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NPOst 公益交流站主編葉靜倫:「社群經營就像談戀愛」

名稱:桃園 NPO 知識學院──105 年桃園市非營利組研習訓練

日期:南桃園場/9 月 3 日(六);北桃園場/9 月 7 日(三)

時間:08:30-16:30

地點:南桃園場/松鶴會館 3 樓;北桃園場/桃園市婦女館 302 室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社會局、桃園市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

承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講者:葉靜倫|NPOst公益交流站主編

主題:公益組織與社群經營

 

社群經營是很多公益組織的難題,在新時代與新媒介軟體層出不窮之下,非營利組織對網路社群非常陌生,難以擴大影響力。也因此,桃園非營利組織知識學院,邀請任職於 NPOst 公益交流站的葉靜倫主編指點迷津,身為主編的她,讓 NPOst 這個公益媒體每月瀏覽量,在短短 3 個月內,從 7 萬翻倍到 15 萬。

做善的事,然後把善的事「做對」

分享公益社群經營前,葉靜倫先定義公益。每個人對公益的想法都不同,但對她而言,公益是「做善的事,然後把善的事『做對』」。藉由比較「善」與「好」,她更深入的討論善的意義:「在這個世界上,只要不偷、不搶、不放火、不殺人,很容易就成為一個『好人』。但善,處理的卻是更深層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葉靜倫認為,行善的能力,來自於「人人皆弱勢」的事實。她舉例,自己有位同性戀朋友,雖然工作能力極佳、月薪上看 80k,但在性別認同方面卻屬弱勢,經常受到來自親友的嘲笑與大眾的不認同;又比如憂鬱症患者,身心狀況可能嚴重影響工作與溝通能力,在社會主流對憂鬱症如此不了解的情況下,憂鬱症患者承受了極大的身心壓力,在許多時候也成了弱勢。

DSC03639

每個人都是弱勢,與「行善」有何關係?葉靜倫溫柔解釋:「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會受一點傷:有的人傷在身體,成為身心障礙者;有的人傷在心裡,一般人難以察覺。但正因為每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弱勢,反過來看,我們都在某方面比別人多一些能力,我們都有機會、有能力幫助別人。」因此,葉靜倫說,「我心目中善的意涵是,抱著彼此平等的概念,真心的利他,並盡全力希望別人過得好。最重要的是,『善』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裡面有我們無可忽視的人性存在。」

而「把善的事情做對」,則是 NPOst 一直以來的使命。NPOst 公益交流站長期關注「社會安全網」,她表示,我們的社會建立了許多網絡來幫助弱勢,但有些網絡可能沒有辦法網住所有的人。以低收入戶為例,政府提供的低收入戶補助可能適時提供了幫助,但部分沒有資格領取補助的人,也許同樣需要資源。這時候,社福組織的介入便可補足政府網絡的缺口。而如何檢視社會安全網、如何幫助社福組織、NPO 有哪些不可取代的專業,正是 NPOst 積極與讀者討論的主題。

DSC03626

經營社群就像在談戀愛

談及公益社群經營,葉靜倫笑說:「經營社群就像在談戀愛。」並分享她與社群的「戀愛」門道:

遇見 → 了解 → 專一 → 製造浪漫

第一步,「遇見社群」就已經暗藏成功的祕訣。葉靜倫以 NPOst 為例,NPOst 的社群看似是所有關心公益的人,包括企業、政府、活動參與者、捐款人、NPO、社工、志工、街友等,這樣數下來,社群好像非常多。然而她提醒:「如果你一直在跟普羅大眾說話,你等於沒有在跟任何人說話。」因為,唯有確定主要社群,才能了解社群,並精確的訂出社群經營的走向跟策略。因此,經營社群之前,一定要先以自己的定位,篩出主要社群、剔除其他人。比如,定位為公益媒體的 NPOst,主要社群其實只有 NPO/NGO 工作者、社會企業、活動參與者等。

篩選出主要社群後,接下來便要「了解」社群,試著理解社群所關心的事情、在意的內容。葉靜倫說:「過去,傳統媒體的做法是專注做好自己的內容,把內容撒出去,再做讀者調查。但現在網路媒體的方法是反過來,先了解你的社群,以社群關心的事物為主題,去探究他們需要什麼內容。」而針對「了解」這個步驟,她提出「抬頭」與「傾聽」兩個大方向。

NPOst 公益交流站分析主要客群在意的事件,每個月關注不同議題。

NPOst 公益交流站分析主要客群在意的事件,每個月關注不同議題。

社群不只在網路上,實地拜訪更重要

葉靜倫強調,大家可能都以為社群就是在網路上,但網路世界其實不適合長久的交流。破碎化、片段式的溝通無益於長久、深入的理解,此外,所有的科技,最終都會回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回到人性,因此想經營社群,首先就必須「把頭從網路、手機中抬起來。」也就是說,相較於沉浸於網路對話與貼文操作,更重要的是實地拜訪。若無法一一拜訪,就試著定期辦活動,與社群見面,了解他們在想什麼、需要什麼。

