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界的灰色金庫:衝動型零錢捐款去向難追,不如長期關注所捐團體動向
編按:
根據曾與便利商店合作放置捐款箱的社福團體表示,每個月來自大型連鎖超商零錢捐的收入可以高達千萬元。然而,這種「隨喜捐贈」不僅無所憑據,且多數人買完東西、隨手把零錢丟進旁邊的捐款箱前,卻不曾注意過捐款箱的放置單位(募款單位),才因此頻頻出現「不經意間竟然捐助了與自己立場完全相反的組織」等情況,還曾在 PTT 上引起嘩然討論。有人因此不願再隨手捐款,有人開始質疑小額零錢捐的去處與可信度。
也因此,見性福利基金會、心展物聯網與天主教新竹教區共同策畫,自 5 月初起,於遠東 SOGO 百貨新竹 Big City 館利用特製捐款箱,為教區內 18 個社福團體聯合募款(參考上篇報導)。此次透過「優化隨手捐」的流程觀察捐款行為,實驗至今可見,從實務上來說,衝動型的零錢捐款人對小額捐款的責信與否興趣不大,與其在乎單一筆的小額款項流向,不如關切自己所捐的組織單位為何、平常都在做哪些服務與倡議、其理念是否與自己相違背。
也因此,民眾與商家真正可以落實的,還是在捐款前與提供公益團體空間放置捐款箱前,對所支持的團體進行更多的了解,並於後續持續關注,方能對自己的捐款與支持善盡責任。
承上篇:買完東西隨手捐,千萬零錢去哪了?讓公益界的「灰色金庫」回到陽光下
由見性福利基金會、天主教會新竹教區、心展物聯網在遠東 SOGO 百貨新竹 Big City 館所堆動的「10000 位佳播天使募集中,一起守護桃竹苗」募款計畫,從 4 月底起跑,即將在 6 月底告一段落。這場老牌組織與新工具在地方大型賣場相遇的合作規畫,企圖要實驗民眾對於「小額捐款、公益責信」的價值,迄截稿前共計捐款人次 249 名、捐款數額 33400 元、掃描 QR Code 將捐款人資料勾稽回新竹教區的為 73 筆。
心展物聯網創辦人黃宸謙介紹捐款智慧機臺
此計畫原希望滾動「地方民眾支持地方社福」的共同守護精神,並且鼓勵捐款人留下珍貴個資,作為往後教區對捐款人情感聯繫與專案溝通的機會。但面對目前的實驗結果,過去已與心展物聯網合作 2 次的天主教會新竹教區社福管理暨研發委員會執行長陳文良難掩失落。
他指出,過去 2 次募款活動的成功,可能是因為在人潮聚集的園遊會中,民眾容易被現場氣氛與連動的獎品所鼓勵,因此捐款與提供個資踴躍。此次募款計畫則更勇於創新,在百貨商場定點 2 個月設置智慧機臺,並於假日安排工作人員輪值,直接與路過的捐款潛在對象互動,加強在地民眾對天主教會新竹教區的全盤了解。然而,在人來人往但非群聚的商場出入口,卻較難達到吸引人駐留的目的,單看捐款數額實非亮眼。
陳文良直言,現代人在生活中有太多需要決定的事情,在此次的募款企畫中,心展物聯網所推廣的智慧捐款機臺雖可透過替捐款人跑完完整的捐款流程,亦即上傳捐款數額至國稅局勾稽報稅。但對於一般捐款行為來說,其實小額捐款的數字並不足以讓報稅的稅率級距下降,因此對於隨機路過的小額捐款者而言,是否會因為一次性的隨意行為再接著主動透露個人資料,讓捐款與徵信同時完成,便「不是重要到需要決定」的事,這是「捐款人的日常」。
不同的捐款行為對應不同的責信標準
與丈夫、2 個孩子一家 4 口來百貨公司假日消費的陳小姐坦言,她的確被教區的工作人員所做的社福方案說明所打動,也覺得這個智慧募款的機器非常新穎,然而「捐款的數字實在很小,並不會想要再上傳自己的資料」;而另一位錢小姐則是過去新竹教區的工作人員,現在仍在地方非營利組織服務。她知道這次活動後帶著自己的好友一起來響應,她指出這樣新的捐款方式「符合年輕人的需求,可以回家後再決定要填誰的資料」,並且也不用在現場排隊「排到尷尬」,對於捐款責信她表示樂於支持。
「小額捐款要推動公益責信,這件事情是有難度的。」臺灣公益責信協會理事長余孟勳坦言,在社福界盛行已久的「零錢捐」,是小額捐款的濫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創世福利基金會的「一塊錢不嫌少,幫助植物人」。雖然對於社福組織而言,零錢捐是積沙成塔,但是對於個別捐款者而言,大部分是因為拿到太多零錢,覺得帶在身上麻煩,所以順手捐出去。
余孟勳說明,零錢捐與一般針對特定社福組織的捐款在驅動力上完全不一樣,比較是為了替捐款者「解決當下的麻煩」,捐款人在結帳時看見櫃檯上「剛好」有零錢箱、「剛好」可以解決帶著零錢走的麻煩,當他完成「投下零錢」的行為時,需求就已經被滿足。
「就心態而言,可以比擬為宗教捐款。」余孟勳解釋,捐款人在寺廟中投下香油錢,完成和神明之間的約定,至於廟方將怎麼使用這筆錢,這是廟方要和神明交代的事情,坦白說會在乎的捐款者並不多。當然,在越來越強調非營利組織也需要財務透明的現代社會中,這些細節中隱藏的魔鬼不容小覷,「但從捐款到責信之間,每一次的捐款動機與需求不一樣,同一個捐款者也會有很多不同的捐款行為,捐款人對於責信的要求與配合標準也會不一樣」。
組織拿了錢之後,在做什麼?
