他們自 2014 年起在非洲進行的偏鄉服務計畫,但之後他們其實還陸續發展出指導與贊助肯亞地區青少女製作布衛生棉的「愛女孩計畫」、挖鑿水井協助當地居民取得乾淨用水的「活水計畫」、以(送鞋的)貨櫃改裝成教室供當地孩童上學的「興學計畫」,以及租借雞隻協助居民經濟自主的「養雞農耕計畫」

「大家以為我們只是在鼓勵送鞋子到非洲,其實我們在當地還展開很多其他的計畫。但不可否認的是,相比之下能見度真的差很多。同樣是我們的官方粉絲團,我發一個教育、農業、有機種植或水井計畫的貼文,就是不如我們呼籲捐舊鞋的能見度高。在媒體上也是,捐鞋故事的傳播效果就是比較好。」

「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攝影/葉靜倫

對楊右任來說,非洲有很多無法憑一己之力改變的事,包括當地產業發展所需的周邊配套(例如電力、能源、法治環境等),因此他無法論斷二手衣捐物究竟是否是非洲紡織業無法發展的元凶。但他也相信,二手舊鞋的需求是存在的:「當地人如果忽然有了點小錢,或許不會馬上拿去買鞋,因為他們永遠有更迫切的需求,例如食物或藥物,並且鞋子也不是一個可以馬上翻轉貧窮的東西,從這個角度來說,你說他們真的非常需要鞋子嗎?確實很難說。」楊右任說。

「但是,還是有兩群人是需要的。其一是完全在市場經濟之外的村民,其二是急難處境中的人。

需求落在市場經濟「之外」

楊右任口中的「市場經濟」,指的是現在非洲幾乎隨處可見的大小二手衣市集,這已是毋須爭論的現象(參考:我捐的舊衣,你收的回扣?揭開全球慈善二手衣貿易體系),當地居民往往能以極為便宜的價格買到經當地小販整理後、品質不錯的二手衣鞋,甚至有「國產衣會買到假 NIKE,二手衣才能找到真名牌」的笑稱。全球二手衣鞋的提供者,亦即遠方歐美國家的捐助者,過去並不知道自己的「捐贈」最後會落入商業行為中成為「商品」,由此引發第一個疑慮:既然已有如此大量提供便宜衣鞋的貿易體系,那麼當地人對於「捐贈」的舊鞋究竟還有沒有需求?

這個疑慮也連動到關於「捐贈物資是否打擊當地紡織業發展」的最終立論,因為如此便宜的二手衣鞋貿易體系,不僅讓人質疑在地人對源源不絕的捐贈物是否還真的有需求,更讓人質疑典型勞力密集、被視為工業發展之初始、過去曾讓臺灣、中國、東南亞多國晉升新興經濟體的紡織業,是否因此在非洲諸國喪失發展空間。

Photo by bill wegener on Unsplash

不過,楊右任對此有不同的視角。對他來說,經濟學家看的是國家產業的「集體」運作,他看的卻是「個人」,他認為兩者無法混為一談,「個人」(或單一組織)也無法背負整個「集體」發展的全部責任。而他身為一個 NGO 創辦人,所做的一切都來自其「個人」的看見:「非洲許多最貧困的村莊是等不到國家系統運作的,很多山區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你怎麼跟他談紡織業?」

「確實有少量的二手衣商販會進入這種地方,但就像我說的,這些地方永遠會有比鞋子更迫切的需求在。也就是說,他最優先該補足的不會是鞋,但這不代表他就不缺鞋,所以捐贈的鞋還是一種『需求』。更別提偏遠山區的村民甚至不會有二手衣市集,就算國家今天打定主義要認真發展紡織業,這些遙遠的村民也永遠無法受政策影響,他們基本上跟世界是斷絕的,連身分證和戶口機制都沒有。」

「如今在產業發展與二手衣的議題上,很大部分關乎政治操作,而在政治與政權的長久角力下,誰最慘?我那些住山上的朋友最慘,他們完全在『市場之外』。」楊右任說。

Photo by 2Photo Pots on Unsplash

楊右任提到對舊衣鞋有需求的第二群人,是多數身在急難處境中的逃難者,特別是戰亂與衝突地區的難民。「我們曾經收容 60 多個從剛果戰亂中逃出的難民,提供他們鞋子跟衣服。在這種狀況下,這確實是他們的需要,且我們在衝突地區討論的都是如何在戰亂地方蓋醫院、貨櫃建築要如何進去、如何改造成當地的診所、診所裡如何有乾淨的水源(結合我們的活水計畫)……你說這之間送舊鞋舊衣會不會影響到當地產業?我想那對他們和我們來說,都是另一個議題了。」

捐物就算進入經濟循環,也未必是壞事

捐贈的二手衣轉而變成龐大的二手衣「商品」,其引發的疑慮之二,在於這些捐物並沒有「直接」、「免費」的流入當地人手中,而是違背捐助者的意願變成商業行為,例如當地人拿到後會將捐物變賣,或者被中間的物流處理與二手衣商販把錢賺走,由此讓人質疑「舊鞋救命」的捐贈衣鞋,是否也會以同樣的形式進入二手衣市場。

對此,楊右任強調他個人其實並不堅決反對這種情形:「舉例來說,之前有臺灣的組織為烏干達難民買了鍋爐和爐灶,但這些爐灶後來全都不見了。跑去哪?被賣掉了。聽起來感覺很糟,但對當地人來說,『我為什麼需要這麼好的爐灶?我拿 2 塊磗疊在一起就可以煮飯了啊!爐灶賣掉反而還可以多買幾餐,或是換更多生活必須品。』」

「我聽過另一個例子是,一個當地長老過世,他的寡婦把外界給的一些捐物拿去賣,賣了再買、買了再賣,最後我們去家訪時,她已經有一個小小的店鋪,賣蔬菜、水果、床單,並且付清 2 個孩子的高中學費,還照顧到身邊的其他村民。」楊右任說:「所以妳說會不會有人把我們的鞋子拿去賣?我告訴妳當然會有,但如果這樣能幫助這些人,讓他們有機會可以翻身,我並不完全反對。」

接下篇:難懂的議題說不清,捐舊鞋到非洲成為敲門磗?/專訪「舊鞋救命」創辦人楊右任(下篇)


延伸閱讀:捐二手衣鞋到非洲與捐贈助人系列討論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