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小額捐款到底該不該有下限?

 

編按:

NPOst 日前刊出褚士瑩專欄「每個月只捐 120 元,不行嗎?」,有讀者留言回應表示極不認同。基於褚阿北非常難相處(!),於是有了這篇回文。NPOst 不站在特別哪一種立場,只是持續歡迎大家討論

很不認同的讀者 general12342

很有趣的回答,但是很奇怪的邏輯,請問您真的是 NGO 專家嗎?

  1. 非營利組織的募款成本是固定的,尤其是成本比較高的會計師稽核和專員訓練,如果少了 120 元還要付出一樣的募款成本,按照您的邏輯,小額募款全部消失的話組織反而省錢?
  2. 長期小額捐款比一次性大額捐款有意義,因為固定小額捐款可以編列長期計畫預算,一次性捐款對於組織來說無法預測,也無法事先規畫如何運用金錢,只能用在臨時性支出上。如果大家都選擇一次性捐款,對於組織來說預算更難做,也很難做比較長期性的規劃。
  3. 固定小額捐款對於組織的意義除了錢以外,還有「支持者」的用意。這些支持者代表組織背後的力量,也是 NGO 在做政策推廣或遊說行動時的重要本錢,結果被你說得超沒意義,好可憐。
  4. 綠色和平 500 元為底線是募款策略,並不是真正只能捐 500 元以上,目的是讓捐款者有一個內心基準。不過你要捐 120 元他們當然不會說不行阿,不然你可以試試看。

褚阿北:

首先我要抱怨的是,為什麼沒有登記實名的使用者,可以讓人匿名隨便發言呢?我最討厭這種網路平臺了!不過這是 NPOst 的錯,不是你的錯。

你的錯,在於不幸接受似是而非、承襲臺灣 NGO 組織代代相傳的老古板觀念,老實說我很常聽到。

阿北主頁

你說小額捐款比較能做預算規劃,好像對。但我的建議是能夠累積一年份再捐,這樣可以減少雙方成本,每年固定捐一次 1440 元,跟每個月固定捐 120 元,對於組織年度計畫預算有什麼差別?為什麼過小的金額每個月捐一次,比較可以規劃預算?

你可能會說:「因為可能每個月會有幾百個人都固定捐 120 元,這樣不就很多了嗎?」

錯。

理論上組織越大,接受的捐款越多,平臺跟處理金流、物流的固定成本分攤當然就越小,但是從來沒有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這點無論營利事業或是非營利組織都一樣。

以美國超市來說,根據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PwC)三位資深顧問最近發表的一份報告「為零售業的最後一哩導航(navigating retail’s last mile)」指出,建立一個模型來分析 23 筆美金 100 元的超市購買消費,傳統超市的成本是 21 美元,其中 19 美元花在人事管銷。如果變成顧客網路預訂後到實體店面取貨,處理 100 美元雜貨的成本不但沒有減少,甚至增加到 32 美元。可是如果是純粹的網路商店,成本可以降到 19 美元,是三種模式中最低的。

NPO 向個人募款,其實本質上就是一種零售,所以小額捐款當然有一旦低於某個金額,就會失去意義的底線。這樣想好了,超市處理 100 筆 1 元美金的營運成本,跟處理 1 筆單筆 100 元美金的店頭成本跟後臺成本,當然完全不一樣,就連同樣單筆 100 元美金的消費,不同「通路」的成本就有 19 元跟 32 元的差別,所以絕對不是「加起來同樣是 100 塊」就好。

但是超市會不會拒絕客人買 1 元美金的東西呢?當然不會。

至於「小額捐款表示對組織認同,本身就很有意義」,身為捐款人,這樣想也未免太抬舉自己了。

舉個例子,這 20 多年來,每次只要回臺灣,我都至少會去永康街的太興燒臘吃一次飯。有一次,同行的友人不識好歹跟火爆脾氣的老闆說:「褚士瑩在你這裡吃這麼久的飯,真是好客人!」老闆聞言刀子一剁,鼻孔哼氣:「好客人?呸!如果我開店就靠他每年來吃幾次飯,我早就倒店了。」我真是太欣賞這個老闆了!

一個 NPO 組織也是,無論大小,如果不顧現實的把「認同」當做資產,那麼還是趕快解散比較實際,因為這種不現實的想法,在商業機制下是完全經不起考驗的。實際上,那種會把「我們做這件事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掛在嘴上的人,根本是踩到我的死穴。

如果一個 NPO 僅靠個人捐款營運來維持,且組織也無法精算每募進帳 100 元的處理成本是多少,也沒有意識到該如何向小額零售業取經,以做最符合商業效益的募款管理,那結果只有一個,也只應該有一個,那就是「倒店」。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不是什麼 NGO 專家,只是一個長期的 NGO 工作者,我的希望是看到非營利組織不只做對的事,而且把對的事做好。

如果還不服氣的話,歡迎使用實名,我們還可以再吵哦(真心大歡迎)。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