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NPOst 邀請資深國際 NGO 工作者褚士瑩阿北,每週六晚上隔空問診(大誤),回答關於非營利工作領域的問題。無論你是志工、NPO/NGO 工作者、捐款人、有志投身公益者,都可以來填表單問問題喔!褚阿北每週將抽出 1-3 個不等的問題來回答,現在就來舉手發問吧!
31 歲正在澳洲打工渡假的 Isabel Tsai:
請問英語能力非常重要嗎?如果想進入 NGO,平常在澳洲可以跟外國人正常對話夠不夠?
褚阿北:
語言根本不是重點!但也是很重要沒錯。(精神分裂)
語言根本不是重點!
除非你的工作就是「跟外國人正常對話」,不然英文會話有屁用啊!(敲頭)
不要說在國外,請問如果有位在臺灣的外國人,跟你說他因為可以跟臺灣人正常對話,所以想在臺灣找工作,請問你覺得有人願意付錢讓他做這份「跟臺灣人正常對話」的工作會是什麼?
「那當然要看他的專長是什麼啊!」你一定會這麼回答。
是啊,那你的專長是什麼?
跟外國人能夠正常對話,不算專長吧?很多人都把「會說英文」當成專長項目,你不覺得很奇怪嗎!(激動)
最接近你的描述,感覺上又不需要什麼專長的,恐怕就是「陪伴獨居老人」吧?但是你就算在臺灣,會想要陪伴獨居老人嗎?為什麼到了澳洲就突然性情大變,突然覺得陪伴澳洲獨居老人很讚?你在臺灣的爸媽,啊不就是獨居老人嗎?你回來臺灣陪就好了啊!(脾氣很差)
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有聘用所謂的「居家陪伴員」與「居家照顧員」,前者陪伴老人聊天、上醫院並做做簡單家事;後者則照顧失能老人與慢性病患,薪水也不錯。但是,難道只因為你的母語是中文,就應徵得上嗎?
要成為陪伴員之前是要上課的。課程內容從職業倫理規範、醫藥常識跟急救概念開始,到認識老人的心理與行為表現,學習良好的溝通技巧、上下樓梯攙扶技巧、用藥常識與須知,到認識失智與憂鬱症、認識「感覺統合」在銀髮族照顧上的運用,包括感覺統合動作的功能和活動類型,以及銀髮族居家環境與擺設、銀髮族的飲食……「陪伴員」不是只會打屁,就像「空服員」不能只會送餐,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們只是在做這些「輕鬆」的小事。
如果在臺灣有居服員的資格,是不是加上會「跟外國人正常對話」,就可以進當地的醫院或是安養院工作呢?
錯。
在澳洲,你至少要有所謂的「三級老人看護證書」。除了要上半年的課、實習,還要取得急救證照,還要有良民證,確認你沒有犯罪紀錄,如果需要接觸小孩的話還得有「藍卡」(Blue Card)確認你不會傷害小孩。這些都有了嗎?那還得有組織願意雇用,你才可以把「陪伴老人聊天」變成工作。
「那麼麻煩?那我當志工就好了。」
什麼叫做「就好了」?(遷怒)很多人以為只要有錢有閒,誰都可以當志工。但是你知道如果要在臺灣的張老師當「1980 專線」志工,養成訓練課程有多長嗎?3 個階段、9 個月、200 小時的嚴格訓練過程,還要實習,通過才能獲聘擔任所謂的「義張」──義務張老師。我每次只要聽到有人若無其事說「我當志工就好」,就一肚子火啊!(編輯默默遞上青草茶)
開什麼玩笑,語言當然很重要!
所以語言不重要囉?才怪!語言當然很重要!
尤其每次走在路上,看到摩門教士在路上傳教,就覺得語言真的好重要,只會正常對話根本完全不夠啊!
其實「傳教士」,說穿了就是把宗教當成商品的業務員,有多少外國人因此改信摩門教,其實不怎麼關鍵,重要的是在傳教的過程中,他們學習到如何用對方的語言,跟大多數人溝通那些連用自己的母語也沒辦法好好說明清楚的「信仰」。
年輕的傳教士在國外傳教的過程中,就是創造一個自然的「語言習得」環境,體會學習語言、跟異文化成功溝通的快樂。就算「業績」掛零,這個經驗也會轉化成未來一輩子受用不盡、可以行遍天下的「溝通力」,以及未來職場上的「就業力」。美國許多營利事業跟非營利組織都很愛雇用這種有傳教經驗的摩門教徒,因為除了能夠吃苦耐勞,他們的「語言力」已經遠遠超過「能跟外國人普通對話」的程度。
我們應該回歸學語言的原點,想想自己到底為什麼想學語言,又想用語言做甚麼事,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腳步朝這些目標前進。多想想怎麼培養對語言的興趣,怎麼讓語言融入自己的生活。
對我來說,學習語言的快樂,是在於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溝通力的人。在海外 NGO 組織工作邁入第 16 年,我仍然這麼相信著,因為最後決定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什麼模樣的,會是「語言」,而不只是眼睛。
最後,我要無情地提醒一聲,如果你在臺灣根本不關心社會運動、正義、人權,也從來沒有接觸過 NGO 組織,那麼到澳洲、火星,就算選上「宇宙小姐」前三名,你也不會對 NGO 有興趣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