余孟勳進一步指出,零錢捐的捐款者可能只投了 10 元這種「當做丟了也沒關係」的金額,卻沒有想到有可能會累積成 10 億,這種不對稱的關係,讓小額捐款者不會認真考慮「責信」。也由於零錢捐所面對的是捐款者的碎片化,且主要捐款動機比較屬於「衝動型」,因此不會有人真的去追蹤財務報表,「就算我每一筆真的都開出收據,也不會有捐款人真的在意我做了這件事」。
更而甚者,除了碎片化的捐款者,目前大街小巷裡擺放在咖啡館、服飾店、炸雞店等不同店面的零錢箱,雖然為商家做出了良好的公益形象,但這些商家到底知不知道放置零錢箱的「公益團體」是何方神聖,也令人擔憂。「我就曾經看到反同志社福組織的零錢箱,放在同志情侶經營的咖啡店中」,余孟勳表示,這是零錢捐諸多不被深究的環節中,其中一個紊亂的面向。
出身財會專業的余孟勳強調,「責信」(accountability)分為 2 個部分,一是「負責任」(responsible),另一則是「可受公評」(answerable)。組織願不願意主動負起責任,撿起利害關係人(如捐款者)的問題並且回答,「是一個不斷來回的動態過程」。他直陳,零錢捐所要回答的問題,還是要回到「組織拿了錢之後,在做什麼」。假設有 2 個公益組織,一個透過零錢捐、一個透過定期定額線上募款,得到一樣多的捐款收入,那麼兩者是否同樣需要公布財務報表和工作報告?「這些被要求對應的機制都應該要建立起來」。
談及責信,余孟勳直指,如果在意的是在捐款源頭有沒有舞弊,會計師在看財報形成的邏輯上,其實就會對組織的內部治理提出意見,所以他更想針對的是「收到這些化零為整的金錢總額後,組織的後續行為有沒有人持續在意與追蹤。」、「即使組織都做了報告,報告容不容易閱讀?有沒有人真的會去看報告?」
讓捐款行動以「感性出發,理性維持」
回歸心展物聯網創辦人黃宸謙的理念,他想要透過客製化的智慧募款箱,讓捐款者能在進行小額捐款時,享有「充分了解公益組織」、「每一筆金額都被確實紀錄」,以及「快樂的捐款互動」等更細緻的捐款流程,而不再只是「單純憑衝動捐款」。但對照過去智慧募款箱在短時間內快閃活動式的吸睛效果,這次長期在同一商場的駐點結果,似乎不是那麼突出。
「如果現在就放棄,比賽就結束了。」黃宸謙理解捐款者嫌麻煩的心態,但他更看好這次的合作已經確實累積了 73 筆捐款者資訊,讓天主教新竹教區後續運用。「常駐的好處在於人流來來回回,可以設計不同的互動層次」,記取這次的經驗,黃宸謙接下來要求自己可以為每一個合作案提出更完整的解法。
而對於老牌社福組織天主教新竹教區而言,教區下轄新竹、桃園、苗栗 3 縣市共 18 個社福團體的多元社會服務計畫,過去其服務方案多靠教友與社會大眾對於遠渡重洋從事偏鄉服務的傳教士之認同來支持,每一個機構都有自己的典範人物。然而,時至宗教法人化的今日,如何開發捐款者、有效互動、保持關係,這也是社福組織因應時代潮流必須跟上的議題。
每一次、每一處「零錢捐行動」所累積的巨大善款,從組織價值到工具開發、從源頭管理到結報查核,枝枝節節都是現代人對於公開透明、誠信價值的驗證,陳文良指出,捐款行為可以「由感性開始,再以理性維持」,每一個身在環節中的一份子,為此都必須負起公民責任。
延伸閱讀:
【捐款人想什麼?】「不喜歡好大喜功的組織」、「NGO 必須培養人才」、「不吃不喝做公益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