透過拜訪與社群實際交流,傾聽社群需求,是了解社群的重要方法。「自從臉書、Line 出來後,大家都急著表現、急著說話,忘了傾聽,」葉靜倫開玩笑說,「現代社會中,會傾聽的人已經是保育類動物了!」過去的媒體總是不斷丟出資訊,讓社群自己吸收。現在的媒體,必須透過拜訪、傾聽,成為社群的共同體,和社群共同協作,完成某些事情。這也是「專一」的意義:了解社群,對社群專一,為他們創造出專屬的、獨一無二的內容。

有一個專屬的「家」,才是王道

「專一」的另一層意義,在於把自己的官方網站做好,為你的社群擺好東西,讓他們一進網頁就能流連忘返。很多人以為臉書是目前最夯的平臺,便把所有的傳播籌碼都壓在臉書上,然而葉靜倫舉了一個自家貓咪走失的例子,強調除了尋貓啟示中所有的資訊務必清楚、俐落,尋貓啟示應該貼在哪,「選對正確的傳播工具與管道」,也是一大重點。

一般人可能會將尋貓啟示放到目前最夯的臉書平臺上,但葉靜倫說:「我把尋貓啟示貼在臉書上,過幾天連遠在非洲馬拉威的朋友,都透過轉發知道我的貓走失了,前來慰問我。這看似傳播得很遠很廣,但,真的有用嗎?」她接著秀出一張電線杆照片,說:「想要找回我的貓,貼在走失地點附近的電線杆或許比臉書還有用。」

1677b57d

葉靜倫以此解釋傳播媒介的重要性,臉書雖然是目前最多人使用的媒體,但不代表可以不顧其特性的胡亂使用。更何況,臉書還有演算法的問題,三不五時就修改演算法,讓我們好不容易打好的貼文消失在茫茫資訊海中。想要擺脫演算法綁架的最好方法,就是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官網:「如果你很忙,就只選一個媒介做,例如把臉書好好的經營好。但除此之外,一定要有個自己的『家』,把流量從臉書上導回你的官網去。」

除此之外,她也推薦電子報:「不要以為電子報已經退流行了!如果你的社群平常也不上臉書,很少主動搜尋你們,那麼電子報是最好的方式,因為它可以把資訊直接送到對方眼前。」但使用電子報時,也要注意分眾跟分群組,她舉例,你手上的社群名單可能有高階 NPO 主管,也有基層 NPO 工作者,以及其他各種不同的受眾,區分出需要的個別資訊分眾寄送,才不會讓電子報變成令人一看就想刪掉的騷擾信。

最後的「製造浪漫」,就是去思考自己能夠為社群做什麼。幫助社群連結其他社群,為他們連結資源、創造關係,「做個好媒人。」葉靜倫說:「不要擔心給出了機密的資訊,因為你有一天也會需要別人為你連結資源。」

photo-1461532257246-777de18cd58b

社群的黏著度,比人數更重要

找到社群、了解社群、專一、製造浪漫,說來簡單,但許多組織可能還是會困在「人都跑到哪去了?」的疑惑中,時常聽到這樣的狀況:「我的組織粉絲團有 10 萬粉絲,但辦活動的時候都沒有人來,發文的時候都沒有人按讚、沒有人分享,人都跑去哪了?」葉靜倫解釋,人之所以都跑去別的地方了,是因為我們沒有跟社群互動。如果我們不曾邀請社群分享自己的感受、不曾要求他們關注,那這 10 萬人可能就只是按個讚就走的粉絲,而非黏著性強的社群。

而加強社群黏著度的方法,葉靜倫提出「推組織」、「辦活動」與「做議題」三種方法。推廣自己的組織容易理解,而辦活動則是強調實體討論、面對面交流的重要。但做議題則需要適宜的態度:「如果你永遠都只是告訴別人自己在做什麼,別人不會理你。只有告訴他們自己可以幫上什麼忙,他才願意關注你。」因此,做議題除了與社群一起討論他們關心的事,更要告訴社群這個議題跟社群本身有什麼關係、為什麼重要、了解議題對他們又有什麼好處。

photo-1432888622747-4eb9a8efeb07

做全部的事,不如做擅長的事

活動的尾聲,葉靜倫提醒:「做擅長的事,比做所有的事更重要。」她說,NPO 經常因為缺錢,習慣什麼都自己來。想做一張海報,寧願自己花一整個下午研究 Photoshop,然後畫出一張不完美的圖,也不願意請專業的人設計。她一語中的提醒:「所有的事情,不是花錢,就是花時間。與其花時間去做別人的專業,不如花錢,讓專業的人幫你做事。」況且,專業需要長年累積,以設計師為例,絕不只是熟識繪圖工具那樣簡單,設計真正的專業,在於多年的美感訓練。「找你擅長的事情做,」葉靜倫說,「那些你不擅長的事,略懂就好。」

李 修慧

臺大中文系畢業。寫詩、散文,喜歡文學、美。 想用文字軟化生硬議題,用文學延展有限生命。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