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是照顧也是剝奪?徐瑜:「期待兒少安置不再是條荊棘路。」

陳綢兒少中心及家園主任徐瑜。攝影/Jason Yeh

活動名稱:信任,讓好事長出力量 Forging Trust/2017 NPOst 年會

日期:10/20(五)

時間:13:00-18:30

地點: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 101 廳(臺北市中正區徐州路 2 號)

主辦單位:ADCT 社團法人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我的工作經常得陪孩子上警局,當孩子們做錯事的時候,當事人或警察大多希望我們踹他一腳,或是巴他們後腦杓,但我們不可能這麼做做錯事情跟他應該被羞辱是兩回事,我們應該跟孩子談的是他做錯事的原因,或是下次他再做錯事的時候,該如何做對。」

在 NPOst 公益交流站 2017 年會上,良顯堂基金會陳綢兒少中心及家園主任徐瑜以「兒少安置的荊棘路」為題,道出臺灣在兒少安置上的問題與困難。她表示,今年很多兒少安置的問題紛紛浮上檯面;在「一例一休」等法規的影響下,所有的安置機構在人力、經費上其實都面臨很大的危機,連帶的委託單位也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不見得有能力或有時間去篩選這個機構到底適不適合孩子,最後的妥協就是「有地方放孩子就好」。

攝影/Jason Yeh

錯把安置當矯治,兒少安置的功能在於照顧 

徐瑜感慨的說,臺灣社會的氛圍總急著想去處罰做錯事的孩子,導致孩子沒有好的選擇空間、更不相信大人會接納他。她指出,這是一個惡性的互動氛圍,「反之,當孩子認錯、並且有重新把事情做對的空間時,信任才會開始建構。」就像全球最大的 NGO BRAC 的執行長法茲雷爵士(Sir Fazle)所說,不是每件事情都要做對,重要的是,做錯的時候把它變成學習的機會。」(參考:賦權貧困者之前,先賦權給工作者/世界前 50 大領袖 SIR FAZLE 來臺報導

攝影/Jason Yeh

「主任,我把孩子帶到你們機構半年了,可是他的壞習慣怎麼還是這麼多⋯⋯」接受到委託單位這樣的質疑,徐瑜不以為然的回應,「你真的認為半年裡,就可以處理完這個孩子過去 15 年的生命經驗,或是他沒有被好好發展的部分嗎?」她語重心長的說,其實在安置機構裡,最主要的核心還是照顧

錯把安置當成矯治,就是我們在專業工作裡最大的困擾。」徐瑜說,其實在照顧的現場中,光是要了解孩子的生命經驗、過去發生了什麼事,進而穩定孩子現在的生活、處理此時此刻的危機,就需要非常多的時間。

缺乏社會資源支持,安置是照顧、也是剝奪

徐瑜指出臺灣兒少安置實質上的窘境。在社工匱乏的狀況下,願意進入安置機構的專業人員更少,面對這群曾經受過傷、或在警戒性高的狀態下進入機構裡的孩子們,社工們過去受的很多專業訓練與累積,其實都不足以應對,更不用說剛進入安置機構的新手社工們。

雪上加霜的是,目前委託單位給每個個案的委託經費大約是 18,000 元,但實際上以徐瑜任職的機構來說,照顧一個孩子的成本實際上約為 48,000 元,中間 3 萬元的落差盡皆由機構承擔。徐瑜進一步表示,陳綢兒少家園目前大約有 50 個孩子,每個月虧損其實相當嚴重。她灰心表示,社會支持就更不用談了。社福、司法與教育、警政甚至整個社區等,對這些孩子其實都存著一些迷思,孩子們因此在就學、就業甚至社會參與、社會互動上,經驗都很匱乏。

攝影/Jason Yeh

「對孩子來說,會覺得安置既是照顧、同時也是剝奪。」徐瑜拿電視劇《麻醉風暴》來舉例,麻醉師的工作重點並非(只)在於怎麼麻醉,而是如何使患者「清醒」。同樣的,安置工作的重點也不(只)是教孩子怎麼活著,而是讓孩子得以「回家」,讓孩子回到社區裡有能力自立。徐瑜強調,這其實很難,難在孩子進入安置後,其實鮮少有人能花心力陪伴、照顧他的原生家庭,他所屬的社區也沒有因此變得友善,那安置結束後,究竟要怎麼把孩子送回家、送回那樣的社區環境?對專業人員來說,有心卻乏力的困難重重,同時面臨無兵無糧卻必須要打勝仗的狀況,機構究竟該怎麼辦?

兒少安置究竟在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

徐瑜反思,「兒少安置」到底是在解決孩子的問題,還是社會的問題?它難道是為了把「難搞」的孩子帶走、「丟進機構裡」的機制嗎?

面對這群身心受創的孩子,徐瑜說,很多人支持他們,但也有不少責備。責備孩子犯錯,是因為監獄不夠大、法律不夠嚴格;她反駁,法律寬鬆,人民就會選擇犯罪嗎?徐瑜進一步表示,這不是法律問題,是社會問題,包括人人口中的「廢物家長」其實也都是受害者,正因為過去沒有受過足夠的教育來處理這些問題,這些家長才會把孩子關起來,沒有能力解決困境:「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同時存在在社會裡,給他們教育跟協助是更要的。」

攝影/Jason Yeh

徐瑜期待,有一天兒少安置可以不再是一條荊棘路。「一個社會的改變,不是某些人做了很多,而是每一個人都做了一點。」她呼籲,無論是就業、就學還是社會互動,大眾能給這些孩子多點機會、多點相信,相信他們有長大長好的力量,又或者在現實生活中,當這些孩子在社區裡犯了錯時,不再談縱容,而是給社工或安置機構多一點時間與資源來做輔導與訂正,讓孩子相信社會願意接納他們,並且透過這個相信,來創造一個美好的互動未來。


延伸閱讀:

「老師妳人挺好的,為什麼要來這裡給我們糟蹋?」兒少安置的酸楚與掙扎

遭爆性侵之安置機構少年:「寧願被丟到感化院上手銬腳鐐,也不願待在那裡被拳打腳踢。」

誰才有資格被愛?誰又活該被打?/暴力安置機構少年甲採訪後記

NPOst 議題專欄:安置機構困境解析

作者介紹

林郁倫

NPOst 特約記者。相信文字是有「溫度」的力量,力量累積說書的實力,「說好一件事、完整一個故事。」進而加溫社會、擁抱這塊美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