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那 1%,打造一個不需要慈善的世界
編按:
NPOst 日前編譯《紐約書評》作者邁克爾‧梅森(Michael Massing)的觀察(上)篇與(下)篇,討論了全球前 1% 的慈善富豪如何透過大型基金會及捐助慈善組織而影響你我的生活,本篇可說是這兩篇的番外總整理。
另可推薦延伸閱讀 Naomi Klein 的新書《天翻地覆》第七章<沒有救世主:綠色億萬富翁不會拯救我們>,討論了 NGO/NPO 將希望寄託在慈善富豪身上的災難。NPOst 將於 2 月 25 日下週四的講座中,詳細討論大型企業與 NGO 聯手的利弊,並於近日刊出《天翻地覆》第七章書摘。
近年來,全球新興的億萬富豪逐漸改變其捐款模式,由傳統的捐贈給慈善團體,轉變成自己成立基金會或慈善團體。早期美國有洛克菲勒基金會,近期最知名的即為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和其妻子共同創辦的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過去 15 年,美國資產超過十億美元(約 334 億臺幣)的基金會數量翻了一倍,總數已經超過 80 間。這些基金會以其龐大的資金、技術和人脈,從事自己關注的扶助或倡議行動。
這樣的現象,在公共領域引發不少討論,有人樂見其成,也有人以「慈善霸權」的概念,提出許多批判。這些豐富論述無法一一細數,本文試著簡單彙整一些方向,讓讀者能大致掌握此爭議的主軸。
富可敵國卻無人監督的慈善基金會
慈善基金會內部多半還是科層制度,且由主要出資者掌握大部分的權力,並決定組織的政策方向。對於一個以公益慈善為理念的組織來說,無法在內部組織上貫徹民主原則,讓人感到些許失望。
這個問題延伸出來的是基金會的資源配置、各項專案的發展,以及工作內容等,均欠缺外部民主的參與與監督。當然有人會說,出資者的錢他愛怎麼用沒有人管得著。不過,以蓋茲基金會來說,有資料顯示,其總資產超過 650 億美元。如果蓋茲基金會是一個國家,其 GDP 將在全世界排名第 65 名,真正是「富可敵國」。這些資源如果投注於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很可能大幅改變其社會的面貌。
況且,不論是投注到教育、醫療、公衛或是基礎建設等計畫,都是屬於公共領域的事務。而這些資源的投置跟計畫執行,卻完全沒有任何民主,或是公共參與的機制。慈善基金會並不對公眾負責,也不受公眾監督,僅需對其出資者負責。
以蓋茲基金會來說,因比爾.蓋茲認為基改作物將是第三世界農業的救星,於是不僅於 2008 年贊助了推動基改作物的非洲農業技術基金會(Africa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Foundation, AATF)4700 萬美元(約 16 億臺幣),亦投資惡名昭彰的孟山都公司(Monsanto),研發節水玉米等基改作物,希望能藉此「解決非洲糧食危機」。此舉雖然遭遇許多批評的聲浪與抗議,但這些意見顯然無法影響蓋茲基金會的運作。
來源不善的善行基金
事實上,因為捐款慈善組織可以部分抵稅,所以當億萬富豪將其企業收入或財產捐贈給自己旗下的慈善組織時,必定有一部分資金原本是屬於國庫的稅收。據估計,美國每年約有400億美元(約1.3兆臺幣)的資金,藉由慈善捐款從公共財政轉移到慈善組織中。這些錢本來都應該在(儘管令人不滿意的)民主機制中,被討論,以及使用於公共開支,如今卻變成了慈善組織,或是億萬富豪私人基金會可自由支配的資金,迴避公共介入與監督。
另外,億萬富豪的財產來源,也不乏倫理爭議。例如 2015 年被《福布斯》雜誌評為全美國最富有的華頓家族,其旗下經營的沃爾瑪連鎖量販店,就以壓低勞工薪資,禁止籌組工會、還有一些環境爭議而聞名。華頓家族同樣也成立了沃爾瑪基金會,主要投資於教育領域。
創辦開放社會基金會(Open Society Foundations)、推廣民主理念的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更是知名的金融炒手。一般認為,索羅斯帶領的金融集團於 1997 年對泰銖的攻擊,引發了 1997 年的亞洲金融風暴。金融風暴造成亞洲各國包括泰國、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韓國的經濟動盪,其中印尼盾的幣值更於一年後下跌了高達 83.4%。索羅斯等金融炒手大賺其錢的同時,亞洲上萬公司破產倒閉。許多人的畢生積蓄化為烏有,印尼的失業人口更增加至 2000 萬人。
良善的國王,是貧富差距的因還是果?
過往對於非營利組織的研究,較多著重於成效與影響,較少探討這樣一種由大型慈善基金會主導的模式是否恰當。如果慈善基金會的「成效」頗佳,是否就沒有問題了呢?基金會是否反而取代了某些政府應該發揮的職能?這樣好嗎?
慈善基金會在運作上,以及資源配置上的不民主,仍舊是需要思考的問題。此外,基金會也帶著出資者本身的意識形態與政治立場,我們是否接受由這些「良善的國王」來主導公共政策的方向跟資源的安排?
同時,大型慈善基金會崛起的背景,來自於越來越多億萬富豪的出現,而億萬富豪的增加,也象徵著全球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日趨嚴重。財富分配不均,或是貧富差距擴大,本身就會產生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然後,億萬富豪們再來試著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這似乎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兩千多年前的箴言,今日仍舊有其價值。或許試著打造一個沒有億萬富豪的世界,一個不再需要慈善的世界,才是我們可以努力的方向。
2月選書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
作者:娜歐蜜.克萊恩 Naomi Klein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31日
購買連結
為什麼地球以暴衝的速度持續暖化?
為什麼環保運動努力數十年卻成效有限?
為什麼換裝節能電器卻無法減緩暖化速度?
為什麼再生能源始終無法替代化石燃料?
氣候危機如何帶給我們更公平的經濟制度和更美好的生活?
──所有關於氣候危機的解答,都在這本書中!
2月講座
公益爆米花#32|從捐款人到大企業,非營利組織的責任困境
●活動時間:2016 年 2 月 25 日(四)晚上 19:00-21:00
●講座地點:Impact Hub taipei(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 265 巷 3 號 )(捷運科技大樓站步行 3 分鐘)
●邀請講者:
賴曉芬|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
趙家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台大環工所博士
●報名連結
●FB活動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