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每個月只捐 120 元,不行嗎?

1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每週六晚上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28 歲捐款人:

阿北,我每月捐 120 元給育幼院,會不會太少?我覺得很有罪惡感,可是我不想捐更多了。

精神分裂的褚阿北:

每月 120 元,不但太少,而且太多!(咦?)

阿北主頁

120 元太少了!

定期定額的小額捐款雖然很值得鼓勵,但成本的問題你想過嗎?(戳太陽穴)跨行轉帳手續費,120 元的捐款,每次手續費就要 15-17 元,雖然感覺好像沒多少,但單筆不超過 200 萬的轉帳手續費統統是 15 元,每次捐款有 1/8 花在銀行轉帳,這……

「可是我都用信用卡啊!」就算是信用卡,你的捐款到捐款單位時,已經被發卡銀行收取 2~3% 的金流費用,雖然銀行超勢利,怕大戶跑掉會收少一點,但育幼院不是大戶(是大戶就很奇怪了呀),應該完全沒有談判空間吧?

非營利組織的募款成本其實很驚人。比如我們常在路上遇到「募款專員」,組織除了要付他們底薪和獎金,還要支付募他們的訓練成本,以及辦公室的房租水電、網路平臺架設與管理費,再聘用專人處理每一筆捐款,以及捐款授權書成本、定期請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公正第三方的徵信費等。越小型的機構,這些行政支出的比例相對越高,你匯進去的捐款分攤扣除後剩下可用的金額,搞不好已經不到最初的一半!

以「綠色和平」在臺灣為例,雖然網站上說:「每筆捐款都來自捐款人的理念支持,原則上不會有捐款金額限制。」但點進捐款頁面,就會發現定期定額的每月捐款最低其實是 500 元起跳!現在兒童保護的「兒保之友」定期定額也是每月 500 元(雖然還有「助養人」每月 300 元選項,但屬於非特定用途),我們可以說,定期定額捐款在臺灣的「最低消費」已經悄悄從每月 100 元拉高到每月 500 元了!

預算有限但還要用行動支持非營利組織是很讚的行為,但勸你自己每個月存 120 元在小豬撲滿裡,等存到一年有 1440 元的時候一起捐,總可以吧!(嗎)

378161995_997b17ee34_o

120 元太多了!

這個問題裡還有一個爆點,讓我比金額更在意,那就是──

錢可不可以不要捐育幼院!(大吼)

雖然臺灣現行還有 60、70 個育幼院,但我還是要勇敢(深呼吸)的說:機構式的孤兒安養早就過時了!(顯示為激進派)

集中教養式的機構崛起,跟世界大戰後突然出現大量孤兒有關,但如果不是這種大型殺戮的戰後重建社會,根本不應該有長期性機構式的孤兒院。

大多數的孤兒,在原本的社區中多少都會有其他親人,只有當這些親人無力多餵養一張小嘴時,才會將孩子送到孤兒院。所以我們可以說,真正把孤兒送到育幼院的原因,多半不是因為「父母死亡」,而是因為「貧窮」。

育幼院的存在,像一塊磁鐵,把許多原本可以待在原生家庭的孤兒,招收到機構去集中教養,孤兒院之間彼此競爭,越多孤兒,機構越大,意味著能夠用來募款的「人頭」越多,然而各種研究報告和證據都已指出,育幼院越大型、越糟糕。

當然,育幼院的愛心未必不真誠,我想說的是,通往地獄的路,往往是善意的石頭鋪成的。家庭式的照護,才是真正符合效益和時代潮流的方法。

這個時代需要的,是提供原生家庭需要的金錢補助及社會福利資源,讓失去親人的孩子能繼續留在家庭體系裡,而不是將之從原本的家庭、社區中連根拔起,送到遙遠的地方跟完全陌生的人,在脫離家庭結構的機構中成長。

事實也證明,許多這樣的育幼機構出來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發展上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十多年來我在緬甸進行教育計畫及學齡前兒童發展計畫的主要合作夥伴,無論是「聯合國兒童基金」(UNICEF)或來自英國的兒童權利保護組織「Save the Children」,都強調傳統機構式的育幼院迫切需要轉型。反觀臺灣,卻似乎沒有聽到太多反省和改變的聲音。(還是我沒聽到?)

我們該做的不是贊助育幼院,而是跟育幼院一起努力讓他們從人類社會中消失,變成家庭式的教養。捐款給集中教養式的傳統育幼院,別說一個月 120 元,一個月 1 元我都覺得太多!看看「娜姐」瑪丹娜在馬拉威的 Home of Hope 育幼院,就是一個快速從集中型的教養機構,轉型成家庭輔助型態發展機構的好例子。

所以 120 元捐育幼院真是太多又太少!而且下一期我一定不要回答這麼多,因為稿費是固定的!(NGO 工作者也要很務實)

阿北 (1)

【阿北私會所】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