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自律,如何自律?──專訪公益自律聯盟祕書長陳琬惠
「紅十字會財報透明、資訊公開,但每牽扯到黨政金流就會拿出來再吵一次,」電話上,臺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祕書長陳琬惠一字一句清楚確實:「在我看來,政治性的爭議比專業性的問題大得多。」
撇開政治不談,紅十字會事件冷飯炒不停,暗藏的是捐款人對捐款組織的「信任」危機。「所謂『信任』,牽涉到你選擇用什麼方式投入『善』這件事?」大部分的人沒有能力了解並參與複雜的救災過程,於是選擇用捐款方式投入。「當你在捐款時,是不是就選擇信任了這個組織?你是否做足了功課,知道它值得信任?如果沒有,為什麼要跟著懶人包和八卦版開罵?」
「921 地震後我體會很深,整個捐款市場變得非常低迷,因為公益組織失去了公眾信任。」在陳琬惠看來,臺灣在 921 後雖然對公益團體的監督開始一步步脫離謾罵,許多人開始懂得尋找公開透明的資訊,但即使如此,還是有很多人沒有能力或懶得針對要捐款的組織做事前了解和調查。
「這是雙方的義務問題。」陳琬惠說:「公益組織有義務在募款時說明錢會用到哪裡,捐款人也有責任在捐款前了解組織是否可信。」
公益自律聯盟的原則是「自律」而非「他律」,要求所屬成員──例如紅十字會──自主揭露財報與工報(工作報告),其核心意義就是要讓資訊透明,並且公開接受責問。「如果財報中的某個項目比例,跟過去的稽查點相較超過 20%,我們會要求他們說明清楚。」
「現在不比 921 了,如今的資訊的管道和傳播速度非常快,你隨時都可以打電話、傳訊息,針對他們的財報與工報提出質疑,我們也會要求他們不能迴避,要做出清楚的說明,這才是資訊透明的意義。」陳琬惠說:「而紅十字會至今都沒有迴避對話,會長王清峰不斷在社群和媒體上回答公眾提問。」
除了要求財報公開,聯盟每年也定期複審財報,同時開設盟友限定的課程,以工作坊的模式刺激大家互相討論管理與成效,並且定期要求聯盟成員自評填寫責信指標。
無論是否為政治操作,根據紅會最近期公開的 103 年財報,88 風災至今依然有 8765 萬元的保留款,高雄氣爆還有 1 億 6388 萬元。
「保留款是必要的。」這概念過去在 NPOst 已有專文討論,「我認為這之間沒有專業上的問題,除了政治考量,就是樹大招風。」陳琬惠直指:「現在提出來的有太多都是攻擊。」
那麼專法存廢究竟何解?「捐款的討論和專法要分開來看。」自律聯盟的立場傾向修法,讓募款歸公益勸募條例管轄,專法則從臺灣民間救災單位的代表立場來考量存廢。
「紅十字會專法其來有自,與國際間紅十字會的依存也並未完全消失,這件事不能只淪為政治操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