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樣活下來的。」社工的愛,接住每一位家創少女

0

文/善牧基金會

少女中途之家,一個神祕的地方──地址保密、電話保密,住在裡頭的少女 8 成以上是因為家暴、性侵害而接受庇護。這些受虐少女有沒有可能復原?答案是肯定的,關鍵在於「心」的恢復,每一個墜落的孩子,社工必須想辦法接住她們

成為社工的受輔少女

小玲(化名)向社工提起這件事:「其實,那一天我跑到海邊,是打算去自殺的。」

曾經,小玲覺得自己是孤身生活、連明天會如何也不知道的人。她的父親中風住在療養院,母親罹患漸凍人症已離世。小玲記得小時候,母親常把她獨自留在家中,一出門就是好幾天,錢用完時只能挨餓忍耐。國三那年母親發病,小玲有幸被教會收留,為了賺取生活費她開始打工,因而荒廢學業,學校輔導老師通報社會局,小玲於是輾轉來到善牧少女中途之家。

「我覺得這世界讓人疲累,所以我去海邊,想做個了結⋯⋯我帶著難以排解的苦悶心情走向大海,寒冷的海風迎面襲來⋯⋯」小玲描述當時的情形。接著,她腦海浮現在善牧生活的畫面,察覺畫面裡有「愛」的剎那,理智將她拉回現實。

那道海風,救了小玲一命。

後來小玲順利取得社工學位。小玲說,陪伴和她一樣遭遇特殊境遇的孩子度過生命風暴,是她的夢想

過往的傷痛,不會折損人的價值

善牧少女中途之家 8 成以上的個案來自失功能家庭,原因包括性侵害、家庭暴力、疏忽等,少女經由公權力介入而來到中途之家接受保護與輔導。30 年來,在小玲這樣能夠跨越生命幽谷、走出不同人生的孩子身上,善牧看到一個共同的特質──韌性。

韌性具備 2 種能力,抗拒逆境的能力及積極建設的能力。面對家的崩壞,這些少女需要有人幫忙她們重新建構內在的力量。

善牧每一所庇護家園都會張貼一張海報,上面大大印著幾個字:「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善牧社工會詢問新進的少女對這句話的感受,大多得到這樣的反應:搖頭。社工解釋後,少女依舊搖頭,「第 1 次搖頭是不明白,第 2 次搖頭是不相信。」社工說。

小玲對這句話的反饋也是搖頭。決定活下來的那一天,她有了新的體悟。一個因緣際會,她受邀為善牧拍攝宣導影片,對著鏡頭她說:「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這句話,可以用百元紙鈔來比喻,把鈔票丟在地上踩、放在手中揉,再將它攤開,它還是擁有 100 塊的價值。人也是一樣,不會因為過去遭遇的傷害、成長背景而折損價值,「因為那不是你的錯。」

韌性是一種特別的能力,它使人面對困境時能有良好的表現。善牧少女中途之家社工的職責不只維護少女的安全,也努力喚回她們的「心」,做法是守護孩子內在的智慧,引領她們看見原本屬於自己的能力。

因為,相信自己,奇蹟就會發生。

善牧 5 個積木:構成強韌復原力

培養面對逆境的韌性,善牧基金會從多年服務經驗裡,歸納出構成復原力的 5 個重要「積木」──

積木 1:愛與被愛的能力

妳是我的寶貝,「關係」是人生最重要的保護傘。

在一個人的成長經驗中,只要有另一個人願意提供無條件的接納,就有助於韌性的培養。這個人不一定是家人,社工也可以扮演這種接納的角色。在善牧,家園社工都以「姐姐」自居,透過生活的累積與少女建立親密、安全且信任的關係,發揮如同家人般的角色功能。

善牧新竹區主任陳怡芳說:「有些少女根本沒有被爸媽照顧與被愛的經驗,所以善牧家園很強調『在一起』的精神。姐姐們與孩子們一起,共同負責、共同努力,這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在乎、被重視。」

