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義工、志工、社工,傻傻分不清?做 NGO 工作難道不會餓死嗎?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學生畹蓉:

我在畢業後想進入非營利組織工作,不過身旁的人很害怕我會因此養不活自己,希望我進入企業工作,歷練一下也能有一定水準的薪水。想請問阿北,畢業後想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的年輕人,應該要做足什麼樣的功課?若家人反對的話,應該要怎麼應答呢?

交叉路口的路人:

臺灣公益組織的工作者之能力與薪資水平,與亞洲、國際做比較的話如何呢?為什麼這麼問是因面臨職涯的交叉口,感謝指導!

40 捐款人 Ada

志工們真的都不支薪嗎?他們靠什麼生活?(怕捐款並非全數用在捐款目的上)

NGO 「長工」褚阿北:

每隔一陣子,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同樣的問題就會捲土重來:「做 NGO 工作就是志工嗎?」「志工真的都不領錢嗎?」「在 NGO 工作不會餓死嗎?」「是不是國外的 NGO 薪水比較高?」

不過既然感冒了,也不能不管,那就一次來回答吧!

「義工」、「志工」、「社工」:不同工不同酬

「你做 NGO 的喔?好有愛心喔!」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志工、義工與社工時常被混為一談,「在 NGO 工作」就更糊塗了!事實上,3 者是有差別的,而且這 3 個跟「在 NGO 工作」,又有差別。

首先,「志工」跟「義工」被混在一起,不是你的錯

早期在臺灣,所有「志願服務者」(volunteers)通通稱作「義工」,一直到 2001 年 1 月 20 日公布《志願服務法》以後才稱為「志工」。

單純為了付出、奉獻、不求回饋、不受法規約束的人稱「義工」,所以義工往往是有時間就來幫幫忙,不需負什麼責任,一律不支薪。比如在廟裡面幫人家收驚的阿姨,或是競選期間去候選人辦事處幫忙發傳單,這種叫做「義工」。

適用《志願服務法》、記錄服務時數的人稱作「志工」,是有承諾,出事也是有責任的,所以擔任志工必須要有志工證,受過基礎訓練和特殊訓練。例如:就算很會游泳,但是沒受過專業的 CPR 訓練、救難訓練,也不可以去公立游泳池或海灘當志工救生員。志工的報酬方面分為有給制(有支薪)與無給制(沒有支薪)。

「那當然是義工比較有愛心啊!」或許有人會這麼說。

但是,如果你不幸溺水的時候,你希望來救你的是沒有受過訓練、也不太會游泳,但是充滿愛心的義工,還是有受過救生訓練也有志工執照,但因為有拿薪水所以被你嫌棄的有給制志工?嗯?

義工與志工都是為社會、弱勢犧牲奉獻的人,但他們並不一定具備社會心理層面的知識。

義工與志工都為社會服務,但不一定如社工具有專業的社會心理知識。圖/Bart LaRue @ Unsplash

然「社工」具有社會與心理層面的專業訓練與知識,專長在於整合社會資源與社會政策規畫,既然是一份全職的專業工作,因此就像任何上班族一樣,受到法律規定的薪資福利保障。

但是社工只是百百種「NGO 工作者」當中的一種而已,因為非營利組織工作範圍廣泛,包括社會的所有面向,所以在 NGO 領域當上班族的人,其實只有很小的比例從事社工。因此,NGO 工作者不一定是社工,社工也沒有一定要在政府或是 NGO 工作,比如私立的長期照護機構、私立綜合醫院,往往會聘請社工師,但是這些機構並不是非營利性機構。

所以「志工、義工、社工、NGO 工作者」,誰比較厲害?誰最有愛心?這種白癡問題,就好像強迫人一定要在「水果、青菜、蛋類、蛋白質類」4 種類型中,選出最營養的一樣,問的人自己不覺得丟臉,我聽到都幫你覺得很害臊啊!

志工真的都不領錢嗎?

志工具「有支薪」(有給制志工,paid volunteer)跟「沒有支薪」(無給制志工,unpaid volunteer)2 種。

很多人以為會去當志工的,一定都是「有錢有閒」的階級,所以這些人想做好事,幹嘛給他錢?

如果你這麼想,顯然你對於志工的生態很陌生,或者從來沒有從事過志工。如果曾經接觸志工這個領域,就會發現事實上許多最熱衷參與的志工,往往出身弱勢或貧苦家庭,經濟不寬裕但是對需要的人很大方,甚至也有身心遭遇到許多不幸的人,正因為他們經歷過很多人生苦痛,在他們最困難的時候,接受過社會上的義工、志工、社工或是善心人士溫暖的幫助,所以他們抱著感恩回報的心態,只要自己有一點能力,就會想去幫助跟自己當時同樣處境的人。

這樣的人,不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也不是為了打發時間,或是取得志工服務時數才來服務的,而是抱著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決心,犧牲工作賺錢的時間來當志工,通常也比其他人更堅持、做得更徹底。如果有薪水的支給跟補貼,可以讓這樣的志工,做得更好、更長久,你是在反對個頭啊?

