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環團沒有鼓勵種樹愛地球,說得過去嗎?

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很想停止捐款的愛樹人:

之前地球日(4 月 22 日)的時候,我看到環境資訊協會推出「綠行動──在 2020 年前完成 50 件綠生活好事,這麼長的 50 件事名單裡面竟然沒有「種樹」,只有一個「室內植物種植」──「每天宅在室內時間太長嗎?讓植物進來陪伴你,可以改善空氣,讓你心情好好,眼睛不疲勞!」我覺得很扯,這樣的環保團體讓人太失望!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環保種樹觀念,期望喚醒民眾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民國 80 年開始,臺灣人民對於種樹的風氣日益興盛。我在網路上看到林務局造林生產組組長李允中說:「我們都知道種樹對整個環境、對減緩地球的暖化跟水土保持部分都有貢獻⋯⋯2015 年巴黎氣候變遷高峰會裡,也確定說種樹節能減碳是我們下一個世代必須要推廣的一個目標。」難道覺得種樹應該列在 50 件綠行動該做的事,要求也太高了嗎?

愛地球不一定要種樹的褚阿北:

如果你覺得種樹一定等於愛地球,我想舉一個例子。

種樹一定是愛地球的表現嗎?

最近我有一個機會,跟專門研究區域文明的香港歷史學家陳萬雄博士聊到內蒙古草原的沙漠化,他提到一個我從來沒有想過的觀點。

根據他的研究,沙漠化固然是蒙古草原從「逐水草而居」變成「連續放牧」(continuous grazing)造成的一種極端現象,然而北朝《敕勒歌》裡面形容的「風吹草低見牛羊」,也絕對不是一個常態。那是因為戰亂,牧民許久無法放牧,草才會長得比牲口還要高,其實是很蒼涼的景象。

「那麼正常的蒙古草原,草有多長呢?」我忍不住問陳博士。

「大概就是到腳踝的高度。」

正常的蒙古草原,草應該要長到與腳踝等高。圖/Kanenori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我想到之前在快速沙漠化的內蒙古科爾沁草原擔任植樹志工的經驗。原本歷史記載河川眾多、水草豐茂之地,直至 19 世紀初扎魯特旗東南還留有松林,如今卻因為人類對草原的不合理利用,濫墾沙質草地、砍伐森林,成了科爾沁沙地。

為了防止沙化、草場退化和土壤鹽化,政府採取了草場封育,施行防止過牧的消極防治措施,以及來自日本的環保 NGO 在當地人工種草、營造防護林的積極措施。我印象最深的是,駐點的日本工作者要我把手筆直的伸進一望無際的黃沙裡,當我的手腕以下都埋進柔軟的沙裡時,他問我:

「你的指尖有沒有感覺到什麼?」

「涼涼的。」我說。

「那就是水氣。」日本工作者點頭說:「在很淺的地表底下還是溼的,這就表示這裡不是真正的沙漠。是因為羊連著草根刨起來吃,地力來不及恢復,才變成假性沙漠。真正的沙漠是即使到了一個人高(深度),地也還是乾的。」

我很認同他的說法。我曾經在埃及開羅讀研究所,週末假日時會固定跟著考古學教授到沙漠去擔任考古志工,因此能理解,雖然外表看起來都是一望無際的沙地,卻不代表昔日的蒙古草原成了跟埃及一樣的沙漠。

那珍貴的區別,就是「」。

然後,我們拿著鐮刀去修剪復育後種植的白楊樹,因為「沙漠化都是羊的錯,而為了復育森林,可以選擇長得快的外來種,取代松林,因為『有樹總比沒樹好』。」

真的是這樣嗎?

過度放牧的草場,羊連草根刨起來吃,地力來不及恢復圖/robinxiawen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盲目種樹,不如正確管理

後來我閱讀朱迪絲‧舒瓦茲(Judith D. Schwartz)的書《 水:乾渴世界的希望》,解開了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

沙漠化難道都是羊的錯嗎?舒瓦茲並不這麼認為:「在整體管理的圈子裡,這種放任式的放牧稱為連續放牧,亦即讓一小群動物佔據一大片地區,隨意啃食牠們愛吃的東西。在世界各地有畜牧的地方,通常是以這種連續放牧為主要策略。從大型牧場到遊牧民族,再到窮困農村裡那些靠 1、2 隻牲畜養家活口的農民,都採用這種方式。在許多地區(例如辛巴威這種有季節性降雨的地方),連續放牧導致土地日益劣化。大家把過錯全推給了動物,但那其實是管理不善的問題。」

科爾沁草原的沙漠化,確實是公共政策的錯誤,而不是羊會吃草根、牛不會的問題。牧民在土地劃分後不再遷徙,羊群數目快速增加,同一塊土地才會被耗盡地力,羊在過去幾千年沒有生理構造上的改變,改變的是土地管理的方法,所以怪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將草場沙漠化一味怪給羊,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圖/Life Of Pix @ Pexels, CC0 License

至於用外來種的白楊樹造林,替代傳統的松林,舒瓦茲認為,我們無法以單一樹種來取代森林,並預期它們重新創造出原始森林的狀態。只有存在已久的原生森林,才有足夠的生物量來驅動「水分幫浦」,因為森林生長在特定的環境裡,是生物圈的一部分,跟著其他的生物體(小至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一起發展,因此只有天然的成熟森林可以充分提供這個功能。

確實,在大量土地劣化的情況下,必須種樹。如此只要下雨,森林就會在重新種植的地區再生。畢竟種一群樹木總是比裸地好,雖然距離重建受損生態系統的複雜功能還很遙遠。但前提是──必須種植原生種的樹木

雖然我過去也聽過「非原生樹種也可能減緩土壤流失、補注有機物質與地下水」的理論,認為復育的土地初期可種植強壯、生長快速且非侵略性的樹種,幫助後續原生樹種的自然復育(這種方式被稱為「介入式自然更生法」),但是這個方法列舉的 12 個建議外來樹種當中,竟然包括在臺灣造成嚴重問題的銀合歡(註),讓我對於這個理論抱持高度懷疑。

強勢外來種銀合歡。圖/By 鵬智 賴 @ flikr, CC BY 2.0

拉拉雜雜說這麼多,回到你的問題。

如果你問我,我會告訴你環保沒有一定要種樹,因為在不適合的氣候帶,種不適合的樹種,的確有可能弊多於利

「種樹」這件事,必須放進整個生態資源管理整體考量,「種樹=環保=愛地球」這公式也太過簡單!在缺乏正確管理觀念的情況下,「鼓勵大家到處種樹」跟「鼓勵大家到處放生」,其實沒有什麼不同。

此外,我覺得以個人能確實做到的綠生活作為標準,「室內植物種植」 就是一種把種樹收納進可管理的狀態啊。把植物帶進生活,可以改善空氣,讓心情變好,眼睛不疲勞,又不會變成可怕的入侵種,美麥啊!(笑)


註:

銀合歡:銀合歡源自中南美洲,由於樹根分泌的含羞草素會抑制其他生長,排他性極強又無天敵,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公佈的世界 100 大嚴重危害生態的外來入侵種,在臺灣南部已經攻城掠地,奪走許多原生植物的地盤。(資料來源:上下游 News & Market


延伸閱讀:

【短訊】世界地球日,國內外環境 NPO 組織最新動態

褚士瑩

褚士瑩,資深 NGO 工作者阿北,年近沒有半百,打交道的公益組織超過百餘,喜歡胡搞,語不驚人死不休,從來不怕吵架。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