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你的一個消費選擇,讓你完成今日好事
文/陳妤寧
在這個垃圾爆炸的時代,節儉和重複利用儘管是種美德;不過當物欲爆發或著補充必需品的時候,是否也可藉由消費的機會,用聰明的方式,同時友善環境、幫助弱勢?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消費意識,關心商品的生產過程是否符合社會意識,試圖在消費之中找到保護環境、幫助弱勢、改變世界的公益模式。
從無磷洗衣粉、LED燈泡到在地食材,隨著綠色觀念越來越夯,環保成為業者眼中的新商機,一方面固然提供了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但與此同時消費者卻須更謹慎地在漫天橫飛的產品宣傳標語中、篩選出確實對環境或社會有益的產品。以可改善水庫水質的無磷洗衣粉為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陳修玲說明,市面上一般聲稱無磷的洗衣粉,磷的成分只合乎國家標準,在2%以下,但若是要取得環保標章的清潔劑,所有的產品總磷的濃度都必須在更嚴格的0.1%以下。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方式可以正確選購具有責任意識的倫理商品呢?
一、環保標章商品
認識標章是在琳琅滿目的架上商品之中,辨識出倫理商品較為牢靠的方法。以環保標章為例,雖曾面臨廠商續約率低、檢驗方式跟不上國際最新標準等質疑,但環保署網站不但公布了冒用標章的違規廠商(如華碩電腦主機、海芳鄰清潔劑、亞比斯清潔劑、水天使洗衣粉、東漾塑膠管);也列出了各種類別的環保標章商品,以無磷洗衣粉的例子來說,就有清淨海、蜂王、白雪三家廠商送檢並獲得環保標章。
雖然目前不少大型賣場都可以見到環保產品或公平貿易產品的身影,但以友善環境或生產者為訴求起家之非營利組織所發起的購買平台,往往在支持者中更具公信力。舉凡主婦聯盟、好樣綠、上下游、生態綠等等,多以農產食品類為核心,切入家庭必需品市場。對於標章認識不深、又特別支持該組織理念的消費者而言,通過此類通路選購商品仍屬較為放心的作法。
除了非營利組織之外,政府主持的銷售管道也是目前雖不普遍、卻不失公信力的選擇。從去年開始,新北市政府的環保福利社、和桃園縣政府的環保友購站,開始以里為單位拓展環保商品通路,結合里長里民的在地社區力,讓通路更靠近街坊鄰居;民眾也可先訂貨再送至里長服務處,解決陳貨問題。缺點是目前據點有限,也無足夠清楚的網路宣傳。
而環保署旗下推廣的綠色商店,則鼓勵一般商店只要店內販售三種以上的環保標章商品,即可申請綠色商店標章。換言之,目的較傾向於鼓勵一般商店進貨環保商品,而非提供消費者一個百分之百的綠色消費空間。在達到責任產品達到規模經濟以前,消費者若希望在一家以責任消費為訴求的實體賣場一次購足生活必需品、而無需擔心如何從中挑揀出符合環境及社會意識的商品,恐怕還有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