圖/Josh Boot @ Unsplash

阿北,在 NGO 工作不會餓死嗎?

在 NGO 工作不會大富大貴,但是也絕對餓不死。

阿北在 NGO 領域工作將近 30 年,不但沒有骨瘦如柴,跟其他人一樣煩惱卡路里攝取過高,除了房屋貸款之外,也沒有舉債度日,想去哪裡旅行也不用賣血。

這個時代,要大富大貴很難,但是要餓死更難。就像所有成年人一樣,想要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而且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當房仲業務賣房子如此,當廚師如此,當農夫如此,從事 NGO 工作,當然也是如此。

國外的 NGO 薪水比較高嗎?

這個問題真的很幼稚,會問這種問題的人,應該也會問「是不是外國人都比較開放?」或是「外國人是不是都老得比較快?」

每個社會都有工作能力強的人跟工作能力弱的人。工作能力強的人,往往會比工作能力弱的人薪水高出很多,當業務員如此,做 NGO 工作也是如此;在臺灣如此,在國外也是如此。

國際 NGO 的工作,依照當地平均收入所得來看,如果你在北歐國家,雖然薪水有可能比臺灣平均收入水準高很多,但是仍然比當地平均的薪資水準低。同樣的,在東南亞或是非洲,你也有可能已經比當地同事的薪資高出 1、2 倍,人人喊打了,即使如此,薪資卻還是低於臺灣一般上班族的薪水。

工作薪資的高低差異不單單以國別來區分。圖/klimlin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很多人特別好奇的,是國際 NGO 的顧問型態工作。這種不屬於特定組織,類似個人接案的工作,臺灣或中國的 NGO 比較少見。所以我專門講這個領域的國際標準好了。

聯合國(United Nations,UN)的話,專案顧問在計畫期間的薪資一個月大約是 8,000 到 10,000 美金(約臺幣 241,892-302,365 元),越危險或是越貧窮的地區,加給就會越多。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話,以天計算大約是 1 天 700美金(約臺幣 21,165 元),當然也要看需求、專業度、或是個人的談判技巧。我也有德國同事臉皮很厚、關係很好,明明跟我做一樣的事,但是他就是可以談到 1 天 3,000 美金(約臺幣 90,710 元)。雖然表面上看起來走國際 NGO 的顧問路線很好賺,但是就像所有的個人工作者一樣,這項工作不穩定,屬於「3 年不開張,開張吃 3 年」的工作型態,有很多同事做完了 1、2 年的計畫,就要面臨 2、3 年的失業,所以也是有一定的風險。

圖/andrewlloydgordon @ Pixabay, CC0 Creative Commons

或比如說,為了組織為期 1 天工作坊,事前可能要開會 3-5 次,每一次要花掉半天的時間,當中除了時間成本還有交通費用,另外還得做很多的事前規畫──確認與會人員的名單,確認他們的身份、人身安全保護、發送邀請函、確認出席與否,無數的 Email 往返,還要花 1 天的時間飛到工作地點,再花 1 天的時間飛回家,事後還要再花幾天的時間寫報告,到客戶辦公室正式簡報,結案以後才能報帳,報帳以後可能要等 2、3 個月才拿得到錢,這樣 1 天無論是 700 美金還是 3,000 美金,都是辛苦錢,如果不是真心喜歡這份工作的話,其實是無法長久的。

又,NGO 顧問面臨的競爭很大,有時候除了憑本事、也要看關係,如果合作愉快,老客戶就會不斷上門,所以新人一開始就需要跟老鳥合作,作為敲門磚。另外,不同的國際 NGO 內部也會有自己的「芳名錄」,上面記錄著組織已經認證、核可的顧問清單,專案負責人必須從已經在名單上的顧問裡挑選,所以要讓自己擠上名單,當然要有一定的能力,很多人原本是從事這些組織本身的全職工作,做得很好之後才轉任顧問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任何行業的顧問職,無論是商業管理顧問,還是私人健身教練,不也都是這樣的嗎?


延伸閱讀: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好好的 NGO 不做,為什麼需要去上哲學課?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要如何靠 NGO 工作活下來、改變世界,還能到處去旅行?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想成為 NGO 工作者,該充實什麼能力才能展露頭角?

作者介紹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