陳怡芳進一步解釋,「關係」對人是具意義且有療癒作用的,「善牧的家園社工也需要值夜班,少女因此在生活中有許多機會見證姐姐為了她的事情難過、生氣、煩心、高興⋯⋯這些被愛的經驗會日積月累留在少女心中,帶來力量與勇氣。」

「陪伴少女走出陰霾,接納自己也接納別人,至少得花 2 年。」陳怡芳說,這群孩子的心理創傷很深,未必想這麼快進入諮商階段,「所以,社工格外珍惜她們犯錯的時候。」她記得,曾有一個孩子不小心出錯,情急之下居然在她面前下跪,還用力打自己巴掌,「後來我才知道,以前她在養母家,她必須這樣對待自己,才有辦法逃過更嚴厲的處罰。」陳怡芳覺得心疼,她告訴少女:「來到善牧,就試著做一個孩子吧!可以哭、可以任性、可以出錯,這裡不會不要你。」少女當下沒有說話,她瞪大雙眼看著陳怡芳,一臉懷疑。

圖片來源/https://goo.gl/A1cx5q

在打罵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法成為她自己。為了躲過羞辱、責罵、拳頭,她們永遠都在討好別人,」如何挽救?陳怡芳認為,愛是唯一的方法。「從生活中,社工會不斷讓少女去經驗:無論你有沒有犯錯,姐姐對你的愛都不會改變。」

「漸漸的,少女會發現,你和她站在一起,你會出現在任何和她有關的場合:慶生會、學校活動、親師座談會、個別的比賽;當她犯錯的時候,你沒有譴責她,還很努力的把她拉出來,一起探究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都是愛的見證。」

掌嘴事件過後的某一天,少女因為與陳怡芳意見相左,一向偽裝成乖乖牌的她居然頂嘴了。「那是第一次,她敢這麼大聲跟工作人員說話,雖然溝通技巧有待加強,不過,我為她感到高興,因為她終於願意表達自己的感受,終於懂得珍惜自己。」

當少女能夠深切的感受到被愛,她們也會將此經驗複製在其他的生活向度,或與他人的關係中,發揮自己潛在擁有的能力。

積木 2:探索生命意義的能力

知道原來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會變得勇敢。

「善牧家園收容的少女,遭受身心虐待的比例非常高,創傷修復的重要關鍵在於協助少女找回權力、恢復控制、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然而,少女不可能一開始就願意敞開心扉跟社工談創傷,很多收容少女會先經歷一段很長的恍神期。」陳怡芳甚至不只一次聽見少女對她說:「不曉得自己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不乾脆讓我死一死算了!」。

「家創少女總是會花很多時間去猜測別人的想法、別人對她的觀感,卻一點也不關心自己。」

陳怡芳說,這些孩子過去的生活是失控的,父親不像父親,母親不像母親,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日子。來到善牧,社工會透過規律的生活安排,幫助少女建立安定感,因此,姐姐與少女一起去買菜很重要、一起吃晚餐很重要、一起出遊很重要、舉辦家庭會議讓大家有發聲的權利也很重要。當少女找回外在的秩序感,就有能力去建構內在的控制感。「慢慢的,少女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做什麼事,而不是只能用自殘的方式來控制自己飛亂的思緒。」

建立外在秩序感的下一步,工作人員會陪伴少女拓展多元的生活經驗,鼓勵少女積極參與興趣、才藝、社團,讓少女體會「原來我可以掌握自己的生活,我可以擁有自己喜歡的事情。」當少女發現自己可以成為生命的主人,就容易產生追尋生命意義的動力。

積木 3:社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過去和好,不讓過去的創傷變成人際關係的困境。

人類天生就有一種傾向──重演往事,或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投射在過去的人物身上,如果這段過去牽扯到昔日的創傷,情況就更為明顯,這種現象,佛洛伊德稱之為「移情」。移情作用無所不在,家創少女的成長過程,因為經歷許多失落與創傷,這些苦痛被藏在少女的心靈深處,像一顆未爆彈,隨時會干擾她們目前的生活,破壞她們的人際關係。

