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想進 NGO 又想進社會企業,兩者該如何選擇?

難以抉擇的應屆畢業生:

阿北,我對於 NGO 跟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都很有興趣,學生時代也當過好幾年的志工,但是我不知道這 2 者需要的特質跟專業能力有什麼不同,可以幫我分析一下嗎?

找社企派助陣的 NGO 派褚阿北: 

NGO 還是社會企業?這是個好問題。但因為阿北一直都在國際 NGO 工作,所以找了一直都在社會企業的顏志豪來一起回答,他曾任以立國際服務(ELIV)計畫經理、現在是臺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的 Business Developer(BD),我們一個是 NGO 派、一個是社企派,各自從自己的角度來分享我們的看法。

1. 為什麼會選擇進入社會企業/NGO?

顏志豪:

我一直相信回顧過往的經驗,去捕捉那些自己散發著魅力、在投入時感到熱誠不倦的時刻,會找到未來志業的線索。我的經歷和你相同,也是在擔任志工時找到了自己,第一次進入社區的撼動與初衷,帶來堅持、創造更多社區共識的力量,讓我日後決定投入國際服務公司擔任計畫經理

褚阿北:

我在旅行中遇到困境,所以開始尋找答案,最後進了 NGO。旅途中我看到許多不幸的人,但是無論選擇做什麼,我清楚意識到自己任何隨機的小善,頂多只能帶來自我感覺良好,沒有辦法對他人的生命本質產生幫助,所以我決定進入 NGO,用集中的資源跟專業的技巧,去改變受幫助者的命運。

ELIV 服務過程。圖/https://goo.gl/RT57Nj

2. 進入社會企業/NGO 需要具備什麼特質或條件?

顏志豪:

我不認為從事社會企業相關工作,就一定得從社工、國際倡議、發展工作等相關科系畢業,或將豐富的志工經歷當成從業的唯一條件。真正重要的是我們有沒有在社區與志工之間,在需求和解決辦法之間,找到共同的交集,並且有能力傳遞下去。

褚阿北:

真誠、開放的心胸。NGO 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協調中介的協調者(facilitator),無論是在「政府」跟「企業/民間」之間,還是「面臨的問題」跟「解決方案」之間,重點都不是 NGO 工作者自己的預設立場怎麼認為,而是有沒有真誠的提供受助者足夠的資訊,讓受助者可以自主做判斷,然後坦然接受、真心支持受助者的決定。

3. 除了有領薪水,這份工作跟志工有何不同?

顏志豪:

我意識到自己是計畫經理,而不再是志工,並不是因為我有領錢,而是我在國際服務的社會企業中,不再只把自己當作單次帶隊的領隊,自認此行帶去的資源一定是對方需要的。而是在與社區相處的每一刻,觀察他們對於從前服務經驗的評斷、思考如何讓計畫涵蓋更多的在地夥伴,讓每一梯次的出隊,累積成為能使社區自立的計畫。

褚阿北:

NGO 工作者絕對不只是「有領薪水的志工」。比如我目前全職從事 NGO 工作,但每年還是會以志工身分加入其他我有興趣的項目,這中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專業度」。我認為無論是專業 NGO 工作者還是社會企業,既然是收費的專業,就要有專業的高水準表現,但是對於我認同、有興趣學習卻不在行的領域,則以志工的身分抱著學習的心態參與。

圖/https://goo.gl/6oVBbg

4. NGO/社會企業如何確認服務對象真正的需求?

顏志豪:

在我與社會企業團隊在柬埔寨村落建房時,我們在家庭訪問時觀察村民在建設以外的需求,有我們無法提供的,要連結在地的組織資源進駐;工作時,邀請鄰戶村民一起幫忙,儘管人員更為複雜,就單次活動來說不好管理,但是我們很肯定村落最缺乏的不是個人房舍的修繕,而是藉由志工活動,拉動鄰里的互助

褚阿北:

當我在社區進行 NGO 計畫時,考慮的不只是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是否符合社區長期發展的需求。比如社會企業基於盈利的壓力,會將資源集中在回收最快、「賣相」最好的計畫,而不見得能確認受助對象是最急迫、最需要幫助的,但 NGO 只要能找到贊助者、捐款者,反而有能力去幫助最急迫、最需要幫助的對象。

5. NGO/社會企業的目的與做法有什麼不同?

顏志豪:

房舍會倒、但社區意識會永續留下。有更多來自不同背景的互動和共識,村落的需求才會具體真實的代表每一位受眾。所以社會企業的計劃經理,不再只是照顧一個志工團隊,而是要照顧、經營一個社區,拓展一個更為多元的社區

褚阿北:

NGO 最重要的功能,不是「幫」弱勢者發聲,而是鼓勵弱勢者自己發聲,然後讓弱勢者的聲音放大、被主流社會聽到,所以會將很多的力氣花在對弱勢者的「培力」,以及向主流社會進行「倡議」,這功能是社會企業無法「產品化」的。

ELIV 與社區共同建屋修舍。圖/ELIV 官網

6. NGO 跟社會企業,在「管理」上有什麼區別?

顏志豪:

NGO 的海外志工領隊和社會企業的計畫經理,主要差別在於計畫能力和眼界格局。我們的工作要拉近社會背景截然不同的人,讓每個人可以平等共處,這需要擁有「共識的能力」──始終關注更多的議題、說出另一種版本的故事,打破二元、非黑即白的論述。把自己放在能跟任何人溝通的位置,計畫經理的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會把握每一個和自我習慣不同的聲音,然後思考這是不是能解決服務據點需求的方案,或是解釋社區群體特殊性的線索。

褚阿北:

社會企業的管理者需要有清楚的成本概念,以及對市場需求的掌握能力;但是,NGO 的管理者不只需要確認捐款者跟受幫助對象能否在商業運作上「配對」成功,也必須知道雙方的心理需求,並且確保這方面交集的極大化,而不一定是效益的極大化。

圖/https://goo.gl/MppCBz

7. 在社會企業/NGO 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顏志豪:

社會企業這行業,能結交樂於付出的志工(是你一輩子的後援夥伴),還能拓展世界觀、成為一位開闊的人。因為社區的需求也代表我們的需求,社區的成長會帶動我們的成長。國際志工的計畫經理需要共識的能力,在我熟悉的圈子裡,我推薦從 NPOst 公益交流站報導者 The Reporter社企流等媒體培養觀點;從人生百味One-Forty童心創意翻轉臺灣 DFC TaiwanTeach For Taiwan 為臺灣而教以立國際服務等組織累積行動能力。

褚阿北:

做對的事,並且把對的事做好。在 NGO 領域工作的人,能力或許有高有低,觀念或許有人超前、有人過時,但基本上都是非常真誠、態度開放的好人。在成人的世界,能夠都跟好人一起工作,是件讓人快樂的事。


延伸閱讀:

謝昇佑:實踐者必須果斷選擇自身價值/回應「在針尖上起舞:社會企業的概念與現實」

【活動現場】NPO 與社會企業的互利共生

褚士瑩專欄【阿北私會所】想成為 NGO 工作者,該充實什麼能力才能展露頭角?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