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教師證和大學學歷,就當不了好老師嗎?偏鄉素人老師「永遠不離開」勝過一切
今天參加一個評選會議,由我做簡報,簡報的內容是「如何協助偏遠地區的在地團體建構課業輔導制度」,一如往常一定會被問的問題就是:偏遠地區的在地居民怎麼可以擔任補救教學的老師?這些在地居民有接受過師資培訓嗎?這些社區媽媽有大學畢業嗎?有教師證嗎?這些社區居民有經過資格篩選嗎?
這些問題從我第 1 年從事課業輔導的工作開始,迄今第 16 年了,從來沒有停過,我已經很習慣這樣的質疑、這樣的問法。但是,我想,有些事情寫下來,就不用每次重複的講,也可以省掉很多麻煩。
偏遠地區最大的弱勢經常就是當地沒有好的師資,以致於當地小孩的各項表現,尤其學業的表現容易比城市的小孩差。這裡所指的師資包含家庭教育的家長在內。我們都認為偏遠地區與城裡的小孩出生時,智力應該沒有太大差別,但為什麼從進小學 1 年級開始,就有明顯的城鄉差距呢?這顯然是外在環境因素造成的結果,基因差異不大,因此,學齡前的環境當然就是直接造成差異的最大因素。
偏遠地區的孩子容易因為各種因素造成學習落後,其中家庭與社區的大人是關鍵。偏遠地區本來就不容易留住能力好的青壯年人口,因此,別提這種兼職領終點的課業輔導缺額找不到有教師證的優秀老師,甚至很多偏鄉的國小即便是全職加上偏遠加給,也找不到有教師證的師資。所以,當我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的感想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如果偏鄉地區有人有教師證,願意每天傍晚在煮飯時間出來教小朋友 2 個小時,領一個鐘點 200 元的微薄薪資,我會不錄用嗎?可是偏遠地區真的有這種人嗎?
「外來的人總有一天會離開!」這是我在偏遠地區的認知,多少外地人從都市到偏鄉,最後又回去都市,再會教的老師,如果是外地人,還是會離開。然而,會教的老師會有多少經驗可以留給下一個老師呢?我們已經失去古人內功傳輸的技術,現在已經沒有人可以將一甲子的內功灌給另外一個人了,不是嗎?一旦厲害的老師走了,經驗就全帶走了,下一個老師幸運的話可以學到一點皮毛,但是幾乎還是必須重新累積自己的經驗,等累積個 3-5 年後又要走了,下一個重新來過。周而復始,船過無痕,這就是偏遠地區的現況與悲哀。
問題出在哪裡?問題不在這些老師沒有學歷,也不在沒有教師證,也不在沒有愛心、耐心與能力。這些老師都有,唯一沒有的就是「時間」,沒有一輩子住在偏遠地區的時間。因為這樣,偏鄉經常成為新老師與新校長的練習場域,永遠有源源不絕的新老師與新校長自願或被派到偏鄉,永遠都在重新開始,永遠沒有經驗累積,因為經驗都跟著人回到都市了。
當博幼基金會在偏遠地區做課業輔導時,就決定要用「不會離開的人」來當課輔老師,哪怕他只有國中畢業、高中職肄業。這樣的在地人有一個任何外來人都無法超越的優勢,就是他們有「時間」。有時間才能解決偏遠地區的師資問題,而這群人一輩子不會離開,就連颱風來了,外來人都趕著下山,深怕落石、土石流,溪水暴漲交通中斷,這群不會離開的人擔心的卻是回不到山上,回不去村裡,回不了家。
颱風過後,有些偏遠地區交通會中斷,中斷之後學校就要停課,因為老師都在山下,無法上山。可是,課輔卻得在停水、停電、交通中斷的情況下正常上課,還必須加課,因為學校無法上課,孩子也沒地方去,交通中斷,停電,大人也無法下山,也沒有電視可看,反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上課輔,這些都來自於時間的優勢。
雖然在地居民的程度未必高,但是博幼會定期且持續的培訓,不是 1、2 年,而是長期且持續的培訓。當課輔老師多久,就培訓多久,培訓一個素人老師 3-5 年以上,每週或每月定期培訓,難道還無法教簡單的英文與數學嗎?不僅這些老師可以在偏遠地區有一個兼差的機會,可以照顧家裡的小孩與長輩,不必到外地工作,同時也可以教自己的小孩。大人的能力提升了,小孩的能力自然提升;同時,大人開始讀書之後,小孩就沒有理由不讀書了。
另外一項附加價值就是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社區媽媽有收入,經濟就會稍微改善一點,且大人的能力提升,就可以在家教自己的小孩,小孩的學習狀況就會更好,親子關係也能改善,小孩也較能把父母當作典範來學習。大人小孩一起讀書,社區整體的氛圍就會不一樣,社區就會產生質變。
雖然我們能找到的課輔老師沒有接受過師資培訓,也沒有教師證、沒有經過嚴格的資格篩選,更沒有大學畢業,但是,他們卻有「時間」。有時間,就可以定期且持續的培訓,有時間,在地居民就可以學會如何教自己的小孩,有時間,就可以陪孩子一路長大,可以一直關心與協助偏鄉孩子,可以示範給孩子看什麼叫終身學習,可以讓社區媽媽與爸爸獲得孩子與自己的認同。
所以,你認為偏遠地區需要的師資條件是什麼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