逃避是創傷少女常有的行為模式。陳怡芳以被少女掛電話為例:「她不懂如何化解衝突,想要蒙混過去,於是跑來跟我撒嬌,舉凡這類事件,便是工作人員為少女示範人際技巧的機會、示範如何坦露自己的感覺,進而催化孩子『你也可以有感覺、你也可以說出想法』,讓她了解勇於表達就是『和好』的開始。」

「社交技能是可以學習的,每個人都可以擺脫習以為常的事:自卑、焦慮、軟弱,如果一個人做不到,那麼就借助別人的力量吧!」

「不只有社工、生活輔導員,陪伴在少女身旁的還有志工哥哥和姐姐、社區裡良善的人們,時間會向少女證明,這世界並不是每個人都是壞人。」陳怡芳說,隔離對創傷修復沒有好處,積極做法反而是要去編織孩子生命中的各種正向關係。她們終究會離開家園獨立生活,當她接觸的人越多,生活越多元,因為看見許多美好,她們會找到面對過去傷痛的勇氣。

就像先前提到的那位掌嘴少女。「女孩離園後的某一天,她在電話中平靜的向我訴說與養母和好的經過。女孩告訴養母:『如果我以前有對你做出不禮貌的事情,我感到很抱歉。可是,對那麼小的我來說,我也只是想要得到大人的愛。』」

陳怡芳說:「我覺得那是一個『和好』,對於過去那個傷害的和好,少女真實告訴養母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你未必愛我,我尊重你。可是,我要跟這個經驗和好。』每個來到善牧家園的少女,都有屬於她們自己很辛苦、很不容易的地方,而社工能做的就是進入生命脈絡理解她們的困境,聆聽她們的不安,跟她們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

「即使是受虐很深的個案,仍有機會終止成為過去的受害者。做青少年服務,時間要拉得夠長,復原力不會發生在當下,有時候得等數年之後才看得到。」陳怡芳有感而發。

能力」是一旦學會就不會忘記的,帶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回到社會,少女可以獨自面對許多事。

積木 4:正向看待自我的能力

珍愛自己,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

背負家庭傷害的少女,創傷會反應在她們所有的行為:翹課、易怒、焦慮、抑鬱、退縮、失眠、自虐,不分時間、不分地點。陳怡芳說:「少女其實是在試探大人,有經驗的社工才看得懂。」

「我們把少女的出錯視為機會,去示範不一樣的愛、不一樣的家,當少女在不同事件下經驗到被接納,就滿有機會讓她們願意多開放一點。」陳怡芳說,家創少女之所以不想談過去,是因為有時候她們甚至會生自己的氣:「我怎麼沒有辦法好好保護自己!」她們也很在意,一旦說出口,對方是否能承受得住她們的傷心,是否能完全相信、接納、理解她們。

陳怡芳記得有個少女喜歡蹲在桌邊跟她聊天,「少女的肢體動作,反映她如何看待自己。」少女剛來家園的時候,就像一個沒有情緒的機器人。她跟社工說:「姐姐我怕我會失控,我能夠把現在的生活過好、學業顧好,就會覺得有秩序感,可是要我談過去,我還不行,那對我來說太痛苦了。」

這個少女等待的也是接納。從事社工工作多年,陳怡芳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很認真在看她們的時候,少女其實也透過我的眼睛,重新檢視自己。」

圖片來源/https://goo.gl/EHKJUy

善牧的社工都知道對少女的稱讚絕對不能吝嗇,陳怡芳笑著說:「要真誠且立即,也因此社工的『無知』很重要,不會就大聲說不會,這樣少女才有表現機會,譬如接網路線、燒菜就交給擅長的人去做,在復原的路上,社工要幫助少女不斷累積成功經驗。

