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沒告訴你的事:臺灣學生為何要氣候罷課?

圖/轉載太報 照片綠色和平提供

文/徐子晴  太報

「大人們,請對氣候變遷負責!」今年 3 月 15 日是一個很特別的星期五。瑞典 16 歲女孩桑柏格(Greta Thunberg)發起氣候罷課,全球有近千個國家學生在這天共同響應,臺灣不少學生也自主加入罷課行列。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學生中,有超過一半住在中部。為什麼這些學生不好好念書,要出來表達對環境的關心,以及對大人們的抗議?

根據國際氣候組織「德國監測」(Germanwatch)公布的 2018 全球氣候風險指數(Global Climate Risk Index)報告,臺灣的氣候風險竟然高居全球第 7 名,和 2017 年排名 51 名相較,大幅提升。報告分析,臺灣在 2016 年 1 月曾出現罕見的低溫,又遭到 6 次颱風的襲擊,包括重創臺灣的莫蘭蒂和梅姬颱風,造成重大死傷及經濟損害。

臺灣距離氣候變遷帶來的危險,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遠。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凱婷分析,近年極端氣候影響非常嚴重,各地出現熱浪或颶風,對環境影響深遠,台灣更是遭受重創。然而,臺灣政府卻沒有相對積極的作為。根據 2018 年德國監測公布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臺灣竟是全球倒數第 5 名。

圖/UNICEF HK

臺灣學生為何響應罷課?原因其實是這個

張凱婷指出,臺灣的學生熱烈響應氣候罷課行動,背後的意義代表年輕學子們對臺灣環境和自身權益意識的崛起,站出來爭取世代正義。參與的學生大多是高中生,甚至有小學生,他們的年紀在社會上並未有很多發聲權和選擇權,但卻選擇用各式各樣的行動響應氣候罷課;包括午休時間短講、赴總統府前靜坐等。這反映出「大人們」為環境付出的努力、做出的選擇和決定,孩子們認為遠遠不夠。

全臺響應氣候罷課的學校來自各地 7 所學校,其中有高達 5 所學校位於臺中、彰化,恐怕與中部空汙問題嚴重息息相關。張凱婷說,在罷課當天有小朋友表達,他只要一呼吸,身體就會不舒服。臺灣空汙愈趨嚴重,大眾對此問題容忍度愈來愈低;尤其是中部的民眾,特別關注此議題,無論大人、小孩,已開始意識應追求更好的居住環境,各大企業和政府都應有相關作為改善空汙。

此外,去年底 9 合 1 選舉綁公投,就有 3 項公投與能源議題相關。張凱婷認為,從這次運動,也可以發現民眾愈來愈關心能源議題,有可能翻轉過去「要核╱非核」單單二選一的刻板印象,撐出了討論發展再生能源的空間。臺灣擁有良好的條件發展潮汐、風力以及太陽能發電,且再生能源技術持續進步發展,臺灣未來有更多能源的選擇。

臺灣教育升學導向 學生可以從這件事起關心環境

張凱婷也鼓勵這些願意站出來的學生,即使還不能用選票監督政府,仍可以持續支持和關心環境議題,將一次性的行動變成更大規模的串連。若是真的沒有時間,也可以多和身邊的朋友、家人討論交流,讓更多人關心這些議題。她也呼籲,學校和家長也應採取開放的態度,讓他們相信持續關心公共議題,是必要且正確的事情,臺灣的未來才有更多可能性。

臺灣教育總以升學為導向,幾乎不見環境教育。環境資訊中心主編彭瑞祥表示,環境智識等「理性」層面,可以透過一般課程學習,但小孩對環境感受力等「感性」層面,則應從小培養加強。

圖/Pixabay License JerzyGorecki

環團建議:長期體驗重於分數 學生可練習分析解讀數據

彭瑞祥建議,學校在課綱設計上,可以增加體驗自然課程,親近蟲魚鳥獸、認識並觸摸植物;甚至也可以從食農教育做起,種植糧食、親手揉麵團等,或是在元宵節時教導學生用白蘿蔔挖洞做燈籠,這些都是讓小朋友更能感受環境的一環。

不過,對於臺灣教育過於重視「分數」,他也建議,教育者不能對學生體驗的「成果」做出任何評價,而是注重分享討論,和學生互動並判斷適合哪種類型的環境教育,這些應該長期累積,而非一堂課、一學期就結束。

至於年紀較大的國中、高中、甚至大學生,彭瑞祥則說,現在臺灣政府的資訊開放程度愈趨透明完整,甚至連原始的空氣觀測數據都可以從網站上看到,建議關心環境議題的學生可培養尋找資料、解讀資料的能力,或是向相關民間團體請教,透過當志工、實習等方式,增進解讀環境資料或是歷史資訊的能力,也可為監督政府在環境議題的團體注入新活力。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