「當社工極力挖掘屬於她們很獨特、很棒的地方,她們會學習如此看待自己。」陳怡芳堅定的說。

有太多例子證明生命的潛能永遠超乎想像。「習慣蹲在我腳邊跟我說話的女孩,現在是一家美髮店的店長,記得她讀建教班的時候,遭雇主剝削,她連一句抱怨都不敢說。安全感不夠的孩子,總是擔心不被喜歡。為了幫助女孩建立自信心,我時常當她的『實驗品』,如今回想起當初被染壞的一頭怪髮,覺得好值得。」

「相信」,它擁有魔法,它使人心生勇氣。

積木 5:幽默的能力

學習和不完美共處,給生命多一點彈性,讓「光」照進來。

「脆弱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可是,心理創傷的孩子不見得願意求救。」陳怡芳心疼表示,住久一點的少女,反而會覺得「我好不容易可以為自己做點事情,我怎麼可以做不到?或是,我怎麼又犯錯了?我怎麼又讓姐姐難過了?」這些都和她們不夠「幽默」有關。

幽默不是搞笑,有一部分和趣味有關,雖然幽默無法教導,但工作人員可以在生活中創造幽默的氣氛,轉換少女觀看世界的視野。」

陳怡芳說,還是那句話:「社工的『無知』很重要。」讓少女知道,姐姐也會出錯,但那並不可恥,「當少女能夠坦然接受生命裡的挫折,她才有能量去面對小時候的自己,重新去正視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

當孩子具備幽默的能力,解讀事件的角度也會變得不一樣,「曾被家暴的孩子說:『因為我很會跑步,以前阿嬤拿刀追我,我才能逃過一劫。』」

還有一個孩子,非常抗拒社工陪她回家,總是滿臉羞愧的說:「我家很髒、很亂,我在家都要踮起腳尖走路⋯⋯」等社工真的到她家,她發現社工竟然沒有嘲笑她,還捲起袖子陪她一起整理,「『原來讓別人看到我不完美的一面,並不會讓他們有負面反應。』」後來,幽默教會女孩溫柔對待自己,也教會女孩溫柔接受母親的不完美,反過來照顧母親。

如果人生沒有挫折,鉛筆怎麼會需要橡皮擦?挫折不是盡頭,只是該轉彎了。

善牧社工在服務過程中不斷見證,被好好照顧的生命變得很美好,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孩子生命裡的祝福。


作者

善牧基金會

主要協助弱勢邊緣者培力、建立自我價值與尊嚴。目前在臺共有 39 個服務據點,服務對象包括:受暴婦幼、高風險青少年、未婚媽媽、棄虐兒、原住民家庭、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人口販運被害人等。


【我所看見的生命韌性──復原力概念展】

活動日期:106 年 5 月 11 日~5 月 23 日

活動地點:光點臺北 2 樓展覽迴廊(臺北市中山北路 2 段 18 號,捷運中山站下車,3 號出口步行約 3 分鐘)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

更多活動資訊Facebook 活動頁

展覽期間的周六下午 2 點,光點多功能藝文廳將有 2 場「復原力生命故事座談」,邀請氣象主播王淑麗、視障心理師朱芯儀與善牧服務對象進行對談,歡迎報名參加。

1.  5/13(六) 14:00-16:00 王淑麗/氣象主播 & 善牧單親媽媽

2.  5/20(六)14:00-16:00  朱芯儀/視障心理師 & 善牧早期服務少女

馬上報名【復原力生命故事座談】

作者介紹

NPOst 編輯室

NPOst 公益交流站,隸屬社團法人臺灣數位文化協會,為一非營利數位媒體,專責報導臺灣公益社福動態,重視產業交流、公益發展,促進捐款人、政府、社群、企業、弱勢與社福組織之溝通,強化公益組織橫向連結,矢志成為臺灣最大公益交流平臺。另引進國際發展援助與國外組織動向,舉辦實體講座與年會,深入探究議題,激發討論與對話。其姐妹站為「泛傳媒」旗下之泛科學、泛科技、娛樂重擊等專業媒體。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post.tw